唐家路
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第十届全国美展呈现出文化自觉与开放包容的现代艺术姿态,表现在艺术观念的新颖、创作主题和题材的丰富拓展、媒介材料和艺术语言的综合多样等方面。同时,艺术家通过关照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强调艺术的价值和功能。特别是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而不同”的艺术设计理念倡导设计与民生的关系,体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
全国美展;文化自觉;社会现实;多样化;时代性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作品597件。展览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积极的姿态反映了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彰显了美术工作者的艺术追求与理想品质。在不断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中西文化进一步碰撞、交流,中国美术以更为自觉与开放的姿态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作为美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自第九届纳入全国美展中来,不仅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也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既要记录和展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成果,又要铭记为实现民族独立而付出的艰辛革命历程。此时,美术的宏大主题叙事和政治色彩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必然选择,也是“大众化”路线的使命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本土美术也开始了在中西文化互动中探索现代美术的发展。到20世纪末,“大美术”观念使美术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和多元性特征,宏大的主题叙事与生活化的现实题材并行,并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进入21世纪,美术一方面延续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主流动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传统美术的现代转型,既有传统价值观念的理性回归,又有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开启了新世纪国家美术形象塑造和文化自觉的现代性路程。
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过程,难免受到西方美学、文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更迭频繁,轮番上场,创造性地探寻了一系列文艺问题,我们既要理性吸纳这些成果,更要关注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适应性。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本土美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被动“开放”尚有蜂拥而出、慌不择路的紧张感,那么迈入新世纪的“开放”已经沉稳得多,文化理性和自我价值的回归奠定了自觉与开放的总基调。第十届全国美展是新世纪中国美术的开篇,在世纪之交的节点承上启下,它体现的艺术面貌是在沿袭自第五届全国美展之后“反思”“开放”的路径上,以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将美术带入了新的现实主义。
面对新时代文艺的现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艺术家尝试对传统文化理念和元素进行现代转换,用现代的视觉表达方式融合对文化内涵的认知,引起读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相关主题和题材的作品在表现手法、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本土文化精神的回归,在具有民族文化象征元素以及乡土意蕴的画面中得以大量体现。这些作品的视角及精神内涵均有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感,而这种时代感无疑是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视觉图像的特定指向以及外在隐喻,是作者对本土文化的时代阐释和解读,也体现了作者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
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各个画种在不断凸显本体语言特征的同时,又开放性地寻找合适的形式嫁接,以求本体独立与形式多样化。从题材角度看,宏大历史题材作品延续表现力强的优势,逐渐大众化;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更为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活动,而非形式外表的摹写;现实主义主题则以强劲的态势成为表现的核心内容,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成为表达的核心。另外,艺术家在形式语言上的积极探索超越了以往,不论是美术观念、审美意识、创作思维或者是材料、技法等技术层面,构成了具有时代感、多样性的现代美术面貌。艺术现代性并不只是创作题材上的改变,或者是艺术语言和风格上的创新,而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多维度衡量,探析外在形象、形式变化下的审美内核,并关注主题、题材、语言,更重要的是精神观念等层面的立体分析,从而认识全国美展所体现的主流美术的现代性特征。21世纪开篇的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语境和美术现代性的价值引导下,展现出新的艺术活力。
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向是多元化、综合化,西方艺术观念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艺术观念和创作思维,新时代的文化景观也不断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欲望,现代艺术语言在多元、个性的时代追求中演变,综合材料的运用成为艺术家追求特殊表现力的方式。新科技、新材料、新手段助力新的艺术创作,媒介材料的选择和拓展、表现手法的借鉴、多样,以及艺术语言的时代特征,使第十届全国美展呈现出多元并置、精彩纷呈的时代新象。本届美展中,艺术家运用材料与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形式表现具有时代特征与个性化艺术语言。壁画除了油彩、丙烯为主的布面、木面绘画,各类石料、金属料、木料、漆、陶瓷、水墨纸本、棉麻丝织等都得到运用,艺术家根据材料属性运用镶嵌、焊接、拼贴、织绣、锻打、雕刻等多种技艺制作。版画也同样利用多种手段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如本届美展中,彩拓版、塑胶版、石膏版、粉印版、吹塑版、综合版等小版种与新兴版种占全部版画参展作品总数的30%, 电脑版、数码电子版不断地扩展着版画艺术的认知边界。雕塑以泥稿翻模、木石雕刻为主的传统雕塑比重明显下降,各类金属材质、纤维材料等的运用,在新鲜感、质感、肌理感等的同时,也产生了全新的视觉样式。绘画媒材的综合运用也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从视知觉到其他感官的探索与转变,或许体现了人们对新的社会环境的全面、不同的感知,也是在传统文化意蕴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潮流的调和中找寻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特征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内涵与外沿不断深化、拓展,第十届全国美展以更开放、多元的姿态面对不同审美思想的审视,在21世纪开篇的中国艺术中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精神面貌。
不同画种之间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交融、借鉴,一方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使画种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当下艺术创作语言多元丰富的状态下,如何平衡画种的本体语言和跨界语言。不同画种的不同材料、技法、风格、惯例等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而消除这种特征和差异既有艺术的新生,也有许多不确定性。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等重大事件,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化体系中。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飞跃,经济高速增长,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资源上了新台阶,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也在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在快节奏的商品消费时代,人们面临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也在增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国际问题,这促使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立场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第十届全国美展整体呈现的观照社会现实问题,已不仅仅是以往艺术风格的现实主义表现,而是社会自觉和文化自觉。这种现时关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与以往类似,一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反映现代人的生存状态。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图景成为艺术家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对象。在大工业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在变化,许多艺术家从立足社会现实、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等角度进行创作,试图激起人们对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反思以及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这些作品大多以社会“当事人”为直接表述对象,将生活中的“现实”转化为具象的“真实”,具象化“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往往触及更高层面的精神探索与哲学思考,从而摆脱写实的局限。本届美展中,许多作品从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表现对象,既有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青年,又有“农民工”等被关注群体,还有充满乡土生活气息场景的描绘,艺术家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大众生活,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贴近社会现实。《百合》《锦瑟年华系列之三·联通无限》《甲申小满》《上海的九月》表现的是都市生活的日常景象,艺术家以更加沉稳、坚定的朴素手法反映社会现实,浮躁、恐慌的艺术观念在立足民族文化、发掘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得到了改观。许多现实主义作品选择从平凡人的生活细节寻找动人的瞬间,通过艺术化语言来阐述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早点》《工棚》《都市随想》《逐光者》等表现“农民工”“矿工”等艰辛劳动群体的作品充满生活温情与人性关怀,散发出动人的生活气息以及人本主义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人生百态”最真实的写照。正如《工棚》中描绘的裸露的水泥壁墙、满身粉灰的工人、工装、饭盒等,人物神情传达着坚毅、勤奋的内在精神品质和生活理想,他们是现代都市建设者的重要力量,这不仅仅是再现了当代城市建设工人的工作情景和生存状态,也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写照。
二是通过对社会现实和重大事件的纪实反映,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2002年底,突发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打乱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未知的疫情,党和政府积极组织全国人民奋起抗疫,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其中,广大医护人员不惧危险冲在第一线,为战胜疫情做出了巨大奉献,白衣天使的身影不仅刻在人们的心底,也成为历史的印记。《洁白的屏障》《雨夜》《晨妆》《笑对死神》等作品,通过对医护人员抗疫形象的刻画,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招贴《抗击非典——螺丝钉精神篇》《CHINA 2013 SARS》等也是从不同角度记录并弘扬了这种精神。另外,“禽流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农”、民生问题等,不仅是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每个话题背后都有关联事件发生,这些热点也自然成为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像《禽殇》《禽流感祭》《归来者》《日月星辰》等相关作品,不仅有纪实性,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过去,我们过于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规模工业化产生了动植物灭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种种弊端的显现开始提醒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本届美展中,漫画、宣传画中涌现了《黄河纤夫》《口下留情》《逝去的记忆》《巢》《立命之本》等一大批表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艺术家通过这些作品向社会呼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广泛传播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除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还有不少作品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如《拯救民间艺术》《保护国家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刻不容缓——保护历史文化古建筑》等宣传画,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对现实的关注,同时也是文化的自觉。在设计艺术领域,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观念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响应,像《中山岐江公园》《南京路下沉广场方案》等作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显现出社会和生活现实中对自然观念、环境观念的重视。
在全国美展的发展过程中,革命军事题材在“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及改革开放后呈现出既有关联又有所不同的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艺术观念的革新,这类题材逐渐从“场面”转向“内容”,由纪念碑式的主体塑造转变为具有叙述色彩的抒情表达,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本届美展中,此类题材的创作少了群体群像的宏大场面,以局部情节展开的焦点叙事代替了全面叙事,个体成为群体形象的符号代表。艺术家通过对平凡个体或者细节的刻画反衬历史的沉重感,用平实质朴的人物形象追溯崇高的革命历史。“崇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被赋予在一个平凡而单纯的形象上之后,反而表现出了异常丰富的内涵。”如《抗联组画》里的民兵并非英雄主义式的高大形象,而是斑驳浸染的人物相貌,艰难不屈的神态表情得到真实再现。《追星》《父亲的大衣》《难忘的记忆》《胜利者——无名的战士》等作品都是以小见大,从微观处展现崇高。同时,表现新时期军人训练、生活的写实作品也与革命历史题材相呼应,《嫩绿轻红》《三伏》《班务会》《节日之前》《紧急集合》等表现新时代军营生活的场景和军人的精神状态,以对比的方式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追忆和时代感触,从侧面展示了革命历史和我国现代化国防事业的发展成果。此类作品“注重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的关照,打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精神桥梁,已经成为21世纪军事历史画创作的一个新特征”。
第九届全国美展以“大美术”观念首次将艺术设计纳入其中,收到参评作品1000余件,最终入选278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初评共收到作品3700件,评选出获奖作品100件,其中金奖7件,银奖15件,铜奖32件,优秀奖46件。在艺术设计改善生活等观念的影响下,设计师越来越多地将视角投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小到一双筷子、一把勺子,设计无处不在,它不断影响着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在全球化经济模式和国际竞争中多处在产业链下端,产品缺乏自主创造,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艺术设计与民生和市场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改善民众的生活,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战略转变的重要环节。
本届艺术设计展以“和而不同——设计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艺术设计的价值功能和文化内涵,契合了当时社会在审美取向、价值诉求等方面现实与多元化的态势,以包容的态度将不同的设计追求呈现出来。袁运甫借用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确定的艺术设计主题,“力图反映出当前艺术设计既有多样性的创作思路,又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既有民族的,又有现代的这样一个概念”,倡导把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之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设计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表明了为生活而设计的价值追求。展览作品中既有快速轨道列车、直升机、游艇、两栖摩托等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也有坐具、生活器皿、家具等日常起居用品。像《明@style》《多功能电子手杖》《城市新概念公共卫生间》等作品,从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对一些物件的改造、革新和创意设计,提高了产品的实用价值和设计功能,这些作品体现了“设计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主旨。无论是工业产品、建筑环境、服装艺术,还是视觉传达、手工艺等设计艺术门类,设计师在潜心探讨设计功能为本的同时,也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找更多的可能,一些前瞻性的创意和新概念设计诠释着新的设计伦理和设计理念,使艺术设计不断保持创造性和活力。包容的“和而不同”理念也使艺术设计评价具有开放性,多元、丰富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追求在艺术设计中也得以全面体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促使艺术家以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不断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路径。对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的观照,不仅体现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延续和变革,也体现在艺术设计提升生活的美好愿望。开放、包容的艺术观念使美术形态呈现出多样化,题材内容的丰富拓展,形式语言的综合多样,创作理念的新颖,凸显了艺术家介入现实的时代探索精神、对现实的反思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显然,第十届全国美展呈现的文化自觉与现实关照的整体面貌,既是时代美术的印记,也预示着21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
注释:
[1]赵笺:《试论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特征》,《美术》2011年第7期,第103页。
[2]徐向群:《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世纪军事题材油画创作评析》《美术》2012年第9期,第93页。
[3]周志,李江:《和而不同——访袁运甫教授》,《装饰》2004年第9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