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张卫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距离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冲击带来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这十年来,中国的“三农”、生态环境、餐饮等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二十大后,中国又该朝着什么目标发展?下面本刊就带领读者一起,回首中国十年蝶变,展望未来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十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在前期高位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2021年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持续攀升新台阶,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自2012年起,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比2012年增加31.4公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长0.7%。即使不考虑进口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也是中国粮。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库存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作物库存持续处于高位。据测算,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国家深入实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稳产高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达22146亿元,比2012年增加1017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1%。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下,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末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44亿亩,比2012年增加10702万亩,年均增长1.2%。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国家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1年全国新建成1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已完成9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方面,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比2012年增加0.5亿千瓦,2013-2021年年均增长0.6%。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90%和84%;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6%和32%,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此外,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引领作用,古老农业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正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有关部门资料,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比2012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在农业不断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的脱贫攻坚战也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也焕发了新气象。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2021年末,87.3%的村通公共交通,99.1%的村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7.4%的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9.0%的村通宽带互联网,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6.3%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47.6%的村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需巩固,种子等农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待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仍存在薄弱环节。为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不动摇,持续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而努力奋斗。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有着紧密联系。食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而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生态环境不好,污染严重,长出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就会含有害物质,生产出来的食品肯定也是不安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
这十年来,是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
在立法方面,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于2015年生效实施,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制度方面,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之后,一系列创新性制度陆续出台,包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排污许可制度等,“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压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检验广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担当的试金石。两轮督察公开曝光了262个典型案例,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者阶段办结了28.6万件,第一轮督察共问责1.8万人,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监管执法方面,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只有几十件甚至一二十件。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已处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多万件。
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下,再加上强有力的执法,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老百姓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
具体来看,空气质量方面,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进一步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另外,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2021年达到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水环境质量方面,这十年我国地表水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出台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食品的源头——农产品的安全不仅有了保障,品质也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几年前曝光的“镉大米”事件,就是因为当地土壤被镉污染,从而导致种植出来的大米镉超标,“镉大米”事件涉及多个省份,包括湖南益阳、四川德阳、江西九江等地。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开始下大力气对土地进行修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地土壤质量已经有所好转,大米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以德阳为例,根据报道,2017年以来,德阳已在土地污染修复上投入不少精力,一方面及时引入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一方面给农民置换优质的耕地进行种植。近期,益阳市对2022年9月份356批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进行了公示,抽检产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大米)、粮食加工品等22大类356批次,其中抽检的大米全部合格。当前,益阳市种植的大米不仅安全方面得到了保障,而且品质也有所提升,已经远销欧盟等地区。
纵观餐饮业近十年的质变,智能化、规范化、网红化等趋势已蔚然成风,暗合时代变迁轨迹。
智能化方面,互联网、机器人、数字化等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餐饮领域,外卖、智能点餐等非常普遍,科技含量更高的无人餐厅等也逐渐增多。每到饭点的时候,办公室的白领只需动动手指,就会有外卖小哥送餐上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数据显示,2020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达6646.2亿元,同比增长15%;在线外卖用户规模达4.56亿人,同比增长7.8%。在数字经济发展和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在线外卖市场的体量和规模仍在持续增长。
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始打造外卖透明餐厅,实行可视化订餐。用户只需打开网络订餐平台,点击商户信息,即可看到餐厅VR全景和后厨备餐直播,实现可视化订餐模式。可视化订餐可以让消费者看见真正的“透明厨房”,给消费者打造全链条安心消费场景。
当我们不想点外卖,打算去餐厅吃饭时,会发现桌子上基本都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完成自助选餐、下单支付,减少了服务流程,大大提高了餐饮运转效率。而且智能点餐还可以减少纸质菜单设计、印刷费用,便于对价格进行修改,节约相应的人力成本。这对竞争激烈、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的餐饮业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数字化已经覆盖从餐前到餐中再到餐后,涵盖预约、营销、支付、外卖、商城、会员、周边消费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体验,同时也节约了商家的各项成本。
规范化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央厨房。中央厨房与传统餐饮加工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食品,即采用标准化作业的流水线,这对于质量把控更加严格、精细,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网络,中央厨房的食品很快就能送达相应的餐饮门店。可以说,中央厨房的出现,把中国餐饮业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带向了现代化工厂生产。
网红化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很多网红餐厅,来吃饭的人不只是为了吃饭,更重要的是打卡。比如:网红餐厅鼻祖“黄太吉”就把一个普普通通的街边小吃煎饼做成了连锁化、标准化的大产业,最巅峰时期的“黄太吉”品牌估值达到20亿元。再比如tomacado花厨餐厅,是北京三里屯最热门的网红餐厅之一,这里处处是鲜花,环境颜值非常高,非常适合俊男靓女拍照,吸引人们纷至沓来。网红餐厅虽然有吸引人的噱头,但也有其短板,往往因为“味道差、性价比低、服务潦草”等种种原因败下阵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餐饮业已经成为对国民经济和消费市场举足轻重的超级大行业。展望下一个十年,餐饮的市场规模必将超过10万亿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将进一步改变餐饮业的生产方式、就餐场景、供应链效率等,重塑消费市场结构。
透过“三农”、生态环境、餐饮等领域这十年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大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要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
习近平总书记做的二十大报告,在会场内外、互联网、国际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全国各地人们都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次大会报告作出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要想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有五个方面的举措:一是落实“藏粮于地”,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坚持“藏粮于技”,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不断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三是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增产,将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四是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五是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此,代表们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广东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许红代表说,“我们要加大专业设施供给,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平衡充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李学义代表介绍,河西区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区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个,形成符合老年人需求的“15分钟服务圈”。接下来将从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形成更加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祝郡说,“基层工作直接关系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我们将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打造宜居环境,用实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作出一系列部署——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黎洪波说:“十年来,我们淘汰了数百家落后小煤窑和高污染建材企业,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妙云代表说,未来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百姓身边痛感强烈的污染问题开展专项和系统性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纷纷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热情“点赞”,表达对大会报告所擘画蓝图的热切期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满怀信心。“二十大报告”“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三件大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做报告的过程中,十多个同二十大相关的话题词冲上微博热搜榜。网友“小熊姐姐-Zora”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干又要善作善成。”抖音网友“诗侠刘慕卿”说,“青春和祖国一起闪光,荣耀与梦想共同创造。吾辈当自强。更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去拼搏,更伟大的胜利就在前方。”还有一位网友说:“志存高远我们都是追梦人,脚踏实地我们都是复兴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奔跑吧!”
在国际社会上,多位国际人士也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认为中共二十大报告凝聚智慧、反映民意,总结经验、擘画蓝图,传递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担当,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巴西共产党主席、巴西伯南布哥州副州长卢西亚娜·桑托斯说:“中共二十大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意义深远。”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说:“中共二十大不仅是中国的大事,也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问题专家伊格纳西奥·马丁内斯表示,中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共二十大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方向,为中国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表示,过去10年来,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到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始终在全球性议题上积极担当作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中共二十大举世瞩目,世界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交上了踔厉奋发的非凡答卷,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相信在党的二十大之后,随着新蓝图的绘就、新政策的实施,中华大地上又将迎来一场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