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成,张志潮
(河南省安阳县精神病医院中医科,河南 安阳 455100)
失眠为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表现为夜间难以入睡、睡眠困难、易醒多梦等,多是因为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导致。失眠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心理等进行治疗,西药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容易产生药物依赖[1]。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发病与脏腑失调、气血亏虚、阴阳失衡有关,治疗以疏肝解郁,清肝化痰为主[2]。柴芩温胆汤有安神化痰、清肝解郁功效[3]。血府逐瘀汤为活血逐瘀方,可以治疗痰瘀阻络型失眠[4]。本研究用柴芩温胆汤和血府逐瘀汤合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痰瘀阻络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56例,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平均(52.24±16.84)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6±1.1)年。对照组男8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51.56±14.27)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5±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参考《中国成年人失眠与治疗指南(2017年版)》失眠标准[5]。失眠为唯一病症,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醒后不能再睡,白天困倦疲乏,极度关注失眠结果,对睡眠质量和数量不满,引起社会功能受损,每个月至少发生1次,每周发生3次以上。中医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瘀阻络标准[6],主症心烦胸闷、夜不能寐、泛恶嗳气,次症口苦目眩、头痛头晕、胸胁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年龄20~75岁,治疗同时未使用其他精神类药物,签订同意书,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排除标准:患有重要器官肝肾、心脑等严重功能不全或疾病,存在其他疾病导致的睡眠功能障碍,例如脑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等,准备妊娠或妊娠期。
两组均用艾司唑仑(山东信谊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37023047)2mg,睡前30min口服,治疗60天。
观察组加用柴芩温胆逐瘀汤治疗。黄芩12g,柴胡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壳10g,半夏10g,桃仁12g,红花9g,生地9g,当归9g,牛膝9g,赤芍6g,川芎5g,桔梗5g,柴胡3g,甘草6g。根据辨证加减味,梦多加龙骨、牡蛎各10g,痰热加陈皮、黄连、半夏各10g,肝郁化火加黄芩、栀子、龙胆草各10g,阴虚加龟甲、生地各10g,气虚加黄芩、白术、党参各10g,心神不宁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各10g。水煎,每天1剂,7天为一疗程,共8个疗程。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2]。采用计分法观察睡眠质量情况,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按照观察指标程度分级,从低到高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累积PSQI各项目总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抑郁自评SDS量表共20个项目[7]。按照各个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后留整数为标准分,标准分在53~62分之间为轻度抑郁,标准分在63~72分之间为中度抑郁,超过72分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SAS量表包括20个评价项目,得分加和后乘以1.25取整数,标准分在50~59分为轻度抑郁,标准分60~69分为中度抑郁,超过70分为重度焦虑。
中医证候积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标准累积中医证候积分[8],包括不寐、头重、痰多、目眩,根据症状轻重程度进行评分,按照无症状0分,轻症状1分,中症状2分,重症状3分,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显效: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超过3小时,日间精神状态良好,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超过70%。有效:夜间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日间仍有瞌睡感,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夜间睡眠时间未增加,日间疲倦感明显,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低于3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分组 例 不寐 头重 痰多 目眩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2.38±0.35 1.60±0.24* 2.05±0.29 1.32±0.18* 1.95±0.20 1.10±0.14* 1.68±0.22 0.94±0.10*观察组 28 2.35±0.34 1.55±0.25* 2.09±0.28 1.18±0.14* 1.97±0.19 0.85±0.12* 1.70±0.24 0.70±0.12*t 0.325 0.763 0.525 3.249 0.384 7.174 0.325 8.130 P 0.746 0.449 0.602 0.002 0.703 0.000 0.745 0.000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分组 例数 SDS评分 S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58.01±9.90 48.71±8.20* 55.76±10.46 43.36±7.33*观察组 28 59.52±9.48 43.06±6.25* 54.78± 9.60 33.49±5.28*t 0.583 2.900 0.365 5.781 P 0.562 0.005 0.716 0.000
治疗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PSQI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PSQI评分比较 (分,±s)
分组 例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 2.56±0.53 1.32±0.05* 1.69±0.78 0.76±0.07* 2.49±0.49 1.49±0.62*观察组 28 2.42±0.55 0.99±0.06* 1.92±0.68 0.52±0.01* 2.62±0.48 1.00±0.70*t 0.970 22.358 1.176 17.960 1.003 2.773 P 0.336 0.000 0.245 0.000 0.320 0.007
续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卫气白天行在阳会醒,晚上行则会睡。卫气如在夜间仍留在阳,则不能进入阴,则无法正常入睡。说明卫气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9]。《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升降不当则阳明逆反,卫气不能顺和,故卧不宁,说明胃气与睡眠有关。结合历代医家对失眠原因的见解,无非与情志过极[10],邪气上犯头颅,病邪入里有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云“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体素弱、过劳、病后则失眠”,说明劳逸失调则脾气损伤,则脾气虚弱,不得运化,心神不安则失眠[11]。
柴芩温胆逐瘀汤由柴芩温胆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而来,有祛瘀化痰、行滞理气、调和气血、安神自寐功效。
失眠症多表现为头身困重、口苦心烦、胸闷脘痞,均为少阳病的特点,多因肝胆气郁所致。柴芩温胆汤为治疗痰瘀阻络型失眠症的常用方剂,其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配合黄芩、柴胡清热化痰、解毒泻火[12]。柴胡升阳疏肝,黄芩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竹茹、枳实解郁除痞、清热化痰,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化痰燥湿、理气健脾。
《医林改错》记载“不寐一证为气血凝滞”。血瘀不去则不能安眠,故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为活血逐瘀之方,可治疗失眠多梦、胸痛头痛等,在《医林改错》中已经有提出。血府逐瘀汤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功效,另外可活血、养血、祛瘀。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枳壳、柴胡疏肝理气,牛膝、桔梗一升一降、使药效通达全身。调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伤血,可使心火下降、肾水升腾、阴阳平衡、瘀祛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