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都市繁华下的灵魂
——陈武小说《三里屯的下午》读记

2022-11-05 13:36潘吉
连云港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太古三里屯雨花

潘吉

获悉陈武先生的小说《三里屯的下午》荣获2021 第四届《雨花》文学奖,着实让我兴奋了很久。这篇发表于2019 年第11 期《雨花》杂志上的小说,两年前我读过,虽然记忆犹新,但还是从书房的杂志堆里找来再次认真拜读了一回。记得八年前在北京的某个下午,我和陈武先生曾悠闲地徒步去三里屯太古里玩过,还走进挂着旗幡的南京大排档,点上三五只菜,开一瓶红星二锅头,举杯畅饮,而聊得最多的话题是文学。兴许那个时候,这篇小说的种子已在他心田里悄悄发芽。

写小说对于小说家陈武来说,就像一位手艺高超的烹饪大厨,各色菜肴尽在掌握之中。据我所知,他在全国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作品灿若繁星。光在《雨花》上就发表众多,被我读到的至少有五、六篇,如2018 年第12 期的短篇小说《拼车记》、2020 年第10 期的中篇小说《像素》等。《雨花》对于陈武来说,就像一个陪伴和呵护他在文学天地里成长的摇篮,一摇就摇了几十年。诚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向我爱的《雨花》和爱我的《雨花》致敬。我接触《雨花》很早,在《雨花》还叫《江苏文艺》的时候,我就读了好多期。恢复《雨花》之后,我又在1979 年第7 期上读到《李顺大造屋》,从而勾起了我写作的动机。我写了好几篇‘李顺大’式的小说,不断地给《雨花》投稿。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雨花》发表的是个中篇小说,1997 年第3 期《雨花》又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时间风景》,这篇文章后被《小说月报》转载,这也是我第一次被选刊转载的小说。从这之后,我基本上确立了我的小说写作的语感和气息。所以说,《雨花》不仅是我文学写作的沃土,也是我文学成长的摇篮。”由此看来,陈武先生的小说获《雨花》文学奖名至实归,对他来说是一次迟来的褒奖。

说了好多题外话,让我们回归到小说文本。《三里屯的下午》是一篇描写在繁华都市里最底层打工者生存状态的小说,写了马农和马英两个素不相识的外地人,在京城三里屯太古里偶遇的故事。

说到京城的三里屯太古里,可能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清楚,但对于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恐怕都知道。那是一处引领风尚、创造艺术的地方,汇聚着年轻人喜欢的美食、酒吧、购物、游艺等吃喝玩乐的店家,号称“国家五星购物中心”,由香港太古地产在中国内地落成的首个开放式综合商业购物区。那儿的一切以人为核心,特有的生活理念和文化,给人带来独一无二的时尚潮流体验,可谓繁华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好多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散发着高贵时尚的气息。作者把场景选择在这么一个迷人的地方,倒不是为了博眼球赶时髦,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是有讲究的。就像造房子选址,选一块风水宝地对房子的价值至关重要,这就是小说家的高明之处。

小说的场景设定好后,人物就可以闪亮登场了。作者一开始就让男主人公“我”出现在一家位于三里屯太古里的“PAGE ONE”书店里,而有着作家身份的“我”却故意把这个挂着洋招牌的店名,称之为“屁欧”。他发现书店里正卖着他的一本叫《风色》的书,同时吸引他的还有一位坐在二楼南窗下看童书的女孩:“她身材干巴瘦小,脸色也略显枯萎,眉毛很散,眼皮始终耷拉着,鼻子和鼻翼两侧有许多细小而凌乱的雀斑,头发也是缺少营养的那种稀黄的样子。”怪异的店名、诱人的书名、憔悴的女孩,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进一步读下去的冲动。

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小说家陈武先生让“我”的身份来了一次颠覆,赐给读者一个大大的惊讶。原来这位叫马农的“我”并非作家,那本《风色》的小说集压根不是他写的,他只是跟《风色》的作者同名同姓罢了。这个属猴的四十不惑且失业的冒牌作家,之前在印刷厂打工时,发现他印刷的一本书的作者跟他同名,便偷藏了几本。后来,印刷厂因环保问题关停,失去了工作和生活来源的他,便想用此书冒名签售,赚一些小钱。而那位在书店二楼看童书的憔悴女孩,也非真正来书店购书的,而是孑然一身来北京找工作,因随身携带的钱包被小偷窃去,无钱结账退房,行李被快捷旅店的人扣押。

一个是失去工作来书店冒名卖书的落魄男人,一个是丢了钱在书店里假装买书的女孩。显然,在那个寒冷的冬日下午,两人都无处安身,只得躲在暖洋洋的书店里消磨时光,享受免费暖气。女孩因卖书男子的纠缠,最终逃离了书店。巧的时,两人很快在三里屯的使馆区再次相遇。这次是在街边的一棵柿子树下,马农见到那个女孩时,“她正两手撑着树干,试图借着风力大幅度晃动柿子树,让树上的大红柿子掉落下来呢。”眼看树上的柿子摔到地上都烂了,马农急步跑过去,在空中接住了一只掉落下来的柿子。至此,两人共同拥有了一只完好无损但还没熟透的柿子。半熟酸涩的柿子,隐喻了两个人的现状和彼此关系。

马农为了卖掉那本《风色》的书,再次向女孩兜售,当他知道对方失窃了包而身无分文时,便起了同情心,帮女孩一起去一个一个垃圾箱里找包,因为包里除了钱,还有银行卡、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他俩都寄希望于小偷除了要钱,是否良心发现把包和其他东西丢弃在垃圾箱里。但现实很残酷,两人在寒风中翻找了不少于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垃圾箱,结果一无所获。在寻包无果的情况下,马农害怕女孩问他借钱,因为他也没多少钱,身上仅剩几十块。但那位叫马英的女孩最终还是开了口,她乞求马农,借她五百块钱好让她回老家,并保证会还他钱。她告诉马农,这次来北京是听了一个远房表姐的话,说她在燕郊工作的洗衣厂缺个岗位,让她过来,可到了燕郊,按表姐提供的地址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家工厂,连表姐的手机都打不通了。她问了好多人,都说小区里没这工厂,倒是有好几个搞传销窝点刚被端掉。她一听传销就不想待在燕郊,想在北京城里找工作,这才住进了三里屯附近的快捷旅店。马农了解了女孩的处境,并知道了对方也姓马,再次动了恻隐之心。

其实,这次他来三里屯也是想找人借钱和要钱的,一个是他的老乡小胡,在世茂广场南京大排档做服务员;另一个是跟他同居两年的女友小坏,七年前带走了他的三万多块钱突然消失了,据说在三里屯幸福村中街上的酒吧做酒托。马英一路跟随马农,两人先去了世茂广场南京大排档,可小胡两个月前就离职了,而且手机打不通,已停机。他俩又去了幸福村中街上的酒吧找小坏,却因在一家酒吧里认错了人,遭到对方一帮人欺负殴打。马农经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和断落一颗牙齿的代价,换来了对方两千块钱的息事宁人费。当然,瘦小的马英为保护马农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她紧紧抱住打人的大胖个子不放,身体像蚂蟥一样吸附在他的腿上,让对方发不了威,但对方毕竟人多势众,马农还是被打得不轻。马英把受伤的马农送到附近的医院后把得来的钱一人一半,但马农谢绝了,他觉得一个初来乍到在北京举目无亲的女孩子更需要钱。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像马农、马英这样的小人物,他(她)们为生存而挣扎,即便身处繁华的都市,他(她)们仍无法享受快乐幸福的生活,甚至无处安身。三里屯的灯红酒绿和一切能用钱摆平的大佬们与两个囊中羞涩的北漂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一个月后临近新年,马农的钱花光了,但仍没找到工作,只能选择回家,离开待了十六年的北京。临行前他又来到三里屯太古里一带转悠,为的是跟屁欧书店、跟幸福村中街上的那些酒吧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女孩告别。但小说到这儿再次出现了反转,马农在三里屯旅行人的招牌下,又惊喜地见到了马英,而这次她已是一位在酒吧端盘子的服务员了。马英告诉他,那天晚上在医院与他分手后,那帮打人的家伙一直守在医院门口,她没走多远,身上的钱就被他们抢走了,于是她报了警。之后,她就来到三里屯幸福村中街,央求这家酒吧的老板招她做服务员。其实她在此打工,是在等马农,为了还钱给他。

马英在危境中的等候,让马农颇感惊讶和感动。作者以虚构跟现实的转换和衔接,在结构上进行了一次大胆有益的创新,冒着画蛇添足的风险,给小说结尾机智地续了一个高级的“光明尾巴”,从而点亮了整篇小说的基调和色彩,让人性的光芒璀璨绽放。小说最后,马英轻轻伏到马农肩窝里,马农也做出了回应:“我感动了,也搂了搂她。我看到了阳光里我们长长的身影。我移动了一下,让两个人的影子重叠成一个影子。”至此,两个漂泊在繁华都市里的孤独灵魂有了相互取暖的美好憧憬。

《三里屯的下午》是一篇绝望中透着希望、寒冷里有着暖意的小说。整篇小说张弛有度,除了实写马农和马英,还虚写了小胡、小坏和马英的远房表姐,深刻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和众多北漂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正如授奖词所述:“在短篇小说《三里屯的下午》中,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将视角聚焦于都市繁华背景之下漂泊在异乡的小人物,再现了他们在承受物质困顿与精神贫瘠之双重压迫时的奋力挣扎。但作者并非一个冷眼旁观者,他的目光充满善意与温情,真挚地深入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呐喊与悲哭,体贴他们的酸楚与无助,以悲悯之情怀为笔下的无名之辈创造一个镜像,使两个穷困潦倒的人得以相互依偎、抱团取暖,不致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纵观小说家陈武先生近几年的小说创作,频频在全国各大文学名刊上亮相,可谓佳作迭出,再次井喷,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太古三里屯雨花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三里屯:国际潮流地标 文化商圈样板
朱辉
图片报道
太古地产加速内地布局
三里屯是一个接口也是年轻的借口
晴雨花
另面三里屯:浮华边缘人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