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印度,却又很印度

2022-11-04 22:05牧群
新民周刊 2022年39期
关键词:惨案刺客殖民

牧群

这个跨度21年的复仇事件,可以说是印度百年反英殖民的历史之镜。

说它很印度,是因为故事根据1940年印度人乌达姆·辛格在伦敦枪杀迈克尔·奥德怀尔爵士的真实历史改编,而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印度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奥德怀尔时任英殖民地代理省长,是惨案刽子手之一。这个跨度21年的复仇事件,时隔103年被印度导演舒吉特·希尔卡尔搬上大银幕,可以说是印度百年反英殖民的历史之镜。

说它很不印度,是因为164分钟的片长不仅没有歌舞,叙事、运镜、表演和整体影像气质也都很不印度,更像是出自欧美人的手笔。

它就是《印度刺客》。其实阿姆利则惨案后印度反英殖民斗争的故事,今年还有另一部印度神片《RRR》。同样是以真实革命者为底色的改编,《RRR》走的是血腥、夸张且脑洞大开的超现实英雄主义线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拉贾穆里此前开挂神片《巴赫比利王》的配方,此外还借鉴了印度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大有将印度革命志士升级为开挂大神的意思。当然,这种手笔并不陌生,用我们熟悉的句式概括,就是“手撕英国鬼子”的故事。

《印度刺客》则完全摒弃了《RRR》及其他印度电影的路数,尝试在严肃叙事的轨道雕琢人物并铭刻历史。片中主人公没有任何开挂技能,言行举止多为写实风格,连行刺开枪的场面,也追求真实还原。为了追求年代质感,影片对当年的英伦场景进行了考古式还原,复原了诸多年代场景。连带影像色调,也是上世纪中叶工业英国的冷色壁纸风,不是阴霾的天空,就是湿漉漉的泥水地,连日落打在水面的光,都泛着冷粼粼的苍白。配合英国主场景的阴冷,印度场景多取朦胧影像,或夜影婆娑,或晨雾笼罩,或暗雪皑皑,一派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象。

剧本的主体结构类似《公民凯恩》,用一场审讯让观众跟着警方視角进入人物,解构他刺杀的前情往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用悬疑视角解锁人物,并把二战背景多方势力杂音加注于人物。事实上英国人一开始确实是按照德方暗杀的逻辑来审讯的,满清十大酷刑几乎用了个遍。而当英国人想以“正义”之名审判刺客时,一通反客为主的辩护,将审判者们按在了殖民暴行的“被告席”。

然而影片对《公民凯恩》结构的掌握并不彻底,头尾各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拖挂——开篇近半小时篇幅讲诉主人公1931年出狱后辗转多国并在英伦蛰伏的种种境遇,片尾还有四十来分钟主人公视角的阿姆利则惨案还原——并没有一以贯之地执行审讯解谜或结构故事的逻辑。

阿姆利则惨案点燃了印度人民反殖民的怒火,刺杀事件7年后的1947年,印度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因为涉及二战背景,乌达姆·辛格刺杀案有着许多天然戏剧外挂,加上君子报仇21年不晚的践行实例,是个荡气回肠的好题材。可惜导演驾驭稍欠火候,学到西方电影一些美学和单镜头技术的长处,但叙事张力和节奏把控不够,整体显得凌乱。

别看英国现如今堂而皇之以绅士自居,在许多人眼里照样衣冠禽兽。直到去年底,还有一个年轻人手持十字弓,闯入温莎城堡试图暗杀伊丽莎白女王,理由依旧是为阿姆利则惨案中的同胞复仇。可悲的是,类似的霸凌和悲剧至今依旧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上演,历史就是一面照妖镜,只要你妖孽本质未除,就很难画皮成人。

猜你喜欢
惨案刺客殖民
刺客虎传
一块西瓜皮引发的惨案
巨无霸国度的惨案
看不见的空中刺客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从一件不该发生的惨案说起
刺客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