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
(阿坝职业学院 四川阿坝州 6232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及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寓意的一种身体活动方式。而受到季节性、地域性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为缓慢,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民族传统体育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这也决定了其多元价值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必然会得到肯定与发扬,并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发挥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能够在全球商业文化冲击下得到弘扬发展,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少数民族体育指的是在各少数民族中流传,具备浓厚民族特征与色彩,且能够娱乐身心、强健体魄的各种活动。其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产方式、宗教民俗及文化水平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故而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民族性。起源于生产、生活之中的体育,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信仰等始终息息相关,具有风格迥异的内容及形式,民族性鲜明,如黎族特有的“跳竹竿”;傣族特有的“堆沙”;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跳”等。其二,地域性。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存在分布广、人口少的特点,其多分布在高山、谷地,具有交通不便、生产水平低、地方封闭等特点,此种氛围下孕育的体育文化,也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如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并形成了以骑射为特点的体育项目。其三,集体性。少数民族具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民族风俗,这些风俗便与传统体育息息相关,互相渗透,故集体性也是少数民族体育的一大特征,其能够起到吸引同一民族、同一地区人们的作用,能够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向心力、认同感。其四,健身娱乐性。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为封闭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主要健身娱乐形式,其多在业余时间进行,如新婚祝贺、丰收欢庆、佳节欢聚之时,在娱乐中融入健身,也就造就了表演性强,不以成绩为目标的体育项目,如投绣球、荡秋千、达瓦孜等。其五,文体交融性。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不断发展下,其互相促进、互相交融,逐步形成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发展成为既可愉悦身心,又能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如黎族特有的“跳竹竿”,其不仅需要参与者具备较高的体育素养,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与音乐素养。
1.2.1 历史价值
体育运动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及物质需求。简言之,体育是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早期体育活动中,多与宗教、巫术等仪式、活动紧密相连,而在人们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下,这一具备浓厚神秘色彩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可以说,体育项目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较体育样式而言,更加深刻、深远。以蹴鞠为例,该项目源于春秋战国,到两汉开始普及,在唐宋发展至巅峰,最终却消亡于明清。这一体育项目的兴盛及覆灭,不仅关乎运动本身,还与历史变革及民族文化相关联,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价值。
1.2.2 现实价值
目前,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与熟悉,如溜冰、赛龙舟、放风筝、舞龙、舞狮等。但这些体育项目不过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冰山一角,很多大众不熟知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正在面临失传的困境。以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社会形势而言,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扶贫、扶智相结合,将是一个良好的民智开启、强化文化自信的方案,其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可供地方文化开发的宝贵资源,甚至结合经济措施,焕发出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生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1.2.3 传承与发展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延伸传统社会的运动形式,其尽管不同于现代体育形式,但人们能够通过打破“新旧”对立的形式,适当修改传统体育的规则,规范并包装传统体育竞技场,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塑造框架,注入活力。可以说,这既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也是对文化的根的保护;既是以活态的民族传承塑造中华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有力途径,也是为子孙保留的巨大财富。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发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 项之多,其中汉族为301 项,少数民族则达到了676项。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更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而受到地域环境及文化空间等多种因素(如气候特点、地域因素、语境差异等)的限制,往往导致当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播及传承,也依靠当地民众口传心授、文献记载,难以实现跨文化、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为基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孕育形成,其受到少数民族节庆日、宗教文化信仰、运动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大,均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人则是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接受者。但受到民族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净流出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新潮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乃至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出现了难以存续、难以为继的困境。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及部门也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一定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保护措施。例如,广西自1982 年开始举办的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柳州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等,均为政府支持下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宣扬举措,并在推行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获得真正的传承、发展,就不能仅仅依赖于赛事、活动维系,更需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要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而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及培养等多个阶段进行保障。
一项活动是否能够获得后续发展,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关键所在,而是否能够获得群众的支持,则在于这一活动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群众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衰微主因,则正是参与活动群众的减少所致,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是多样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壮年人口的净流出、体育项目与时代发展的脱节等均为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广泛群众基础的建立尽管较为艰难,但也有迹可循。以柔力球为例,其比其他体育项目诞生时间较短,为山西晋中卫校教授创编。该项目是基于太极拳,结合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技术动作形成的,适用于中老年练习的球类运动。在其推广至今不过二十几年,便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群众基础。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陈出新,可作为帮助其获得群众喜爱的一大突破。
作为现今全球体育文化中的强势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正在不断削弱弱势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现阶段,很多少数民族区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已逐步被篮球、网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取代。而西方现代体育中倡导的竞争、超越,本身便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强调身心愉悦性、娱乐性、审美性的理念背道相驰,因而在体育全球化的推进下,不仅会导致世界体育文化同质化,且对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也会产生影响,甚至在这一冲击下,导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被消解、同化。同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科技的进步则发挥了双重作用,其既能推动少数民族体育逐步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在无声地改变着体育文化的本质。以往的赛马、姑娘追、叼羊等活动,已经逐步被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工具所取代,其对于草原体育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冲击。
首先,经济发展的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凝聚历史力量传承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形态,其在中华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目前,人们多生活在城市中,心中渴望接触原生态环境下的自然社会,故而多希望以旅游的形式达成心底深处的希望,体育旅游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便是人们寻求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言,人类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更是主要承载者,而要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就需要积极将传统体育项目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从而不断拓展自身在商业环境中的独特艺术性,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其次,非遗保护的余荫。作为我国当代体育的重要组成,民族传统体育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丰富作出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更有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了“非遗”,故在面临全球化趋势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一现状下,就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非遗保护的强烈动机下,抓住机遇,不断发展。
对于任何体育运动而言,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在体育竞赛中寻求发展。有竞争存在,就会有支持者、参与者与弘扬者。故除了少数民族运动会、节庆日等民族体育活动外,还可考虑向竞艺方向发展。竞艺是一种基于美学角度及艺术角度看待体育活动的形式,具体可体现在体育器械以及参与人员的妆容、服装、礼仪、动作等多方面。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2018 年就主办了一场中国大学武术竞艺赛,其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各个流派的武术招式及技巧进行了充分展现。在这类竞艺比赛场景下,则仅能够促进各高校武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以艺术表现的形式将武术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而言,均可借鉴这一竞艺形式,充分发掘并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从而展现其深刻的精气神及人文价值。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产业化将是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对此,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利用与发掘,如可以将注重长远价值考虑的旅游文化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相融合,进而形成一条融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产业一起发展的产业链,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让产业化成为体育文化的宣传及普及手段,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学校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摇篮,学校教育则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普及、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打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地域限制及语境限制,进而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培养新一代爱好者和受众。在学校教学及引导下,学生则能够在学习后自动变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支持者与传播者,不仅实现了锻炼身心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下使其自动接受了这些寄寓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传统文化。而对于学校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引入,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各级院校均可积极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教材,合理筛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普及传授。另外,也需注重培养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并选择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及教学性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民族自尊心及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增加载体,扩大受众面。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民委在2018 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统筹规划,进而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上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推进搭建了平台,需要各省区、县市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库,充分开发体育文化资源,整理并推动相关体育文化。同时,构建信息库也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障的根本,是日后传承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则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获得传承及发展就必然要跟上现代文化发展步伐。需要政府机关、媒体及学校大力宣传、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做出适度延伸,以推动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的发掘有多重角度与方式。首先,可开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器材,进而在市场中投放,以达到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人们对体育文化了解的作用。其次,可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创意产业中,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虚拟视频或动漫作品的制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手游、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最后,可积极开发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项目,诸如香格里拉民族传统赛马节、贵州侗族牯藏节、傣族泼水节等,从而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同时,实现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在迈进新时代以来,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面对着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获得传承与发展,必然要抓住机遇,勇于打破局限,在制度建设、教育教学、产业发展、文化融合等多方面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解决困难,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