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露
(浙江财经大学,杭州 310018)
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只有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利用发展资金,保证高校科研活动、校内建设活动有充足的资金,减少财务风险,以及扩大办学规模。
在审计工作进入新阶段后,为了提升审计质量,国家要求开展常态化的审计巡视工作,即对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的相关地区、部门、单位进行全面的审计,避免出现审计漏洞。常态化的审计巡视能达到审计无禁区的目的,增强审计效果。
审计巡视常态化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首先应当遵循适用性原则,即其设计的内部控制体系要能够与学校实际情况、内部控制需求及相关法律规定相统一,内部控制体系中没有不合理的内容。只有遵循适用性原则,高校建设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效果,避免高校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出现疏漏或者问题,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教育活动,不单单停留在一个活动项目管控上。因此,高校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内部控制工作这一特点,遵循系统化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要充分考虑高校发展要求,结合高校发展要求和经济活动确定内部控制范围,从高校各项活动入手进行层层管控,号召所有教职工一同参与到内部控制活动中去。如果有必要的话,高校可以加大对重点内容的内部控制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活动,以便能够顺利开展高校经济活动。
只有实现权责统一,才能加强高校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使高校科学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切实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因此,高校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还要遵循权责结合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要对教职工权利、责任进行明确,以职责范围分配内部控制工作任务。高校要借助教职工内部控制工作完成情况和成效,检查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疏漏,以此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保障高校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开展。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为了能够科学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本,达到借助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高校管理成效和经济效益的目的,高校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时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均衡原则。也就是说,在保证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删减不必要的内部控制内容,以此达到减少高校内部控制成本的目的,使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高校内部控制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实现均衡。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但从高校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健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受到不良影响。高校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工作认识不到位,其片面地认为高校主要职责就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也是为了保障高校育人活动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实质,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表面,内部控制体系也缺乏科学性。另外,高校内部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支撑。除此之外,由于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所以高校内部控制活动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一旦高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出现利益冲突,势必会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造成阻碍,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所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非常重要。
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从高校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来看,高校预算控制和信息披露不到位,容易影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大部分高校并未就教学科研目标进行年度预算计划编制,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实施情况和编制计划进行管控,经常由校内行政部门或者教学部门在往年的开支基础上进行编制汇总,预算计划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预算控制不到位,预算内容不够具体,无法为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另外,高校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难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共享和会计信息披露,导致高校无法对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开展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容易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失去信息支持,影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现阶段,从高校当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内部控制分工还不够明确,间接性地影响到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造成内部控制工作分工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不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跟随审计巡视常态化新背景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容易使高校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时缺少制度约束和规范,影响高校内部控制效果。二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不合理,部分高校在组织结构设计和工作流程设计过程中考虑得不够全面,无法借助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任务分配,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流程不够合理。此外,虽然高校构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平台来辅助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但系统平台之间的衔接性低,极易出现内部控制系统平台衔接不到位或者平台脱节的问题,间接影响高校内部控制成效,不利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指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推动高校科学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但从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来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其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助推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此外,高校缺失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难以判定,内部控制成效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判断。同时,高校鲜有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绩效考核机制的支撑,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自然无法有效提升。另外,高校也未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即便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并调整,无形中影响了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性,不利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审计巡视常态化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所以高校要想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提升校内全体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促使教职工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工作,满足内部控制工作要求。首先,高校要加大内部宣传力度,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进行内部控制教育,让教职工对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其认识到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建设高质量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导高校教职工站在统一的内部控制工作战线上,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其次,高校要加快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从自身办学要求、办学目标出发,进行高校组织结构完善和岗位设置,明确各工作岗位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以条文制度的形式规范岗位工作行为,健全高校组织结构和提升工作岗位之间的协调性、适配性,从而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构建全面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预算管理和信息披露是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应当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给予重视,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由专业人员对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订合理的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预算方案,在确保预算方案可行性后,才可以将其作为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资金分配依据。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通报,由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对于超出预算支出范围的教学活动或者科研活动进行分析;对于确实需要增加预算的活动,则要按照相应的审批流程进行批复,还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加大高校内部控制力度。另外,高校要建立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对高校财务信息数据披露,提高高校信息透明度,确保高校各部门能够紧密联系,推动高校构建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要想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明确内部控制业务分工,方便进行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针对性。因此,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应当加强财务部门对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等业务活动的管控,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始终坚持以预算管理活动为主线、经济管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来推进高校业务活动,并按照高校业务活动实际开展要求和内容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各部门和不同岗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职责,约束高校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行为。总之,高校要通过明确内部控制业务分工来加大内部控制力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在审计巡视常态化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要加快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体系,借助评价监督体系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效果,及时发现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推动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是高校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的方式之一,所以高校在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科学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目标完成情况。除了对高校财务收支账目进行审计,还要对高校领导任期内管理责任等进行审计监督,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作出评价,进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为了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高校还要建立联合审计委员会,由联合审计委员会对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监督,以及对其内部人员进行选拔和考核,保证监督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高校通过评价监督的方式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真实反馈,能更好地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在审计巡视常态化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系统化原则、权责结合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均衡原则。同时,高校还要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预算控制与信息披露不到位、业务分工不明确、缺失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例如,在审计巡视常态化下,高校可以通过打造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加强预算管理和信息披露、明确内部控制业务分工以及加强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监督等方式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推动高校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