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颐,王信之,何坤
(西华大学,成都 610000)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房屋建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逐渐趋向精益建造、成套产出,然后将预制的房屋构件运输至施工场地进行装配施工。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优势,如缩短建设工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保障施工安全、提高生产率等,但与现场浇筑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在单方造价上,比传统现浇建筑高出近千元,单个构件成本也比传统现浇构件超出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需迎来重大改革的转机。据调查显示,“十三五”规划中,装配式建筑建成的面积达16 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的增长在50%以上。2021年装配式建筑的新建项目占比达到了20%。
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施工工艺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认为招投标评标过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国内装配式建筑尚在探索发展阶段,缺少实际施工案例作为研究基础,市场临时使用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管理文件缺乏指导性、规范性、可靠性。目前尚未提出统一的标准招投标模式以及评标办法。而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结构,针对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投入的费用构成及计算进行设计,针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建设资产进行整体规划,提高固定资产在正常使用周期的可靠性,完成成本、寿命和效率的综合优化,提高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故本文将从投标价格评审标准的研究入手,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探寻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契机。
评标简单来说就是招标人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评标采用的标准和方法,是评审的关键,也是比较的原则。在招标文件中,招标人明确列出投标评审过程采用的方案,其目的是让所有项目潜在投标人了解需要使用的标准和方法,方便其进行决策,采用合适的投标方案,并最终取得成功。我国招投标主要采取的评审办法具体如下:
一是综合评分法,其主要适用于建设规模较大、工期长、技术复杂、方案较多的工程。评标委员根据评分标准对各类内容进行相应的打分,最后汇总分值,选择得分最高的为中标人。
二是最低投标价法,其适用于没有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项目,评标委员会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投标报价进行价格折算,计算出评标价,在高于成本价的前提下,以评标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优。
我国工程项目投标评审采用的这两种方法主要通过提取方案评价的静态指标,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项目或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
考虑到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机械化程度高,其生产方法较现场施工简单,但构件的运输、组装等方案选择众多。且在全生命周期下,合同履行时间长,后续服务的方案多,所以此类项目在投标价格评审时采用综合评分法更优。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其核心目标在于:将单件产品的采购费和使用维护费综合进行来考量,即考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在对产品进行评价时,在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将费用效益、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比等纳入决策的考量范畴,使决策更加科学。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引入装配式建筑的投标价格评审过程可以较好地解决现有评标方法的不足之处。
第一,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将建设项目的宏观、整体成本纳入考虑,从生产到项目使用寿命终止的处置成本,以及期间的建安、运维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总和,对于投标人而言,是满足招标人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达到中标的目的。
第二,从横向方面进行考量,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综合了建安成本、运维成本、处置成本等,在此基础上,招标人可以比较原先的投标方案的费用、技术以及质量等指标多维度,从而得出: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纳入考虑,会达到小幅增加成本平衡价格的同时提升质量的效果,即得到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第三,从纵向方面考量,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综合比较了建筑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之内的总成本,故而,在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的运行期间的各项工作数据也将成为价格评审的确切指标之一。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而得出的价格评审指标以模块的形式建立,随着依托的装配式建筑不同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微调,提高计算模型的适配度,从而,我们可以在得到初始的评标模型后,通过举一反三,动态调整其余的建设项目,参照第一个初始模型可持续性地进行模型构建,以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
因此,如仍采用传统招投标这种相对静态的评标办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建议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引入未来建筑行业的招投标中,即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改进价格评审办法。
装配式建筑区别于传统现浇模式更趋近于工业化制造,在投标价格评审方面固然也区别于传统投标报价。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理论,针对建筑企业资产从决策、设计、生产、建设、运维、报废处理全过程加以管控以及优化。在评标模型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地引入LCC 理论,提炼装配式建筑的建筑安装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和报废拆除成本,进行系统优化,使得其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完成成本模型构建。通过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总结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总成本(代号C)的计算模型如下:
总成本(C)=建筑安装成本(C1)+运营维护成本(C2)+处置成本(C3)
第一,建筑安装成本(代号C1),即从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施工成本,包括预制构件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安装费用等。
C1=固定资产摊销费+材料购置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运输费用
第二,运营维护成本(代号C2),自项目交付并投入使用后的正常寿命期限内,运营和维护产生的费用,包括项目在投入使用前期的准备成本,资源消耗产生的费用,检查、维修产生的费用以及各类管理成本。
C2=企业管理费用+措施费用+能源消耗费用+计划性维护费用+故障性维修费
第三,处置成本(代号C3),项目在使用寿命结束后需要进行拆除作业,其成本包括进行拆除报废所产生的各项拆除费用等。
C3=使用后建筑拆除费用+环境恢复费用+构配件残值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结构如表1 所示。
表1 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表
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后,根据现行招投标评分标准在投标报价、施工组织设计、企业资质能力以及运行维护和报废回收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两种模式下的评分标准对比如表2 所示。
表2 评分标准对比表
因为本方案采用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引导了一种相对创新的评标方式,大多数投标人可能存在不熟悉评审形式发生变革的情况,因此,招标人在公开招标至投标截止期间应在某一确定时间召集所有投标人进行公开、自愿的答疑是必要的,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答,明确全生命周期成本指标的完成标准和方法,能够为后续顺利开展评标工作打下基础。
针对投标人报价、资质、技术、服务等方面因素考虑,此类项目评标需采用综合评标法。为了保障招标人的经济效益,评分时应仍然以经济相关指标作为主导。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在报价评分方面,以总成本报价为依据,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投标报价评分。
在评分项上,应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增加后续运营维护、报废回收的指标。例如,运营维护中的维护方案、企业管理费用、能源消耗费用(水、电、暖)、计划性维护、故障性维修、费用支出、定期检修细则等;在报废回收阶段的回收方案、环境恢复等指标。
评标委员会需要通过招标文件中明确列出的细则计算投标人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并根据各投标人提供的总成本对中标候选人进行排序。
第一,签订合同。中标结果发布后,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在合同条款中需要明确关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相关指标限定条款,构建详细的计算体系以及指标、管理方案、施工工艺、验证标准等内容。
第二,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各施工单位进场前,需要按照合同要求,各工作队进场施工,执行各项施工管理工作,保证预期效果。
第三,全生命周期成本试运营期满后的报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试运营,试运营期结束后,双方需按照全约定的生命周期成本指标进行对照核验,甲乙双方达成共识后应共同出具项目全生命周期验收合格证明。
第四,违约金条款。在指标复核阶段,如建设项目的运行指标不满足约定指标,则可以判定乙方违约,按照约定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按合同条款执行,支付违约金或扣减质保金等。
论文通过分析招投标流程,引入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从招标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模型,明确罗列出传统评标方法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特点并加以区分,分别提出改进意见。论文的研究主要成果有:
第一,梳理了传统招投标的两种实施办法,根据建筑市场逐渐工业化的需求,指出建筑行业势必要在招标过程中迎来新的改革。
第二,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宏观、整体地把握价格评审资金成本模块,明确成本指标。
第三,通过对比,在传统评标方法的不同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应用于价格评审过程,从达到价格最优转变为实现价值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