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2-11-04 03:55张菊红
学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内容素养

张菊红

(甘肃省镇原县临泾镇中心小学,甘肃镇原 744599)

对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新课标”中明确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即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传统文化理解能力。以此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必备的品格和能力,以便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可以说,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凸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价值等。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紧紧围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层面的价值,最终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观念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依然具备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树立与学科素养、新课改相契合的教育理念。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存在明显的“低效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不符。一方面,教师过分关注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应试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常常忽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致使语文核心素养内容被忽视、被淡化。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倡导“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更加青睐于“讲解法”,甚至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省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未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教学内容依然局限于教材中。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教学内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在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立足于语文教材,但又不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素养解读有误,尚未从传统的“教材观”中解放出来,依然将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讲教材,教学内容单一、枯燥,难以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习需求。教学模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具体来说,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只有结合现代化教学理论构建起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由于对教学模式研究得不够全面和深刻,致使在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诸多偏差,课堂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教学评价模式滞后。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少数教师会关注形成性评价,并未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很多教师依然以成绩作为唯一参考依据,并未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发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的灵魂,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发展,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核心素养强调能力本位,基于此,唯有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真正树立与新课改、学科素养相契合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语文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理解等能力,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书”观念中解放出来,以“育人”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育人理念下,教师还应尊重小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形成的知识差异性、能力差异性,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另一方面,从以师为本到以生为本。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生的角色,明确有效的学习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使其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在探究的过程中高效地达成知识、能力、思维等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以往“传道受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起点、潜在状态,科学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引导和启发,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学习。

(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指向学段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语文“新课标”契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要求。通常,学段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而且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在螺旋上升中实现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第一个学段是写话,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个学段是习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第三个学段是进行简单的纪实、想象作文。这三个阶段中,由于每一个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不同,教师必须要结合每一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认知规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立足于小学生的个体特点,选择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旨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灵活使用教材。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教材结构、单元主题、单元导语、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同时,还应指向学科素养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取舍、整合转化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可以促使师生双方在高效的互动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消极、枯燥,乃至对抗的教学氛围,则会促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其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严重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因此,为了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愉快、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堂环境在学习中的助推价值,使得学生在课堂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一方面,转变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氛围的关键,唯有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师生沟通,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并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下,真正爱上语文课。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了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小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灵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而教师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分关注教师讲,忽视了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等,不仅扼杀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严重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一,融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依然成为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融入多媒体技术、微课等,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就融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借助图片、视频、flash 等,将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开展课堂学习。再比如,在《学弈》教学中,针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教师借助微课的形式,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并将其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观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第二,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拓展学习深度、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必须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层级性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经历问题“思考—分析—解决”过程,并在问题的驱动和引导下,高效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例如,在《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中,教师就依据上述原则,给学生设计了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课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如此一来,通过梯度性的问题,能够促使班级中的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发展。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有效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而并非被动接受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文体类型、教学内容等,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分享和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学习的深度,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例如,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中,教师就实施了合作学习模式。首先,教师按照小组学习模式的内涵,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周围的人进行调查,或者到图书馆、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传说。最后,学习小组利用情景剧、诗歌朗诵、多媒体等方式,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此,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创设情境。基于语文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坐井观天》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小鸟为什么要让青蛙从井里出来看一看呢?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了吗?”借助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五)完善教学评价

构建一套与新课程改革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综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评价的价值发挥。基于此,在优化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思维、能力等纳入其中,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发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精准地反映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为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另外,由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发生转变,教师在实施评价的时候,也应引导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最后,为了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评价的激励性价值,教师还应立足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均可以在针对性的评价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的教学中,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基于此,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明确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探究,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努力构建一个与新课改、核心素养要求相契合的语文课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新课改教学内容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