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智志”双扶,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投入乡村振兴工作。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的优势特色,主动作为、制度先行、人才引领,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强基础、补短板、锻长处,强化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为广东省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作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实施单位,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华农选派了120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建了近百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直接对接“三区”贫困村,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精准对接。华农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服务,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生态环境、食品加工、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为助力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同时,华农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重点支持,保证各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想法能够顺利落地,在实践中先行先试,形成试点示范。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努力,华农锤炼出了一批积极实践科技富农、助力脱贫攻坚的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涌现出了以罗锡文院士、谢青梅教授、唐湘如教授、陈厚彬教授、胡桂兵教授、刘少群副研究员等为代表的科技先锋模范和先进典型,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广东省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重要力量。广大的科技特派员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技术、培育科技新农民,推动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现代农业走上创新发展的“快行道”。
华农作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单位,近3年共获1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位居广东省高校第1位。为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引领作用,学校积极履行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职能,着力打造“大学科、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集中力量突破农业关键技术,形成完整长效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例如,罗锡文院士团队将农机与农艺结合,将罗锡文院士主持研制的无人机水稻长势遥感信息获取与精准施肥管理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突破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卡脖子”难题,使得水稻比传统施肥增产15.67%,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
近年来,学校推动建设了42个校地、校企共建平台,包括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华农大中山科创中心、华农大马山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埔蜜柚研究院、云浮花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并创建了从化现代农业“硅谷”——从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助农成效显著。例如,华农研发的香稻增香关键技术成果在惠州龙门、梅州兴宁、云浮罗定等产业园应用推广,实现了香稻增产与保香双提升;以技术创新推动了广东省411万亩荔枝的病源减少、环境改善、抗性提升、预测预报、应急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统防统治和建立溯源体系。
此外,华农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与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形成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华农与温氏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常年派驻1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进驻集团,承担技术指导、科研攻关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依托“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超过2.6万家农户通过从事养猪产业脱贫致富。通过复制推广该模式,华农与大北农、康达尔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加速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华农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赴化州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为激发广大师生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农业科技帮扶的内生动力,华农主动作为、制度先行,通过设计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农村科技特派员“想下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起作用”。
一是在组织管理上做好统一协调、精准服务。华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资金监管、项目管理,全面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统筹全校资源,引导各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合力落实有关工作,管好用好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强化项目绩效监管,确保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扎实推进。
二是注重分类评价,激发特派员服务乡村潜能。学校不断深化人事、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了科技推广人员管理、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二级单位目标考核管理等相关制度,通过在职称评定中设置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将下乡服务年度工作量与薪酬挂钩,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权重,鼓励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华农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农村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战场的生力军,在紧抓农业发展问题、开展精准攻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华农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总要求,切实抓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大下乡制度的落细落实,以人才下沉基层一线,推动精准服务“三农”。
一是注重深入调研,聚焦产业关键问题,开展精准攻关。华农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当地产业需求,整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内的专家团队资源,联合开展涵盖品种选育、健康高效种养殖、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以及产业经济等全产业链系统攻关。
二是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扶智扶技相结合,提高农户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积极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对贫困地区青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联合举办荔枝、蔬菜、马铃薯、玉米、生猪等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班,线上培训学员20多万人次。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依托,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基层乡村后备干部和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培训课程,指导学员1300多人;联合举办各类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超200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8000人次。
长期以来,华农统筹各类资源,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学校科技扶贫工作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科技富农成果颇丰。未来,华农将会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号召,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基层输送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服务,打通农村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