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易香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广州 510642)
基础昆虫学主要介绍昆虫学基础知识,以及农作物常见害虫的识别和防治等。该课程是农业高等院校非植物保护专业如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之一。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昆虫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害虫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以及农作物常见害虫的综合治理等,而总课时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昆虫学基础知识,并能在实际生产中将课程内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值得探讨。笔者根据近年来给非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讲授基础昆虫学的经历,提出了一些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供参考。
该课程前半部分主要介绍普通昆虫学的内容,后半部分主要讲解农业昆虫学的知识。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植物保护专业的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两门课程均48 个授课学时,而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昆虫学只有16 个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昆虫学的知识,学习资源很重要。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材。如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植物保护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另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比如大学慕课、雨课堂和昆虫学网站,以及一些专业而又有趣的昆虫学相关公众号,比如人呆手户。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这些资源学习,除了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外,也能够更全面地学习昆虫学相关知识。
讲授基础昆虫学课程的教师,可能大部分都会给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讲授普通昆虫学或农业昆虫学。因此,教师给非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上课,应该要注意他们对昆虫学知识了解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并且重点突出。
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学时相对较少,根本无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每个知识点详细讲解。因此,教师讲课要紧扣重点,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优化精简教学内容,根据听课学生专业不同,设置和调整讲授内容[1]。授课教师应该提高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农学、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比如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介绍种子保存和育种过程中重要的害虫种类、识别和防治。种子保存过程重点防控仓储害虫,而这类害虫中,鞘翅目和鳞翅目是防治重点。而在种子育种过程中,地下害虫为害最为严重,因此重点介绍鞘翅目中的金龟子等害虫的种类、特点和生物学习性。
随着作物布局的变化,害虫种类会发生改变。同一种作物上的主次要害虫会随着农药的使用及其他的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另外,新的入侵害虫有可能成为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因此,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比如草地贪夜蛾于2019 年被发现入侵到我国,目前该虫已经是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虫。另外,植物分布地理差异大,相应的昆虫或害虫种类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当地作物种植情况,重点讲述相应的害虫,学生会更感兴趣。
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国际期刊上的重大发现,也可以是国内期刊上的成果,如《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把与课程相关的部分增加到授课内容中。笔者在讲授昆虫生物学部分,经常会加入Nature 或Science 杂志上有关昆虫行为的研究结果,学生很感兴趣,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也引导学生去关注和了解昆虫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搜索文献及阅读文献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主动学习的最强动力。为了提高基础昆虫学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授课方式,效果较好。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以讲解为主,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思维僵化,心理变得沉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比如讲解昆虫与人类关系这节的时候,可以问学生“昆虫都是害虫吗?昆虫对人类有益吗?”让学生以身边的事情为例,谈谈昆虫对人类的利弊。很多学生会畅所欲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加入昆虫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关系,通过图片对比,播放以昆虫为灵感设计的服装,学生的兴趣很高。
课前设置问题,比如在讲授昆虫生物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可以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萤火虫腹部发光有什么作用?”“蚊子为什么嗡嗡地叫,是雄性蚊子声音大,还是雌性蚊子声音大?”“蚂蚁出去找食物后是怎么找到回巢的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后主动搜集资料。下次上课,让学生自主发言,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恰当运用实例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实例的选择最好有鲜明的特色。昆虫无论是从形态,还是从习性、行为和生活环境来看,变化较大,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昆虫的环境适应力和多样性。比如介绍昆虫外形千姿百态,可以列举中国巨竹节虫,该虫是2017年,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发现的新物种,身体长度36.1 cm,足全长大于62.4 cm,比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过去宣布发现的世界最长竹节虫全长还要长5.7 cm,并且身体比前者长0.4 cm,是新的世界最长昆虫种类。通过实例,无疑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图片和视频会使知识讲解更加具体和形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跟知识点相关的高清图片和视频,教学效果较好。比如昆虫的拟态与保护色,使用图片教学,学生一看就明白,还可以通过图片做小测试,比如让学生在图片中找昆虫,学生会感叹昆虫模拟外界环境的高超本领,也会知道拟态和保护色的意义,我们不能一下子从图片里找到昆虫,那其也很难被天敌找到。另外,昆虫分目这个章节,图片的使用也很重要。高清漂亮的图片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让他们记住各个目的特征。
恰当使用视频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视频既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现象进行的专门录制,也可以是下载的科教片或纪录片,对于展示动态特征,如昆虫习性、行为和害虫防治方法的操作规程等很有帮助。比如介绍昆虫蜕皮,书上有详细的过程,而将昆虫蜕皮过程,比如蝉蜕皮,播放给学生看后,他们很快就能理解书上的知识点。笔者在讲解害虫综合治理方法这个章节中的植物检疫部分,会播放《植物检疫在你我身边》《植物检疫由来》等科普动画短片,学生看完后能够较快理解课堂知识点[3]。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跟课堂知识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课后观看,比如《昆虫的盛宴》,该影片记录了很多昆虫的习性和行为等,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从而提高观看和学习的效果。
组建课程微信群或QQ 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发表昆虫学相关的见解,或者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共享昆虫学资料或者视频,还可以讨论某个知识点,通过组建学习群,老师和同学在课后就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探讨昆虫学问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笔者每带一个基础昆虫学的班级,就会创建一个学习群,很多同学会拍摄昆虫的照片或者视频上传到群里,大家一起鉴定,还会讨论害虫防治的问题,有些同学拍到寄生蜂寄生害虫的视频非常高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给学生,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更主动学习,共同专心研究并解决某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讲授的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选用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或智慧树上的相关知识点学习,也可以跟同学和老师等讨论,还可以查阅文献资料等。学生结合PPT 汇报、小组展示及讨论等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则进行补充说明、纠正错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比较法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相互对比,找出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分析方法,恰当运用该方法能够调高教学效率[4]。在基础昆虫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清晰深刻,便于学生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物种的比较。在基础昆虫学中,不同昆虫在外部特征上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其进行比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鉴定一些相似的害虫种类,使用比较法的效果很突出,比如区分鳞翅目的蝴蝶和蛾类,可以比较两者的触角。鉴定危害水稻的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幼虫,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表1)。
表1 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幼虫的外部形态比较
易混淆概念的比较[5]。比如昆虫不完全变态的个体发育经历卵、幼体和成虫三个阶段,不完全变态类型包括渐变态、半变态和过渐变态。这三个概念比较难区分,通过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渐变态的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非常相似,幼体通称若虫;而半变态幼体水生,成虫陆生,二者在体形、取食器官、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分化,幼体称为稚虫;过渐变态幼体与成虫均陆生,形态相似,但末龄幼体不吃不动,极似全变态的蛹,比渐变态稍显复杂,故称过渐变态。
另外,使用比较法,能够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利弊,比如在讲授害虫的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过程中,通过比较这两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见表2,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合理运用这两种防治方法的重要性。
表2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优缺点比较
基础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触所学的内容,往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只是停留在初级认知的阶段,因而如何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利用学校现有的昆虫学标本和实验条件安排了4 个基础昆虫学实验,以农学专业为例,分别为昆虫外部形态识别、昆虫主要目的识别、水稻主要害虫的形态识别和蔬菜主要害虫的形态识别。实验课尽量使用特征清晰的标本,如果能够采到活体标本,最好采集新鲜活虫,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观察虫子的外部形态,还能看到行为,比如取食、交配等。实验课最好不要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看已经标注好物种的标本,可以给标本标上号码,学生观察标本,根据理论课知识,自行鉴定物种教师积极指导和解答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上课过程中比较过让学生看已经标注好物种的标本和只标上序号的标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已经标注好物种的标本不会认真观察,而对于需要鉴定的标本,观察得比较认真。学生鉴定完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再核对鉴定错误的标本,查找原因,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这个方法提高了学生观察标本的积极性。每次实验课学生均要提交实验报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基础昆虫学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同时,把学生带到野外,现场讲授症状并让学生亲自观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另外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地里找虫,观察昆虫的形态、行为等,这样就可以把理论知识跟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掌握程度。
课程考核方式是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合理、公正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评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6]。基于此,笔者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等。教学过程中考勤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学习的“紧迫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外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昆虫并拍摄视频,对于能够积极主动发现和提出生活中跟昆虫相关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酌情加分。平时作业最好不是简单的问答题,照着书上或者PPT 抄就可以,而应该是开放式的题目,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的同时,也能考察学生搜集资料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占60%,试卷采用的题型包括但不限于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问答题等多种类型。可尝试在闭卷考试中增加一两道开放式的应用题,增加他们的创新分数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表达,使学生冲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每年期末试卷均由基础昆虫学课程教学组教师统一命题,争取做到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基础昆虫学是面向非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集昆虫学基础知识和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不具备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并且授课学时少,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尽最大努力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重视实验课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如图1 所示。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提高非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基础昆虫学的知识融合到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1 提高非植物保护专业基础昆虫学教学效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