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出版阵地建设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2022-11-04 12:07李艾蕾
今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

李艾蕾

(山东省出版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现代汉语词典》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道德等都是它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要加强对出版质量的监管,以高质量的出版物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出版阵地安全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出版的本质属性

出版既具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出版作为文化具体的传播方式与表达方式,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和感知等思想、价值观上,是观念的集合。任何意识形态都要通过文化的传播来承载,不存在独立于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也是做好出版工作遵循的基础。由于出版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往往会令人忽略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政党或国家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因此,出版表现出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意识形态取向,体现了意识形态属性是出版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党管媒体、党管出版,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二)意识形态引领了出版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记载:“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民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出版是意识形态内容的重要表达形式,以文字的形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清晰地反映社会现状和民众需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集中体现,必须服从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要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出版的举旗定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与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息息相关,关系到民族的命脉和人心的凝聚。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指导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引领了出版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

(三)意识形态限定了出版的表现内涵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错误思潮、舆论生态和内外环境的巨变等多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传统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和感召力。出版使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表现各行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思想和成果,形成精神文化产品。出版业出版什么、如何出版,都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约,它明确地向人们展示着特定蕴含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并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基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出版思想和内容性质指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出版的传播内容表明了它的服务对象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所出版的文化产品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当下,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潮纷涌而至,侵蚀着人民的思想,破坏了国家形象,并意图消解、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出版就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将党和国家的思想主张通过文字方式永续流传,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力和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出版必须坚持维护党和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利益。

二、保障出版阵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只有从政治上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正面宣传不动摇。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从来不是空洞的、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及出版作品的精神层面,出版物中的政治性问题历来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出版担负着政治建设的职责和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严把出版关,提高政治站位;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通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去分析问题、研判形态。目前,《出版管理条例》是我国出版管理方面最重要的行政法规,该条例对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问题,宣扬邪教、迷信,危害民族团结等问题给予禁止,明确规定不得含有违背国家宪法、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地图偏差是出版在意识形态方面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地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是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力表现,出版物必须正确地反映国家版图的内容,不得擅自删改地图国界线、重要地理要素以及名称等内容。一些编辑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偏差,比如,将广西壮族自治区误认为“广西省”,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误认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随意简化或增添字词,混淆概念。

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对内容的政治性有很高的要求,字词之间也蕴含着对政治的考量,一旦涉及到敏感的政治性问题,需要用规范的政治性用语进行表达。马克思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出版就是语言,是人类记录思想、反映现实的载体和手段,政治语言的错误归根结底是政治意识出了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一些涉及民族、宗教、历史的问题,以及用词不恰当或者词语错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出版工作对意识形态领域关注的重点。涉及宗教敏感的问题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言出有据;在一些民族学专有名词上,不能不求甚解,要字字落实。比如,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并未收录“手饰”一词,但是当它作为民族学的专有名词时,“手饰”一词不能改成“首饰”。

(二)坚持守正创新是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形势和环境的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近年来,随着引发争议的《方方日记》海外出版、“毒教材”事件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渗透,出版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要求,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他还多次强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出版内容的守正创新成为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出版融合了政治性、通俗性、学术性和开放性等众多的思想话语权,构建了具有方向性、理论性、时代性和大众化的表达体系。

这种创新在后疫情时期的表现尤为鲜明。出版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扛起意识形态建设重任,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记录反映了真实抗疫的过程。《人民战疫》通过人民群众的视角,全面、立体地描绘出全民抗疫的壮丽画卷,生动记录了亿万中国人抗疫众生相,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危急时刻军民医护同心战疫的感人时刻。《众志成城防疫抗疫》以纪实的笔法讲述了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三)发扬斗争精神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出版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要做强正面宣传,汇聚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在出版工作中,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反映历史,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严格按照党中央作出的决议和有关文件为根本遵循,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针对出版物中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在原则问题上要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要把握时度效,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对出版物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模糊认识、歪曲学说,要保持高度警惕,发现违反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和思想时,要毫不犹豫地坚决抵制。对一些有争议的、尚未有定论的历史问题,要警惕一些出版物中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要坚决纠正这种错误思想对历史的歪曲和误导。

对出版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歪理邪说,要坚决遏止;对一些打着学术幌子实际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要坚决批驳。斗争一直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敢不敢斗争、会不会斗争成为检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意识形态领域是考场和战场,需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廓清笼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理论迷雾。

党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出版业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国家新闻出版署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关键引领作用,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出版工作的根本原则。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为推进出版阵地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也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不工作,爽飞了?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