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平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500)
茶具,在日用陶瓷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从传统制作到现代设计与产业化生产,茶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从“神农氏教人尝百草”,便有了最原始的饮茶现象。随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轨迹上,陶瓷茶饮器具,一直伴随着陶瓷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其文化氛围的建构。唐代人追求江南青瓷材质之美和功用之美的统一,曾经盛赞产于江南的“越瓷类,类玉……类冰……”而宋代宫廷贵族及士大夫们,因为“斗茶”之雅集活动之需,又十分推崇建盏。明代和清代,宜兴紫砂陶器,因为宜茶,被逐渐推崇到陶瓷茶器的极品地位。历史上,这样略说陶瓷与茶饮活动的关系,实则与陶瓷茶具的消费市场不无关联。
显而易见,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具,因陶瓷材质等因素的不同,不断与茶饮文化及其市场导向发生着联系,显示着变化。可以说,在每个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段,都具有时代的特征。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从家庭日常茶饮,到工作茶饮及其他文化茶饮,构成了蔚为大观的茶文化氛围,由此而引发的茶具设计及其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值得探讨。为此,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研究茶具设计及其市场导向,意义重大。
“从产品的种类上来说,陶瓷是由陶器和瓷器两大类产品的总称。”日用陶瓷,是指诸如餐具、酒具、茶具等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陶瓷制品的总称。从陶瓷所采用的原料及其产品的组成看,“将日用陶瓷分为长石质瓷、绢云母质瓷、滑石质瓷、骨灰质瓷等……”由此可知,茶具及其设计创意,是日用陶瓷设计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它还与日益发展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具设计,既是产品设计,又是材料及其工艺性能的考量设计,还是产品造型与产品功能相统一的完美设计,甚至是生活环境的局部与整体关系间和谐关系的展现。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陶瓷器物、器皿与茶饮文化及其人文环境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认知、实践、体验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茶具,包括茶壶、盖碗、杯子,也称作盌、碗、盏,还包括茶托、公道杯等,是配套性产品设计、生产制作,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既要保证使用功能,又要确保人的健康使用。它使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正常发展的需要,还要确保愉悦心情,乃至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准。正因为如此,茶具设计是一个范畴性设计,它以陶瓷形态的化学、物理变化为基本工艺,以适合人茶饮需要为基本功能性目的,以建立茶饮文化和陶瓷文化之间的人文关系为目标,以逐步提升陶瓷的人文价值为终极目的。
陶瓷茶具设计是日用陶瓷设计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与现实中,陶瓷围绕日常文化生活需要进行生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茶具设计与生产制作关系着陶瓷造型建构与日常生活的有机关系,茶具是日用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向人们餐饮文化。在陶瓷史上,茶饮与陶瓷的密切关系,首推青瓷,唐代越窑瓷器显名于茶饮,陆羽在《茶经》中赞誉“越州上”,其瓷质“类玉”、“类冰”,这是唐代人就茶饮与陶瓷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认可。宋代,瓷业更加发达,陶瓷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北宋以来,著名瓷窑分布大江南北,诸如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等官窑和民窑各有自身特色,青瓷、白瓷、黑瓷,乃至花瓷等交错布局,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因之,茶文化也比唐代丰富得多。
在陶瓷设计与生产方面,尤其民间瓷器与民俗文化结合紧密,出现了茶饮与民俗、茶饮与娱乐相结合的日用茶具设计,例如,吉州窑的民间剪纸贴花纹盏,建窑的“斗笠”茶盏等等,都是瓷器设计侧重寻常人家生活的表现。总之,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关系的日益紧密,基于生活的陶瓷文化创意远比前代繁荣。
茶具设计关系着生活消费的质和量,优质的茶具设计能够促进陶瓷茶具消费的增长,消费领域的扩大为茶具的设计及其再设计与生产扩大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反,会阻滞消费,进而影响设计与生产的发展。
从陶器出现之日起,陶瓷的发展一直以生活需求为驱动力,尤其唐宋以来,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人们在日常生活,从文化内容到具体表现形式都呈现创造性发展的趋势。唐代茶饮与赏瓷局限于文化高层,而宋代逐渐走进民间生活,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街市茶坊广布,茶文化增添了茶余饭后清谈和调侃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了日常生活。于是,茶具设计和生产与生活消费关系更加趋于明朗化、专业化。
在中国传统茶饮文化中,人们对于陶瓷器皿的参与度及其水平十分看重,从重视陶瓷器的材质到重视陶瓷造型,乃至重视陶瓷设计与生产成果的综合性文化效应等,构成了陶瓷茶饮文化的消费市场。
中华民族是茶饮及其文化体系垂范世界,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便有了“神农氏教人尝百草”传说。后来,茶饮逐渐形成,成为一种流行和崇高的文化生活内容,它既是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又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精神生活追求。另外,茶饮文化因历史进程与地域性分布,以及消费群体的文化属性等,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
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餐饮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消费内容,“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不论置身于庙堂之上,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以及生产在田间地头,与活跃于闹市茶坊等,都需要食物和饮料。更有突出反映的是,茶饮作为高雅文化及其品质生活的象征,不仅普及于民间生活,而且,很早出现在高文化阶层,甚至成为崇尚待客之道的开场白。正因为如此,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环境中,陶瓷茶具和茶叶双双成为市场中的畅销货。
就茶叶和瓷器的消费市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生产内容与生活习惯因茶因瓷不仅习惯流行域内,而且还远播域外。西汉以来,陆地“丝绸之路”开辟,中国瓷器、茶叶伴随着丝绸一并成为东西方商品贸易中国输出域外的大宗商品;从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同样,茶叶和瓷器等大宗产品依然与丝绸同属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的消费市场上,陶瓷茶具与茶叶成为构成了茶饮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二者结合将设计、生产及营销及各种生活消费等结合起来,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创意空间。
史前社会,人们“尝百草”而求生,茶作为百草之一,这既是人生与自然环境的天然融合,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创造。随着人们对于“百草”功用及其性能与人类健康关系认知的不断提升,“百草”被划分开来。在中医药学中,“百草”成为药业的基本资源,各种药方随即成为“治病”的良药。唐代茶饮文化逐渐兴起并成熟以及流行于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茶饮与陶瓷也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促进了茶饮文化与陶瓷创意及其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茶饮文化继续发展,并与陶瓷设计与生产缔结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尤其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诸如茶坊、街市、酒楼、杂耍、说唱及高文化层次的清谈等,均需要消费,因之,茶具设计、生产及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生活中,人们品茶论道,畅谈人生乃至国事要政,酒肆间嬉闹与杂耍中清茶一杯,“试茶”中说器论道,因之,各个名窑瓷器竞相争艳,与日同辉。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大,城乡文化生活关系紧密,社会文化阶层进一步分化,活跃在生活领域中的儒、道、释阶层,三教九流及杂家派别等都需要不同的生活内容及其文化价值趋向。全国政治中心北京,茶市中既有权贵们的紫砂陶器,又有老百姓的“大碗茶”,还有田间地头农夫们的茶壶凉饮等等,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交相成趣,器道有别,内藏深邃。
就是这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饮茶因生活内容和方式不同而致使茶饮文化丰富多彩,陶瓷茶器造型因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而秉承多元,由此茶饮因时代不同而异彩纷呈。
茶饮与陶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产品,很早便显示了地域性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既是茶叶生产与饮用的故乡,又是陶瓷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尤其是瓷器发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度。
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便有碗(盌)、杯、壶等餐饮器具,碗便是多功用的陶器造型之一,既可以用以进食,又可以用以餐饮。碗不仅在陶文化类型中普遍存在,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文化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独立功用的器具成体制出现,例如,餐具、酒具、茶具等,这既规划着社会生产,又规划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具体生活内容以及规范着消费市场,尤其依据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规范着生活的时空环境。
就地域而论,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人口常常根据地理因素与其相对应的气候来决定餐饮方式及其内容,还根据从事的各种活动来决定餐饮的体量和质量,甚至根据社会文化阶层来规划餐饮的内容方式及其所涵盖的文化意义。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等人口,草原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夏天温热冬天寒冷的气候,早晚温差大,风吹日晒,环境干燥,长期以来习惯奶酪及奶茶,既解渴又耐饥饿。因之,他们所设计、生产与利用的茶具极其简练、硕大、敦实;生活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农工商及各种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在贯穿着都市文化生活中,社会阶层成分复杂,阶层身份习气浓厚,商业化生活发达,故此,在北京流行着方便各种阶层文化生活的都市大碗茶,茶饮生活广布于街坊市井;在江南各地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尤其大山中的人口,就地取材,茶孤器奇,茶饮文化各显地方特色,闽南铁观音、武夷山岩茶、西湖龙井和碧螺春、黄山毛尖、祁门红茶等等,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色。
总之,茶具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主要取决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植被,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长期以来所持续发展并保持的民俗生活习惯。
茶饮文化与陶瓷文化很早便形成了有机的统一关系,从青瓷宜茶到黑瓷尚茶,再到紫砂品茶,陶瓷文化在不断创意中发展,同样,茶文化也在持续的发展中进行创意。
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化文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中不同价值追求的需要,茶具设计、生产及营销和消费等日益纳入到文化环境中并成为城乡文化生活的当今特色。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实现路径及其过程则是生产,但它所面向的价值体系,却是广大受众的消费。因此,在茶具设计中,面对广大消费受众所形成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消费群体的文化素养及其价值导向等,构成了茶具设计所面对的文化消费群体。对于茶具消费的文化群体而言,设计便是在范畴上体现为文化创意,换言之,具有创意的产品更受消费者亲睐。所谓茶具设计,其核心便是茶具造型与功能的设计,但它所面对的环境则是由文化构成的,是综合性人文环境,而它所秉承的原则是消费的永恒性。
另一方面,茶饮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内涵深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的持续发展既保持了文化的惯性特征,又显示了一定的时尚,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主要反映为市场导向。
继承性是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文化创意是基于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及其人文利用。陶瓷茶具设计及其文化创意,乃至产品及其市场导向,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因此,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及其文化产品的市场导向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创意及其产品的市场导向更是显而易见的,它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必然与现代消费方向相吻合。
1.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饮茶是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常常既注重形式,又重视内容,甚至还强调饮茶的程序,以及推崇饮茶的文化品味,形成茶道。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显而易见,这是在长期的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真正体验到的生活哲理:人既属于自然界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是源于生活的“质”,但作为人文的崇高精神,它又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一种温和的及至温文尔雅的生活境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富有创造的人文生活方式,便力求生活需要与一种恰到好处的形式的统一。
因此,茶具设计与生产在满怀人文创造中不仅取材于“野”,而且适于平直朴素和美,乃至文质彬彬之态。
茶具设计在侧重人们生活的实用中所追求的体量大小及其形象与体验生活中的质感,让人体认到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自然地谋求一种功能需要,谋求着一种形式与之相一致。
2.材质与审美的统一
在茶饮生活中,人们对茶具诉求一种功用便宜、舒适,并深刻体验生活中的质量及其水准。为此,茶具在生产中所采用的材料及其工艺,在于设计中巧妙的布局及其精致甚微的意识思维,在制作中的精益求精和匠心独具的精神指向,均集中在材质及其工艺方面。对于材质的要求中国工艺美术由来已久,尤其对于陶瓷品质的追求,材质与审美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惯性。
陶瓷材质与审美,是十分具体的,各种瓷质即青瓷、白瓷、黑瓷、花瓷等均有材质所长,肌理、色彩、质感等与器形相得益彰,交互成趣。唐代越窑青瓷“类玉”、“类冰”,与其他青瓷相比十分宜茶,而宋代龙泉窑青瓷则显得浑厚质朴,同为宋代的汝窑则有天蓝、天青、月白等多个品种,还有著名的铜红釉,“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同为黑瓷,建窑的建盏可为名噪一时,艺术家皇帝、大臣及文人雅士等莫不赞誉其佳,在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赞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蔡襄在《茶录》中称赞建窑黑瓷盏“绀黑纹,如兔毫。”而吉州窑黑瓷则是另一番审美规范,吉州窑瓷工将民间剪纸纹饰移植在黑瓷装饰中,使之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富有田园生活之美;还有,瓷工又通过树叶并加之特殊工艺烧制出叶纹。总之,陶瓷材质美根据具体瓷器而呈现为姹紫嫣红和色彩斑斓的审美世界。
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环境是后工业以来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及其消费环境,它继承了现代设计机器美学的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拓展到历史文脉、隐喻主义与新材料及其新技术利用的设计范畴,这便是现代茶具设计文化的消费环境构成。
1.立足生活实际并指向生活情趣
现代设计及其生产方式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产品类型及其数量的需要,它以具有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及功能和形式统一等的设计和生产构成了综合性文化要素旨在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生活消费。这是日益扩大的人口解决生活实际需要与生产得以解决市场供求平衡的客观性选择。
在茶具设计中,富有文化创意的产品设计,依然是基于人们生活实际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满足广大消费者一般性的物质文化消费的需求,这是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指向。随后,在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中,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上的需要是从物质需要走向精神需求,乃至越发需求精神上的愉悦,于是,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显而易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并在持续不断地提升中以促进非物质文化因素的逐步增长及丰富,这是文化创意发展的历史必然之路,而独立的精神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也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遇。茶具设计最为基本的是,解决生活实用问题,包括适合人身心健康的材料及其工艺的遴选、造型形制及其成型、装饰材料及其技术应用、烧成工艺等,然后,才集中思考造型美、材料质感、肌理、色泽及富有寓意的装饰等。总之,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指向人文情趣化的设计,即文化创意方向。
2.崇尚品茶并指向意境美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侧重审美及其建立意境美的生活倾向,乃至审美张力成为文化创意及其消费市场的主要导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而易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现出意境美,而意境美在于不同的生活感受。在品茶文化中,品茶具体环境的建立及其意境化是十分重要的,独立的饮茶环境及其装置的构建,诸如高山蹲坐与清茶一杯,是品茶;双人对坐,清茶一杯,是品茶;陋室学习,清茶一杯,是品茶;好友重逢,清茶一杯,是品茶;君子之交,清茶一杯,是品茶;伏案办公,清茶一杯,是品茶;专为品茶,清茶一杯,是品茶,等等,在不同的环境表现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及其内涵,都属于品茶。品茶的意境化,是不同环境不同品茶主体的亲临和身受,体验生活的真正介入和深化。在茶文化中,这种种文化生活的内容与其所构建的环境及其审美,正是消费者为茶具设计所提供的文化创意方向及其市场导向。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存在着广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时空,伴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茶饮文化在既精选茶叶又甄别陶瓷铭器的“双向”遴选中走向深化,在多元文化并存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的出现及其持续发展为茶具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消费的多元化、多样性及其层次性为设计和生产提供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市场导向。
从原始社会农耕业与其他各业分工伊始,到农业与餐饮文化关系的确立,乃至餐饮文化的内部分化与重组,最终,确立了茶饮生活及其文化体系,就这个过程而言,饮茶与陶瓷茶具、器皿形成了有机的构成关系,它贯穿于陶瓷及其文化发展与茶饮文化发展的文脉中并彰显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陶瓷文化产品的创意及其表现,反映在陶瓷生产集茶饮文化生活的各种消费,不论是地域,还是时代,乃至民俗等于一体,并以之为消费对象构成,尔后,再与陶瓷设计及其表现结合起来,设计与制作出能够体现消费需要,乃至反映时代潮流的茶饮器具。
陶瓷茶具设计与生产在产品创意、设计及其表现所体现的内涵,便是时下文化市场的范畴,其所起的文化作用、文化价值、文化意义等,既是历史上茶饮文化与陶瓷表达关系之延续,又是现实生活需求的主客观反映。但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构成,它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内容及其表现方式来建构一个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在内的、相互融合的人文环境,这个环境既是生产的,又是消费的,而茶具的文化创意,就是直接指向消费及其市场构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