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形成地域性风格
——相西源的音乐创作心路历程

2022-11-05 20:51汪胜付刘波
岭南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艺术歌曲

文|汪胜付 刘波

相西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他涉猎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无比壮阔的大西北,到秀丽多彩的岭南……其中,有许多深刻隽永、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

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相西源教授出生在青藏高原,从小在浓郁的文学和艺术氛围中长大,对音乐深深痴迷。在20世纪70年代,由青海省西宁文工团参加专业音乐工作,他在乐队里担任手风琴及打击乐演奏员,随后在领导的鼓励及老师们的指导下,逐步开始初期的专业音乐创作。他在青藏高原这片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学习、工作、成长,他的音乐创作离不开这里的高天大漠、山水沃土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他学习音乐最早是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家、指挥家、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靳梧桐先生及青海省民族歌舞团著名作曲家施观林先生。在他的音乐生涯中,学院派的音乐前辈们对其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习,开启了他难忘而无悔的音乐旅程。他师从高永谋、饶余燕、江静、姜同心、杜勃心等教授,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与敬业精神,鼓励他在今后的音乐创作上执着地不断追求。时逢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学半年,这让他深受教益。200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赵晓生教授攻读作曲博士学位。赵晓生教授、杨立青教授、林华教授等对他的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前辈们的光环照耀下,他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追寻与思考,在三十多年来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

音乐创作呈现多民族多文化风格

在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音乐作品方面:

目前,相西源教授从事专业音乐工作及音乐创作已经有近40个年头了。说起最早的音乐作品创作,他依然记得是大约在1977年青海省西宁文工团创作的声乐独唱歌曲《青春的歌》,是由青海省著名歌唱家王瑞英演唱的。这首作品充满着青春激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第一首器乐作品应该也是在20个世纪70年代,根据青海地区一系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花儿组曲》,这部组曲具有一定的青海地域文化特色。他发表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是1978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歌曲《清平调——为李白诗谱曲》,这首作品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由于在青藏高原生活、学习和工作了近三十年,青藏高原的多民族文化风情画卷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地域性风格特征。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与历史文化的内涵。他创作的很多交响音乐作品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音乐语言上,都具有一些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青海的自然、文化、民俗、音乐已深深地融进他的血脉中。高原的神秘、雪山的威严、西海的多情、草原的旷远……这些都构成了相西源教授独具青藏高原精神与地域文化的音乐风格。

在20个世纪80年代,相西源教授音乐创作主要的作品集中在管弦乐的交响音乐题材领域里。1988年首演于首届西北音乐周“西海音乐会”上的交响曲《巴音河的回忆》是其主要的代表作品,作品表现了青藏高原独有的艺术魅力,初步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活力,这部作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政府文艺作品”优秀奖。而取材于青海地区藏族民间音乐的交响组曲《青藏写生》,则完全表现了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全曲由第一乐章《情歌》、第二乐章《转经》、第三乐章《酒歌》、第四乐章《节日》组成。这部作品由西北联合管弦乐团于1990年首演于新疆西北音乐周“天山之声音乐会”。此外,由五个独立乐章构成的交响组曲《河湟》也是表现西北河湟结合部地区民族风土人情的一部作品。这部管弦乐队作品1993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相西源教授指挥长影乐团演奏录制完成。作品由第一乐章《花儿风情》、第二乐章《古村印象》、第三乐章《牧场写生》、第四乐章《山原之歌》、第五乐章《河湟抒情》组成,2013年收录在中国唱片社出版的《相西源管弦乐作品专辑》中。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表现青藏高原的声乐作品,这也是相西源教授非常重视和喜爱的创作领域,目前从作品统计上看,也是他创作类型最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体裁。女高音与乐队《倒淌河》是为“首届西北音乐周”专门创作的一部大型管弦乐队与女高音的作品,这部作品表现了青海地区倒淌河的风貌,讴歌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1989年获得“全国第五届城市音乐比赛创作”一等奖。艺术歌曲《柴达木的歌》发表在《音乐创作》2014年第2期;混声合唱《雪白的鸽子》在中国第三届中国西北音乐节之“绚丽甘肃——高原之声合唱音乐会”上首演;艺术歌曲《遥远的可可西里》由女中音王宏尧、男中音冯国栋演唱,于2016年10月28日在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城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成功发布,同时还举办了《遥远的可可西里》首唱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

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艺术歌曲选集《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作为青海省“中国文化记忆”重大工程项目之一,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该书作为全部歌唱青海省地域文化的一部专著,完整地呈现给社会的是极其富有“中国文化记忆”的特点。全书由39首艺术歌曲组成,以钢琴伴奏正谱形式出现。该书热情赞颂了青海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正如青海省文联主席张民在该书后记中所说:“相西源先生从1978年到2016年间谱曲创作的歌唱青海主题的39首独唱艺术歌曲进行编辑出版,是对相西源先生多年来情系高原、梦萦青海之心迹、奉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基于用歌曲形式讴歌大美青海,宣传这片高原大陆上各民族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齐心奔向小康社会之精神风貌的长久愿景与具体实践。”

比较重要的是,在2018年10月10日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节”上,相西源教授的专场音乐会——《相西源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乔华钢琴演奏)在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整场音乐会曲目由七个大的组合形成,其中《青海“花儿”幻想套曲》由四首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乐章形成。作品由第一乐章《“牡丹花令”幻想曲》、第二乐章《“水红花令”幻想曲》、第三乐章《“金晶花令”幻想曲》、第四乐章《“黄菊花令”幻想曲》组成,作品演出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于次日下午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会议室举行了《相西源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专家、学者们对他的音乐会进行了客观的讨论和评价。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及媒体给予了报道,值得关注的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相西源〈青海“花儿”幻想曲〉的民族音乐风格演绎》,该论文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与演绎分析,以此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

在岭南地区文化的音乐作品方面:

岭南音乐文化独树一帜,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南岭是长江l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它包括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等五座山脉,在历史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使其得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孕育了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相西源教授在广东地区生活近二十年,对这里富饶美丽的土地充满着热情,并且不断地去学习和领会岭南地区的文化,由此也激起了他用美好歌声赞颂南岭的一些想法。

2005年相西源教授到广州工作,担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他先后去了广东省的许多地方,并且深入到岭南地区进行采风等等活动,无疑也具有了一定的“岭南人”的生活经历。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一些具有“岭南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暨南大学校歌》《桃李芬芳》《枫叶红了》《冼星海颂》《新雨打芭蕉》《岭南之梦》《千年花城》《韩江潮》《南岭长歌》《江门颂歌》《丹霞山》《杨殷颂》,等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具有诗篇性的《韩江潮》。《韩江潮》是表现广东省韩江的一首作品,是专门赞美韩江的一首颂歌。特别需要解释的是,《韩江潮》中的“潮”字。在这么一个有限表现“潮”当量的艺术歌曲中,“潮”是不能够完全表现出《韩江潮》中“潮”的气势的。本来想把“《韩江潮》”写得形象化一点,但是这个江水,犹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滟滟随波千万里”就灌入到大海里了。这个“韩江”在不断地交汇、奔流,而这种乡音、乡情都融到了一起。潮州的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自韩文公先生来到潮州以来,在文人的这个脉络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潮汕大地辐射到一个大的流域,最终各个地区万水千山的水都归入到了大海。所以在这首艺术歌曲《韩江潮》里反映的基本上是“岭南音乐”与“中原音乐”的融合。

这首作品通过巧妙的转调,以及调式的交替,再经过这个“清乐”调式的融合,对旋律的发展与抒发是一种巧妙的安排,又把潮州弦诗乐的因素巧妙地结合在里面,由此情感是一浪高于一浪的。《韩江潮》是一首独唱作品,它不像那种“颂”一样的东西非常地张扬,而是非常地内敛与抒情,真正地把那种内在的情感娓娓道来地倾诉。这就是对潮州音乐历史文脉的一种传承。

除《韩江潮》之外,相西源教授创作的《南岭长歌》也是一首赞美岭南地区的成功作品,这首作品是广东省2017年“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历代文人墨客对岭南有独钟,当代岭南文化更是瑰丽多姿,助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而作曲家和词作者郑良文共同创作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一首热情赞美南岭的诗篇。《南岭长歌》把南岭作为一个区域,从一个点到岭南文化这个面来辐射。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融合了瑶剧、汉剧、客家山歌等一些音乐元素。相西源认为《南岭长歌》这部作品表现了南岭的文化契合点,通过这首作品将之放射到更宽的一个视野,由《南岭长歌》推动我们岭南音乐创作的不断繁荣,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无疑,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就是一曲赞颂美丽岭南的颂歌。

音乐创作体裁与题材多样化

人们常说“艺海无涯”“艺无止境”,在近四十年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交响曲或管弦乐方面的作品创作形式是相西源教授的创作主体。如比较早期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山颂”》《第二交响曲“江河源”》等。而在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宗”》则是比较重要和典型的一部交响乐作品。这部作品以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为创作背景,通过“宗”字的宽泛含义,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哲学创作思想理念。作品采用西方交响乐体裁,透过细腻而凝重的笔触,表达出内心的音乐思想,向人们诠释了深邃的中国音乐文化,展现了人们追求东方神韵与西方作曲技术在艺术层面上的深度契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

相西源教授生长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多宗教、多民族聚居地区,经过多年的研习,他对宗教、哲学等有着相当程度的感悟与理解,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即时顿悟:音乐的纯粹与圣洁,节奏与韵律,神秘与虔诚,超凡脱俗与出神入化等诸多方面均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如《第三交响曲“宗”》的第二乐章甚至直接以在青藏高原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作用和意义的万字符“卍”的符号外形为基础,并对其进行视觉转化后形成乐谱。纵向的竖线代表对应乐器在指挥的提示下整齐地演奏任意音,横向演奏的音符由主题旋律开始的音调进行至全音阶构成,低声部则以倒影形式与其对应,从而将不协和的现代感音响、偶然音乐创作技法等与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宗教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表达对藏传佛教纯粹、神秘、虔诚的教义与特质的冥思与敬意。同时,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大音希声”等,这些观念都被运用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第三交响曲“宗”》是哲学思考与总结,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宗”即“生命之源”。在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后,在对各种宗教思想和东西方古典哲学思想,尤其是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地域宗教思想进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深思与冥想。通过音乐与灵魂的对话,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把最朴素的音乐内容凝练到哲学的高度。

在相西源的音乐创作中,虽然室内乐作品和交响乐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但近年以来,特别是到广东省工作以来,他更倾向于艺术歌曲的创作,对于前者来说,后者(艺术歌曲)更容易演出和传播,在艺术性上也并不逊色。如2016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独唱歌曲选集《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就是真实的写照。还有近几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党的颂歌》《大爱无疆》《冼星海颂》《遥远的可可西里》《韩江潮》《岭南长歌》《雅鲁藏布江》《亲吻沱沱河》《逆行风度》《杨殷颂》《丹霞山》《虢颂》《海南有条南渡江》《我给妈妈一个拥抱》,以及合唱《清廉歌》《石头歌》《同窗歌》《援疆歌》《一切为了他》《雪白的鸽子》等影响都很大。

除了交响音乐的创作,他在一个阶段里也创作了一些影视剧方面的作品,1992年为中央电视台、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部落废墟的那边》作曲,获得中国第14届“飞天奖”。这部作品完全采用了“青海音乐”的风格进行创作,在当时也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当时中国影视剧的配乐大部分是以电声乐队为主的,而在这部作品的作曲中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写作方法,并在创作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声音”元素,采用了《无词歌》等新的创作形式,做了一些尝试。无疑,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创作手法,主题歌曲《妈妈的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类地方广播电台“每周一歌”中播出。女中音演唱的片头曲《无词歌》把人们带入到了“废墟”的荒凉境界;民间歌手清唱的《马儿歌》《醉歌》让人回到了原始的部落当中;弦乐队演奏的《叙事曲》《花儿曲》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呼唤。

音乐创作者的缅怀传承与创新

首先,讴歌“人民音乐家”,献礼新时代。

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所有中国人影响巨大,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是中国的民族精神之“魂”。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上看,他对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冼星海一生用音乐讴歌了中国人民,如今我们也应该用歌声去赞颂人民的音乐家。

相西源教授创作艺术歌曲《冼星海颂》这首曲子就寄托了三重方面的意思:一是为刚刚顺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献礼,二是寄思和致敬冼星海这位中国杰出音乐家,三则是为学校的60华诞庆生。创作《冼星海》歌曲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创作任务,在长达两年的音乐创作过程中,走访了冼星海的故地及冼星海曾经生活过的一些地方。对冼星海创作作品的梳理过程是比较花费时间的,开展社会调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有意义和“趣味”的工作,在对各类专业音乐工作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干部、学生、服务员、清洁员等,近千人次随机的“冼星海”音乐创作问答中,人们回答得比较多的冼星海音乐作品是《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专业音乐工作者回答得比较多的则是《黄河颂》《黄水谣》等;而其他的社会群体人员对冼星海基本无知,特别是年轻人,只是年龄稍微长些的知道《黄河大合唱》等曲目,有些只知道作品,对作者并不清楚。这只是目前社会感知的“冼星海”现状,并不代表冼星海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冼星海离开我们已经有大半个世纪了,而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为战争年代的中华民族鼓舞了士气。冼星海的民族情怀、时代精神将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进。冼星海一生讴歌我们伟大的民族,用他的音乐赞颂我们壮丽的河山,鼓舞我们奋进。那么,在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又有谁专门讴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呢?因此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高唱一曲《冼星海颂》,用歌声、用旋律赞颂人民的英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的。

相西源教授在艺术歌曲《冼星海颂》的音乐写作主题上采用了《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黄河颂》《黄水谣》的曲调基本素材进行主题构思,最后采用了《国际歌》的一点旋律融入其中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为男女高音演唱而创作的,专业演唱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光明日报》等媒体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在星海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活动中,星海音乐学院举行了艺术歌曲《冼星海颂》的首唱发布会,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首专门歌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个人的艺术歌曲,意义重大。同时,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冼星海颂》首唱发布会以及“冼星海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进行。相西源教授认为有机会在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星海音乐学院举行艺术歌曲《冼星海颂》及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专题学术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立足实践创新,紧扣民族特色。

在创作中如何处理现代作曲技法与运用民间音乐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又是如何做到技巧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相教授通过以下几首作品的创作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他的钢琴曲《“花儿”幻想曲》是用钢琴来演绎西北独特的“花儿”,就是想让西方的乐器叙说中国的故事,让西方的乐器学说中国话。这是为建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做出的某种音乐“创新”与探索。特别是在“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中,《“土舞”幻想曲》《“殇歌”——青海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及《“恋歌”——云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都带来了多民族的风情画卷,风格迥异,但都非常巧妙地运用现代创作技术为表达乐思服务,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音乐艺术形象。正如王小玲教授所说:“作曲家运用民众熟悉的民歌素材,流水般却又具张力的民族性格音响,从音乐会观众的掌声可以感受他们的承接与肯定。在主体性格鲜明的框架中,作曲家加入不属于民族特性的爵士流行节奏等西方音乐因素是显得那么自然、出新。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为我们民族和声理论与技法的前沿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开启了很好的研发思路。”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刘绍瑾教授说:“作曲家的音乐带有文化与哲学的特色,在视野上作曲家丰富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角,作曲家成功的条件是他的家国情怀。这些也确是我的所思,所想,所念,所抒发出我内心的真实写照。”

相西源教授除了创作了很多大型音乐作品外,他对少年儿童的音乐关爱也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童声合唱《马莲曲》,被收录在国家中小学教科书《音乐》第六册里,歌声传播在祖国大地的校园中。作曲家认为,音乐作品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走向世界。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相西源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与音乐创作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都同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搭建起心中的“金字塔”。他积极进行创作,笔耕不辍,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201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相西源的音乐理论专著《中西乐论》,这是一部音乐文化方面的书,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力。除了学术研究外,相西源教授也特别注重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对当下的青年学子们来说,首先需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汲取养分;其次,扎实学好作曲“五大件”(和声、作品分析、对位法、配器与电子音乐作曲技术);再次,需要创作素材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会万家才”才能推陈出新写出好作品;最后,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写出艺术精品。在当下科技和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仍然十分重要,但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与挖掘,先学会用“母语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好的精品。希望青年学子们不负韶华,为新时代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总之,相西源教授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我尊敬的音乐大家之一。我们从他近四十年来的音乐创作道路上看,作曲家的艺术创作道路充满了深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无疑,相西源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成果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他用专业的作曲技术把具有东方韵味和青藏高原地域特征的音乐元素转化为“母语”——一种属于自己鲜明创作特色的音乐语言。同时,也体现出“技术”为“艺术”服务的创作宗旨。相西源教授的音乐不仅含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及高超的音乐创作技术特点,其创作的音乐凸显着传统的高雅,而且整体曲风淳朴深挚、优美抒情,符合广大观众的艺术审美习惯,可谓雅俗共赏。将专业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加以有机地融合,从而形成的地域性风格是相西源教授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他娴熟地驾驭各类音乐体裁和形式进行创作,特别是在创作中以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思想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无疑,这些新时代的音乐艺术精品,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衷心祝愿相西源教授创作更丰硕,新作品不断!

猜你喜欢
冼星海音乐创作艺术歌曲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立足中国视角 跨越文化边界——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冼星海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