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玉,张洪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市 210023)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西医处于同一发展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了中医药的话语权,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继续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将成为世界关注的寻求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治疗途径,不断扩大其在群体卫生健康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沈阳作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关键节点。提升沈阳市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打造中医药强省,为“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建成“人类卫生共同体”提出中医方案,作出中医贡献。
“软实力”从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中产生,侧重于精神思想、具备影响的能力[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化之林独特的瑰宝。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针,支持和鼓励中医药文化的长足发展。中医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医文化软实力特质包括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特质、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特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古代流传的文学特征和中医学校的伦理特质等[2]。主要表现为价值吸引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知识生产力。价值吸引力提升中医文化水平,社会影响力提升中医文化认同感,知识生产力有助于中医文化继承创新。
价值吸引力是提升当地中医文化水平的主导力量,价值吸引力越高,对其中医文化软实力提升越具有导向作用。中医文化软实力价值吸引力包含中医机构、诊疗人次以及从业人员。中医机构的增减,反映了当地中医文化水平的改变;诊疗人次的变化反映出群众对当地中医文化水平的认同度;从业人员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当地对该专业的需求度。
2.1.1 中医机构。2020年沈阳市共283家医院,其中有62家中医医院,占比较少。加强中医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有利于吸引群众对中医药的关注。2021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2022年,力争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3]。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多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提升民众认同感,加强中医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2022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推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4]。2015年至2020年,中医机构数量逐年增多(见图1),反映出辽宁省关注中医药发展,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大提升辽宁省中医文化软实力的力度。
图1 2015—2020年中医机构数量变化
2.1.2 诊疗人次。诊疗人次反映了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2020年辽宁省中医院门诊量160万人次,出院3.88万人次。辽宁省中医院省内率先开通首家互联网中医院,截至目前,已累积4.3万人次享受健康咨询服务,电子处方数达9千笔,线上配送服务遍及全国20余省。2020年应势开展“云贴敷”,订单数超2万笔[5]。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服务,惠及群众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人群选择中医机构、选择中医药诊疗。诊疗人次增多,是群众对当地中医文化软实力的认可。
2.1.3 从业人员。根据沈阳市年鉴数据,从图2可见,沈阳市中医医院2015年至2020年从业人数连年增长,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业人员的增长,也反映出近年沈阳市中医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奠定专业人群基础。
图2 2015—2020年沈阳市中医医院从业人数
中医文化软实力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国内影响力以及国际影响力。2021年9月16日,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促进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提出要求[6]。辽宁作为中医药大省,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2.2.1 国内影响力。《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携手全国中医药新媒体联盟,发布2021年度全国中医医院微信排行百强榜单,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微信服务号位列“中医医院服务号全国第十一名”[7]。反映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不断提升宣传水平,提高内容质量,提升其中医文化软实力水平,为建设中医药强省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医科积极参与“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为患者提供线上免费咨询,真正将医疗服务推及社区,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意识。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医文化,使得更多受众对中医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社会影响能力。
2.2.2 国际影响力。2021年2日至3日,国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辽宁沈阳举办,作为首届中医药大会,赢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国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的举办,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产生促进作用,也为沈阳市中医文化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辽宁省中医院多次与国外代表团交流经验,传播中医诊法。2018年8月中国医疗队赴西非冈比亚,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冀东采用刃针疗法为总统府常秘治疗左腕部伸指肌腱腱鞘炎和右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2016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与斯洛伐克医科大学共建中医孔子课堂,开展多项活动,并有多名研究生及本科生选修中医课程。中医孔子课堂取得了当地社区及居民的欢迎,加强辽宁与中东欧地区的合作交往,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中东欧的传播。
知识生产力是促进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地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竞争力。知识生产力主要分为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请、技术奖项的获得以及当地人才情况。
2.3.1 论文专利。科研单位的论文发表量以及专利注册量可以表现出沈阳市中医文化的知识生产力。以主要中医药科研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为单位在知网中检索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2011年至2021年共计28 143篇。从图3可见,2014年至2016年以及201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文章发表量突飞猛进,但2017年至2018年以及2020年至2021年呈现下降。发表文章情况不稳定,呈现了波动趋势。反映出辽宁中医药大学科研能力较有竞争力但不稳定的现象。
在专利方面,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单位申请专利共961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申请专利129篇,沈阳市中医院申请专利1篇。从图4可显示出,2011—2021年沈阳市中医文化专利实力强劲,但主要集中于中医药科研单位。
图4 2011—2021年3家中医单位专利申请量
论文专利在沈阳市中医文化知识生产力作主要贡献,沈阳市论文发表量以及专利注册量具有竞争优势,但主要集中于中医药科研单位,其他医院中医相关科研成果以及注册专利成果并不丰厚。
2.3.2 技术奖项。2016年至2020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沈阳市中医药相关项目共18项。沈阳市所研究与中医药相关的科学技术成就繁多,体现出沈阳知识生产力的优势,也为发展沈阳市的中医软实力提供了中医药科学技术基础。但在2016—2020年,沈阳市中医药项目获得科学技术奖分别有8、4、3、1、2个,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沈阳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领域竞争力不足的状态。
2.3.3 人才情况。根据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名单公布的信息,沈阳市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2021年,辽宁省首次评选“辽宁省青年名中医”,沈阳市共有37位当选人员,青年中医成为沈阳市中医文化发展的优秀储备力量,充分发挥继承传统,守正装修的作用。国医大师周学文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部重大课题,如“中药新药临床实验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基于‘以痈论治’胃癌癌前状态性疾病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学研究”,将继承创新的思想源源不断地用于实践之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以侯淑英教授为带头人推广中医特色治疗,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打造中医特色品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医科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辽宁省青年名中医2人。陈苏宁教授作为辽宁中医大师、辽宁省名中医,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促进了学科发展,提升了中医软实力的竞争力。沈阳市相关医院对人才的关注,中医文化软实力得以发挥最大作用。人才也是中医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
2021年12月8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皇姑区教育局承办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8]。深入开展“中医药进大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同时也促进年轻群体了解、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成为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辽宁省政府一再强调建设中医药大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提高沈阳市中医文化软实力的先决条件。
除当地群众就医之外,沈阳市多家医院开设互联网线上诊疗,诊疗人群遍布全国,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强,对群众宣传到位,更多人群认可沈阳市中医机构。中医机构数量连年增多,也反映出沈阳市群众对于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治疗手段、治病疗效、理论体系充分肯定,中医药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主的中医药科研单位,在中医药科研水平上有良好的基础。以名老中医为主的工作室以及师承关系,在传统中医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中医大师为中心主持中医课题,培养青年中医工作者,为中医药科研储备后续力量。科研成就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中医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传承发展中医文化做深、做细、做实的关键点。
科研水平反映了知识生产力水平。2011年至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论文发表成果繁多,但出现波动较大。专利注册量较大但主要集中于学校以及其附属医院等中医药科研单位。其他中医医院科研水平还较为缺乏,着力提升中医医院科研水平,也是促进中医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培养专业人员临床技能的同时,也许关注其知识生产水平的提升,才能做到知识生产力稳步提升,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
奉天地区在清代统治的200余年中,涌现出诸多名医及代表性著作,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儿科学和医案学各个方面均有建树[9]。这些名医名著是沈阳地区中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现对其研究较少,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对于这些名家名作,仅有少数专业人士知晓,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众宣传推广,仍有待解决。
新媒体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10]。辽宁省中医院线上问诊以及公众号运营取得初步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新媒体对中医文化的宣传以及“云中医”服务体系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成为群众关注的寻求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途径。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观众传播养生知识。与此同时,面对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有责任向群众介绍、推广正确的中医观念和科学方法,社会有义务监督、参与、支持中医药文化的普及,真正提升沈阳市中医药社会影响力。做到“全民参与,个人行动”,将中医理念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沈阳市中医文化软实力将会得到一个明显提升。
面对中医药科研情况不稳定的境遇,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增加知识生产力,发展中医文化软实力。培养创新青年中医,加快中医药科研水平提升,做到“稳中求好,稳步向前”,扭转科研水平不稳定的局面。提高沈阳市中医药科研成果的竞争力,才能提升沈阳市中医文化软实力。将“中医药文化进入大中小学”政策进一步落实,培养新时代青年对中医的认同感,为中医药人才队伍储备力量,使之创造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当前“重临床而轻科研”的思想根深蒂固,注重临床培养的同时也应关注从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奖励机制更加完备。保持知识生产稳步前进,切实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提升沈阳市在中医药领域的竞争力。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中医文化是中医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文化基础,在关注中医“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将“守正”摆在同等地位。辽宁省作为中医药大省,还有非常多的中医文化值得挖掘。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沈阳市特色中医文化,加强中医文化底蕴,为中医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价值吸引。以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为依托,通过对青少年人群传播沈阳特色中医文化,培养沈阳市青少年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实现中医药文化价值,创造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需要依靠新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机制,设计合理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各团体的积极性[11]。
坚持沈阳市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发挥国际社会影响力。利用地理优势,开展与东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沈阳市中医药文化对临近国家的影响,促成沈阳市中医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当下,积极稳妥地发挥中医药在国际疫情诊疗中的优势作用,坚持“三因制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在国际公共卫生健康中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