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革新

2022-11-04 07:41马遂莲
现代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交际圈语言学现代汉语

马遂莲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文学系,天津 300387)

生态语言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是将语言系统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来思考。李国正指出:“把语言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它复归自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系统的生态学角度重新审察它,研究它,解释它,是摆在语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1](P47)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其总体原则是确定和保护全球语言的多样性,其基本原则是确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掘语言的整体性[2](P162)。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多年来,许多知名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但从当前大学生的语言生活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并未真正达到。崔希亮指出:“全社会的语言能力尤其是书面语的应用能力都在下降,能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已经很不容易,更遑论文采了。已经读到博士学位的中文系毕业生可能连一篇规范的应用文都写不好,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言教育脱离生活实际。”[3](P13)可见,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育理念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现代汉语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其他政策法规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4](P1)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夯实学生的“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语言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目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所以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根源是在于教育理念的陈旧——没有考虑到语言教育的环境因素以及语言的本体价值问题。范俊军指出:“生态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它的产生既是建立人类与自然新型关系的需要,也是语言学价值的自我完善。”[5](P112)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置于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方能实现。

(一)语言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2017 年8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 年底提升1.1 个百分点[6]。2022年2 月,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7]。从2017 年6 月到2021 年12 月,短短四年半的时间,网民人数增加了2.81 亿,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18.7%。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影响到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语言的存在环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具备简洁、形象、新奇等特征的语码混用、词语活用、图符杂用等语言形式,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生态环境下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的一场革新[8](P7)。网络语言在带来新颖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的稳定性、规范性及纯洁性带来了挑战。

(二)语言交际环境的多元化

郭熙指出:“由于社会分层的出现,多元化的交际圈也已形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不同的交际圈,而同一个人也可能介入各个不同的交际圈,这些一方面使得人们继续维持原有的规范,而另一方面也把不同交际圈的语言现象推向社会。这就使得语言使用的矛盾在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突出。”[9](P324)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际圈需要多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语言能力:不仅具有在A 交际圈中的应用能力,也具备在B、C 交际圈中的应用能力;不仅要掌握口语应用能力,也要掌握书面语应用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

(三)语言社会价值的多重性

语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很多现象都缺乏科学的认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10](P343)语言崇拜的核心是在于语言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超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直接施加在人类身上的。随着人们对语言重要性和语言功能认识的加深,又在语言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语言工具论。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十分关注语言的伦理和政治功能;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语言则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工具。近代以来,语言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该理论强调了语言的工具作用,却相对忽略了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作用。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它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洪堡特指出:“词会借助自身附带的意义而重新成为心灵的客观对象,从而带来一种新的特性。……而由于在同一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可见,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11](P73)因此,处在什么样的语言教育中,就是置身于一种世界观中,当然,这也会形成相应的语言观与语言社会价值观。

二、多样性原则下的现代汉语教学

冯广艺指出:“语言多样性是语言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要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必须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做起。”[12](P9)同样,多样化的语言生态环境、多元化的语言交际环境、多重性的语言社会价值,也决定了汉语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多样性的。

(一)语言知识教育和语言能力教育并重

所谓“语言知识”,这里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所谓“语言能力”,则包括规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创造能力。其中,语言知识教育是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运用自如,不犯知识性的错误。语言规范教育一直是现代汉语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这类教育主要是给学生传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标准用法,包括发音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使用国家相关部门所规定的现行汉字,避免使用不规范词语和生造词语,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等。可以说,在语言的知识教育方面,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语言的规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应对当下语言新现象的挑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各样的交际圈。面对语言生态环境和语言交际环境日益多元化的现实状况,现代汉语课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教育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能力教育的提升。

(二)普通话知识为主,方言知识为辅

现代汉语教材主要讲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相关知识,很少涉及方言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以普通话知识教育为主,方言知识教育为辅。共同语和方言都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只是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交际圈。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需要明确的是,推广普通话不是要禁止或消灭方言,而是为全体国民更加顺畅地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便利的共同语言平台。如前所述,现代汉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不过,学生真正学好普通话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了解自己所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李如龙指出:“现代汉语课既然要帮助学生从方言母语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根据不同方言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要求。”[13](P42)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我们应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主线,方言作为副线,使主线和副线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整体认知。如在讲解声母时,可以在上课前先调查学生所属的方言区;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n 和l 不分、f 和h 不分、z 组和zh 组相混等具体状况,将学生分组进行专门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属方言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纠正发音错误,更好、更快地习得普通话。

(三)工具性语言教育和本体性语言教育共存

在汉语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现代汉语课程应传授学生语言知识,训练学生语言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切实了解国家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语言方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并在语言生活中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规范地使用普通话与不同交际圈的人进行交流;具有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的本体性又要求我们,应关注语言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语言首先应当是规范的、文明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关注语言的本体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近些年来,在大学生网络语言中,低俗词语逐渐呈泛滥之势,充斥着性别歧视和语言暴力,极大地损害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健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语言本体价值教育的缺失。语言会对社会、文化等产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如陈鹏飞所说:“低俗语不仅冲击语言生态,还间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造成危害。”[14](P2)

三、整体性原则下的现代汉语教学

“语言生态”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霍根提出的,他运用隐喻认知的方法,将“语言系统”视作“生态系统”[15](325)。也就是说,该理论将语言视为一个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而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并和其存在的语言环境相互作用;同时,这个整体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整体性是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发展性则是生态语言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目前,高等院校所采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一般都包括绪论(导论)、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五部分内容,有些教材还包括修辞或语用等内容。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高校通用现代汉语教材的主要内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并不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修辞和语用则属于语言的运用问题。如果说语音、词汇、语法是属于静态研究的话,那么修辞和语用就属于语言的动态使用,它们主要讨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使用语言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都研究语言的系统性、整体性,但结构主义主要研究语言系统内部的关系,而生态语言学同时还关注语言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词汇和语法诚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系统,修辞、语用同语音、词汇、语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词语的锤炼需要语音学、词汇学知识的支持,句式的选择亦需要语法学知识的协助。现代汉语课程不只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在什么场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才能更好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就此而言,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语用、修辞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二)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语言作为一个系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具有发展性。这里的发展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理论知识,二是指教学用例。就理论知识而言,语言学的研究在不断进步,新理论、新观念不断涌现,这些理论成果也应该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一部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基本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确定下来的,就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来说,虽然已经做过六次修订,但始终不够彻底。比如,语法分析的方法,仍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层次分析法为主,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并未在书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增加进去,既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相关知识体系、了解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又能够使他们体会到语言的时代特征,进而建立起持续发展的生态语言观。就教学用例而言,由于稳定性的要求和修订时间的局限,教材中的有些语料比较陈旧,和学生的语言生活距离较大。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语料的持续更新。比如,在分析词语的结构类型时,不妨以近些年流行的“美女”称谓语为例,“美女”原指年轻美貌的女子,属于偏正结构,而流行称谓语“美女”则为偏义复合词。再如,在进行词类分析时,可以将网络上所流行的“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校服上除了校徽别别别的”“自行车差点儿倒了,还好我一把把把把住了”等例句作为研究对象。如果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语料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就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构建正确、发展的语言观,均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语言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语言交际环境的多元化、语言社会价值的多重性,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革新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教育和语言能力教育并重,工具性语言教育和本体性语言教育共存,以普通话知识教育为主,方言知识教育为辅,并且将现代汉语教学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整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切实促进语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交际圈语言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用“付出”来“收获”
适合的交际圈
你的交际圈决定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