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风哪里来
——重温《习仲勋同志在新华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22-11-04 06:39刘昆
传媒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风习仲勋四力

1981年11月10日,在新华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讲话,其中有如下一段:

对新华社的编辑业务工作我也提几点希望,也就是几个字:

一、真——真的对立面是假。新闻必须真实。延安时代就反对过“客里空”,这几年又反对“假大空”,假字排在第一,所以首先要反假。

二、短——短的对立面是长。新闻、通讯、文章都要短,长了没人看。延安时期,乔木同志就写了《短些,再短些!》的文章,最近又重新发表了。

三、快——快的对立面是慢。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很强,不快就成了旧闻了。你们现在技术装备比延安时代强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些新闻实际上不新,变成旧闻了。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适应新的形势。

四、活——要生动活泼,不要老一套,老框框,老面孔,那些没有人看。

五、强——要做到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一篇新闻报道,总要给人一点有益的东西,使人们看了受到教育,受到鼓舞,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团结一致干四化。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出废品。

这篇讲话全文收录在《习仲勋文集(下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三十多年过去了,再读这篇讲话,依然觉得清风扑面。五点希望语重心长,让人心动。这段讲话本身很好读,文字干脆干净,代表了一个政治家的底蕴修养,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一篇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文献。讲话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好的文风、怎样在新闻实践中锻造好的文风,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什么是好的文风

什么是好的文风?这个话题在实践中常说常新。“真”“短”“快”“活”“强”五个字,是观点,也是方法;是政治要求,也是业务指南,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框架和行为遵循。

“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体现,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发挥作用的鲜明特征。真的对立面是假,从反对“客里空”,到反对“假大空”,再到反对“虚假新闻”,我们在追求真、反对假上是一以贯之的。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新闻工作者唯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求“真”,才能无限地接近并达到真的境界。立场之“真”,即新闻事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观点之“真”,即旗帜鲜明地认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是最基本的新闻规律之一;方法之“真”,即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使报道呈现事物的本质的全局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局部的真实,确保舆论导向正确。要做到“真”的要求,殊非易事,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才能实现,既考验政治能力,也检验业务能力。真与假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假大空”的境地。

从这篇讲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短些,再短些”,是我们党一直在身体力行和倡导的优良文风。文章之短长本无具体标准,就看其与所承载信息、思想的质和量是否匹配。总的原则是能短则短、以短见长,道理很朴素:“长了没人看”。今天的受众心理更是如此。诚如胡乔木同志所言:“这对读者作者都大有好处,都是大解放。”

“快”,是新闻传播不变的追求。在互联网技术勃兴的传播语境下,“快”已不成问题,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其事实的信息足可实现全媒体即时传播,基于事实信息生成观点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元,是过去无法想象的。那么,习仲勋同志指出的在“快”字上“我们的工作还不适应新的形势”的情况,在当下是否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特别考量的,是基于快基础的“时度效”问题。快,毕竟不是最终目的,实现好的传播效果才是硬道理。

在今天全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有了更加丰富的样态,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以“活”的要求观照主流媒体的主题宣传,如何做到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取得更佳的舆论引导效果,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新课题。

一篇新闻报道之“强”,表现在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如何“强”?这篇讲话给出的答案是“总要给人一点有益的东西”,党的领导人很早就有了用户思维。如何有用呢?自然不是今天一些媒体所信仰的唯“流量”是瞻,而是要“使人们看了受到教育,受到鼓舞,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团结一致干四化”。这与今天宣传思想战线担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要求,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精品迭出。

五字要求中,“真”是根本,是基础,是前提,“短”“快”“活”是特色,是路径,“强”是目的。五者相依相生所成就的新闻报道,文字是灵动的,叙事是真诚的,态度是温暖的,细嚼之后是有意味的。

文风的背后是作风

对照五字要求,我们不妨来一个反躬自省:

关于“真”。我们的采编工作,是否都遵循了“不采访不写稿”这样的常识?到达新闻现场,又是否获得了关于事实的客观、全面、准确的信息?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过因为认识的不深刻表达的不严谨,让报道有违事物的本质的全局的真实,进而给党和政府形象、给媒体自身公信力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关于“短”。我们的报道是否挤干了水分,结构紧凑,逻辑性强,做到了以短胜长,言之有物?

关于“快”。当我们拥有了先进的采编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应地,新闻报道是否更好地体现了“时度效”要求,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同频共振,真正做到了帮忙而不添乱,达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传播效果?

关于“活”。我们的报道里是否还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东西,是否还有那些没人愿意看的“老一套,老框框,老面孔”?

关于“强”。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们的报道是否真正贴近了受众的需求?是否体现了良好的用户思维,是否富有传播力、影响力与吸引力、感染力?

上述列举的方方面面,在报道里呈现出来,文风是表征,背后是作风。文风,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问题,而是与作风深度关联,甚至可以说,文风就是作风。文风反映时代气象,也反映一个政党的政治气质,读者往往通过文风来观察党风政风。作为新时代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更当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讲实话、动真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以优良作风强“四力”

手脚勤,眼界宽,思考深,笔头锐,是新闻工作者“四力”强的表现。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四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强“四力”贯穿于转作风改文风的全过程。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吴冷西认为:“新闻工作者的根,应该扎在群众中,扎在现实生活中,根深才能叶茂。”穆青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传世新闻作品,就是因为他把创作的根扎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汲取最肥沃的养分,从而使作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得到他们的喜爱。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怎样进步,传播手段再丰富,都不能代替记者“沉下去”,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取得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从而离“真”近些,再近些。

“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处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同样是记者的硬功夫,体现着记者的眼力:胸怀国之大者,从全局高度观大势;常葆民生情怀,着眼细微处察民情。

习仲勋同志在新华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就编辑业务工作提出的“真”“短”“快”“活”“强”的要求,是观点,也是方法;是政治要求,也是业务指南,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光芒。其中,“真”是根本,“短”“快”“活”是特色,“强”是目的。五字真经著真章,表现出来的是好文风,其背后是作风。新闻工作者只有自觉践行“四力”要求,以优良作风带动好的文风,方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使命答卷。

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总是包含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两次飞跃。这样的思维过程,考验记者的脑力。

笔力足,写出的文章才能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厚度;既有知识广度,又有精神高度。增强笔力,不妨从敬惜文字开始。好的文字,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带着泥土味、冒着热乎气的话语,能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让文章长出翅膀来。

当这些成果呈现在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就“好比生意旺盛的花园一般”(见1981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短些,再短些!》一文)。

五字真经著真章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一版开设《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我在现场》《中国好手艺》《呵护城镇微细胞》等专栏,即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探索。栏目刊发的报道,普遍体现了“真、短、快、活、强”的特点。

如何“真”?《我在现场》专栏首篇《“老许”补位》,记者深入上海战疫一线,讲述的基层干部的故事真实可感: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玉红着双眼,拿着药盒,刚要拉门,一只手拦在了车把手上。扭头一看,是来村里“下沉”的干部许秀明。如何“短”?文章短、段落短、句子短。500字左右的篇幅,有现场,有背景,情节跌宕起伏,真正做到了以短胜长。《“麦罢”了!》全文只有14句话,紧扣“夏收”这一主题,不枝不蔓,句句都是核心。“这8亩麦田可是俺的心肝宝贝!”13个字,有数字、有背景、有心态,连叹号都被用到了极致,文约而事丰。如何“快”?《“刷脸”进考场》写一个忘记带身份证的高考生,在新技术的帮助下,顺利进入考场,报道体现了很强的新闻性。如何“活”?《巷子里的网红店》写的是长沙小巷子里的故事,麻石路、粉黛墙里的中国味“火”了,可烦心事来了,在社区帮扶下,让小店成为网红店。记者对最基层的生活状态有着清晰的了解,以活化的语言,把国家的发展,掰开了揉碎了融进故事中去,自然而然流淌在文字之中。如何“强”?《看“铁牛”种棉》一文,用事实反驳西方对新疆所谓“强制劳动”的造谣污蔑;《大学生组团种田》,则是对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将价值观寓于新闻事实,报道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这些“真、短、快、活、强”的报道,呈现出的是好文风,折射出记者作风的深刻转变。当记者纷纷深入一线、沉到基层,写出的作品就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强“四力”,首先要解决一个动力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我们迈开双腿,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去传播?这动力之源,就在于新闻工作者始终怀揣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今天,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错综复杂,任务异常艰巨,理当永葆情怀和担当,以优良作风带动好的文风,用“四力”书写使命答卷。

正是在这篇讲话中,习仲勋同志说:“纪念某一个节日,总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前进。”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短、快、活、强”,是习仲勋同志对新华社提的希望,是对新闻战线的期待,更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谆谆教诲。

猜你喜欢
文风习仲勋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两碗鸡蛋面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