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婷,肖 璐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持续推进,我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新兴留学目的地国和后发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使我国从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传统高等教育强国的“跟跑”逐步转向“并跑”甚至“领跑”,正跻身全球高等教育第一梯队。2020年以来,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复杂变化,国际力量格局“东升西降”加速演进、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加速回归、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加速交锋,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良性轨道俨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历史使命[1]。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世界影响力需要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
2012年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研究呈现新变化。一是对国内外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比较。有学者对国内外较为典型的9个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指标体系共同包含了战略、教师、学生、课程、伙伴、学术、资金等维度[2]。二是选取实际数据分析高校国际化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有学者基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指标体系,对71所重点高校2012—2013年数据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水平整体偏低,“引进来”指标表现优于“走出去”指标,部分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尚未形成特色[3]。有学者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116所大学2010—2016年可选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需积极推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国际化,有效服务来华留学生、国外学者,提升学校国际形象和学术影响力,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大局[4]。三是展示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有学者从投入、活动、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介绍人、财、物资源投入对教学、校园氛围、评价激励制度等的影响[5]。有学者基于软系统方法论构建了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侧重展示如何从高等教育机构的顶层设计出发,将组织目标转化为战略路径并构建相应评价体系的整个过程[6]。四是运用新研究方法对高校某一类别人群的国际化水平提升进行论析。有学者运用研究生国际化能力量表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政策驱动、制度建构、资源调节以及内在激励四个提升路径[7]。有学者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出了构建新时代个人、教育、学术、支持、制度五位一体体系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8]。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由高校学者设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大多是从大学内部出发,关注师生交流、教学、科研、伙伴关系、资助资金等内容;由政府机构主导设计的评价体系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机构、组织规划、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两类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同特征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从而使相关评价体系与当前国内、国际新局势契合度不够;二是评价体系框架设计缺乏系统性,忽视了各评价要素间的关联,导致体系的理论完整性不够;三是评价体系中一定比例的考核指标存在难以量化问题,对后续研究及大学具体实践的指导性不够。
本研究在关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的新特征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访谈问题设计开始,就注意相互承接、逻辑关联等系统性问题,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理论内涵、作用路径等形成系统化认知,从而构建一个较为适应新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可以与访谈对象就可量化指标进行互动交流,为评价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评价体系的量化操作。
扎根理论是进行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基础上,探索性地发现一般性规律的有效手段。扎根理论是分析质性数据的有效工具,以帮助研究者在众多的质性材料中梳理、拓展并建构理论,将混沌的认识转化为系统的思想进而成为实践指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扎根于高校土壤,与政府引导紧密相关,且随着具体环境、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故本研究采用此方法,以求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1.制定访谈提纲。本研究以“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等为关键词,以国务院、教育部等官方网站为主要信息来源渠道,搜集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结合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相关评价标准,以此作为访谈内容制定的政策依据。访谈内容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您认为反映学校当前国际化水平的主要内容及成绩、特色是什么;您认为学校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您认为近几年学校国际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对师生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您认为新时代学校应怎样改善和优化措施以提升国际化水平。
2.访谈实施概况。在综合考虑高校类型、地域、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特色和代表性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工作联系和学术圈,于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以面对面、网络等形式对27位符合要求的高校教师(所有教师具有教学科研人员职称,部分教师同时担任一定行政职务)进行了访谈,涉及全国7个地理区域2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或省属高水平大学,访谈对象具体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特征
3.质性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访谈文本不断编码、归类合并,逐步归纳出范畴,进而发展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联系,并借助Nvivo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1) 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的目的是对现象加以命名和类属化,第一步是对现象赋予标签,第二步是发现类属,第三步是对类属进行命名,第四步是对类属进行概念化。本研究通过对22份样本转换文本逐句分析进行编码,得到原生代码。限于篇幅,开放式编码示例(部分)如表2所示。因访谈内容涉及所在高校较多非公开数据和情况,应受访者要求,访谈样本序号根据访谈先后顺序编制,与访谈对象特征非对应关系。
表2 开放式编码示例(部分)
(2) 主轴式编码。开放式编码基础上进行的主轴式编码需要筛选出现频次较高的原生代码,以判断其是否能够充分反映所搜集的数据,从而得到类属和亚类属,即Nvivo10软件中的树状节点和子节点。在Nvivo10中,通过对原生代码的反复梳理、归纳和演绎,本研究将原生代码标记在不同的子节点下,然后放在某个树状节点下或新建树状节点;如果不能确定原生代码归属哪个子节点,则暂时作为待处理自由节点,待编码完成后,再根据各节点的内容进行筛选、修改和合并。最后,本研究形成了9个树状节点、32个子节点和108个自由节点,包含了初始编码中自由节点的绝大部分(见表3)。
(3) 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包含五个承上启下的步骤:力图明确资料的脉络线;尽力梳理和发现与核心类属概念相关的次级类属概念;精准阐释相关类属概念的属性和维度;利用所收集的资料,初步检验已经构建的假设;构建核心类属概念和其他类属概念之间的联系。在主轴式编码的基础上,反映部分主范畴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关性的选择式编码示例如表4所示。
表3 主轴式编码
(续表)
表4 选择式编码(示例)
4.理论模型构建。理论模型构建是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在类属的基础之上发展核心类属,同时根据完整的脉络线将这些核心类属联结起来构建理论模型。在前述研究过程中,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脉络逐步变得清晰——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引发国际秩序之变、地缘冲突之变和大国博弈之变,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对消减全球教育治理赤字具有更加积极意义。因此,访谈对象认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需充分发挥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彰显教育开放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助力提升国家形象,深化国际融合。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需始终坚持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导向,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第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需重点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交流受阻时的突出作用,坚持有目标的“质量传播”,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将扎根中国大地与融通中外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因此,根据互动关系,本研究将9个主范畴归纳为基础准则、导向准则、提质准则。其中,基础准则包含师资队伍多元、师德师风优良、科研合作驱动,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主体的作用;导向准则包含培养方案融合、双向流动常态、合作办学有效、资源配置充裕,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核心内涵;提质准则包含质量评估认证、中国声音传播,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质效外延。概括而言,9个主范畴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相关性可综合为中外师资素质优良程度、学生培养特色清晰程度、国际理念定位准确程度、对外交流合作活跃程度、人才规模质量俱佳程度、国际国内声誉公认程度,据此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理论模型。
5.信度、效度及理论饱和度检验。(1) 信度检验。本研究请5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向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编码人员,分别使用V1、V2、V3代表各个范畴中编码的概念,V1∩V2∩V3代表概念的交集,V1∪V2∪V3代表概念的并集,交集除以并集的结果就是一致性系数。本研究得出师资队伍多元、师德师风优良、科研合作驱动、培养方案融合、双向流动常态、合作办学精准、资源配置充裕、质量评估认证、中国声音传播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9、0.83、0.93、0.88、0.84、0.81、0.85、0.95,均大于0.80。因此,编码结果的信度较好。
(2) 效度检验。本研究使用内容效度率来测度编码结果效度,效度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1)
其中,ne表示概念与所测范畴相符的编码人员数量;N表示编码人员人数之和。全体编码人员如都认为概念与所测范畴不相符时,CVR取值为负数;认为概念不合适时,CVR=-1;认为概念合适时,CVR=1。本研究中,CVR=0.88,表明编码结果的效度良好。
(3) 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使用22份资料进行了扎根理论模型构建,使用剩下的5份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对这5份资料进行了编码和归纳,未能发现新的概念,也未能发展新的范畴,因而可以认定,本次扎根理论分析的各级范畴已得到翔实发展,理论模型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图1 理论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本研究形成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一级指标、9个主范畴为二级指标、32项对应范畴为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本研究邀请5位来自中外高水平高校的专家(国内专家3位,为高校的教授、兼任全国性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或秘书长;国外专家2人,为英国高校教授、院长及加纳高校教授、副校长各1位,都具有中国高校访学经历)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果用萨蒂1—9标度法表示,构造出判断矩阵,通过以下计算方法确定权重。
一是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2)
二是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
(3)
三是将向量M=(M1,M2,…,Mn)T归一化:
(4)
所得W=(W1,W2,…,Wn)T即为所求权重。本研究计算出权重后再通过计算CR指标来进行一致性检验。本研究用相同方法对因子层指标进行如上处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指标体系权重如表6所示。
表5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多元、师德师风优良、培养方案融合、双向流动常态、质量评估认证和中国声音传播权重较大,是相对重要的准则层指标。其中,外籍教师比例、外文授课教学名师数、培养目标与学校国际化战略契合度、来华留学学历生数、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等级、国际组织任职实习学生数是相对更加重要的因子层指标。同时,科研合作驱动、合作办学有效、资源配置充裕权重较小。与5位专家进一步交流后发现原因在于一是我国高校国际科研合作对象侧重欧美发达国家高校,这一情况自2020年以来受到国际复杂局势严重冲击。二是西方高等教育强国高校是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合作方,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强硬施压,对相关外籍师资聘用、学生赴合作国交流等造成了严重阻碍。同时,我国高校赴境外办学尚在摸索和起步阶段,系列配套政策等尚不完备,对高校管理人员水平、财务运营能力、师资配备能力等具有相当大的考验,大部分高校还未涉足。三是高校办学资源涉及经费投入、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等多方面客观综合因素,对国际化水平的影响较难从个人视角直接判断。
表6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正处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并跑”甚至“领跑”阶段的过程特征与教育总体水平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之间的关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实行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思考和处理新时代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高校应围绕现有学科布局和国际合作基础综合制定本校国际教育合作推进全局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考虑到区域合作优势及现有基础,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北亚国家,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华南地区与南亚、中东国家,华东和华中地区与非洲、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合作,华北地区持续发挥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各区域高校需加强跨文化交流、国际事务管理、国际经贸法律研究、国际工程实践等领域复合型师资队伍的中外融合建设。另外,高校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国家推进世界人才中心加快建设、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加盟之际,清醒认识到国外社会环境、人文风俗等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在引进外籍师资过程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化风险防控,加强绩效评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更多中外教学名师、优秀导师。
高校应将贯彻落实《意见》作为引路灯,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资源条件,把培养国际化人才放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首先,高校应进行教育流程再造,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合理确立培养目标。高校制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培养坚持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具有国际观和全球胜任力、竞争力的人才,在此指引下基于本校优势学科,邀请来自行业、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中外专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9]。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推动实践教学层次提升,加强与本校优势学科有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的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0]。三是优化课程体系。高校要借助大学国际联盟师资力量,积极开设国外国情、文化、经济、法律等外文授课课程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学分互认课程。其次,社会各界应合力推进更多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高校到境外办学,使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促进民心相通。最后,高校要制定以知华、友华、爱华为明确导向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评选及管理办法,培养更多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精英和友谊使者;为中国籍学生到重点合作国家交流实践提供更多资助。
我们要正确认识东西方教育相向运动和时代规律推动中国地位大幅提升的“正变量”与国际形势风险挑战增加的“负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国际局势动荡变革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气候变化等影响叠加,我国高校国际化环境正经受严峻考验,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国高等教育需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谋划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亟须统筹相关资源布局与质量评估工作,参考科技部国际化示范学院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模式,支持有条件高校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学院,在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国外师资引进、中外学生融合与双向流动常态等方面大胆创新,从而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入政府、高校以外的第三方评价力量,借鉴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参考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明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进而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评定等评价体系中予以认定,引导高校在培养国际化高端政策人才、国际化复合技术人才、国际化创新商贸人才、国际化领军金融人才、国际化卓越交流人才中加大作为,更好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国际化人才不足等现实问题,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