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娟,商洁莹,温念线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 53540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症监护病房里的病人生命体征波动大,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常因血液循环的不稳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而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稳定需用到微量泵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但血管活性药的作用主要有收缩或舒张血管,如果在体循环的小血管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小血管会强烈收缩容易发生药物外渗,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现象,为了安全用药,临床上已经常规为危重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因此中心静脉导管是抢救危重症病人的常用管道,是现阶段最为安全和有效的长期输液途径之一[1],但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因血液回流、药物结晶等引起导管阻塞现象,易小青等[2]通过循证护理发现阻管率可达11%~30%。发生中心静脉导管阻塞会严重影响危重病人给药及抢救措施的开展,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所需的医疗费用也会增多[3]。如何保持中心静脉导管通畅,特别是防止血液回流引起阻塞,值得我们在临床护理上深思。为此,选择我院ICU留置深静脉导管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输液加压袋预防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护理效果,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效果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①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ICU住院的60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的3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6-81岁,平均(59.6±13.0)岁;神经系统疾病8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循环系统疾病13例,泌尿系统疾病3例;血压低于90/60mmHg23例。对照组的30例病人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2-83岁,平均(61.6±13.7)岁;神经系统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循环系统疾病13例,泌尿系统疾病1例;血压低于90/60mmHg25例。两组病人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②两组病例入选条件与排除因素:入选条件:病人在重症监护室住院,穿刺有中心静脉导管(包括颈部深静脉穿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经腹股沟深静脉穿刺)。排除因素:试验病例中途退出或因病情好转转科、病情加重出院等导致无法继续追踪的病人不纳入研究病例。
③所有入选病人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对照组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按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在静滴或微泵静脉注射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有血液回流、药物结晶等现象,每8h严格规范冲封管操作并评估管道是否通畅。
1.2.2观察组
(1)材料准备:有压力监测模块的心电监护仪(BeneviewT5)、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传感器,规格型号:DBPT-0103”、贵州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软包装“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一瓶、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加压袋”一个,型号/规格:MX4705。
(2)操作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操作。①将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套入加压输液袋;②开启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传感器,把接头插入0.9%氯化钠注射液并将压力监测传感器的管道排满液体备用;③排满0.9%氯化钠注射液的压力监测传感器管道输液端与中心静脉导管端连接,传感器端与压力传感器电缆连接;④用手捏球囊往加压输液袋打气,将输液袋压力调至250~300mmHg(即加压袋压力标记线绿线外露);⑤输液加压袋压力下降(即绿色标记线不外露)时应及时打气,将压力维持在250~300mmHg,使0.9%氯化钠注射液匀速进入,保持中心静脉导管端维持正压,避免血液回流,维持导管通畅。见图1、2。
图1 、2操作流程示意图
主要护理措施:
1)成立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护理质控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各护理组的小组长组成,负责监督科内护士是否按规范维护中心静脉导管。2)护理培训:培训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进行输液过程中严密监测输液状况,导管内是否有血液回流或药物结晶等,判断导管通畅情况,每8h严格规范冲封管维护管道。3)小组成员针对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进行导管阻塞相关影响因素收集,并通过分析原因获得解决措施。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每个组员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技能得到提高。4)资料收集:①每个病例均建立维护管理档案。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的基本资料、导管置入的深度、影响管道通畅的原因、管路维护效果等原始数据进行采集。②正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阻塞。责任护士应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状态,每班观察导管内是否有血液回流或小血栓形成、药物结晶阻塞、管道打折等,判断导管通畅情况。③只要发生有导管阻塞相关因素,都在病人的档案上做好登记,并进行强化跟踪,护理质控小组成员每天进行专项检查,直至恢复正常。5)评价总结。小组每月开展一次总结性会议,对好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作出肯定,并持续坚持;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使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方法得到持续改进。
1.3.1中心静脉导管阻塞标准
接20mL注射器抽取不通畅或无回血,并伴有明显阻力为完全阻塞;接20mL注射器抽取有回血,重力输液滴注速度21~60滴/分为部分阻塞;接20mL注射器顺利抽取并有回血,重力输液滴注速度>60滴/分为顺畅。管道阻塞率=(完全阻塞+部分阻塞)/总例数×100%[4]。
1.3.2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满意度
制订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问卷调查表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表为百分制,非常分满意:评分90-100分;相对满意:评分为80-89分;不满意:评分低于8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相对满意)/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导管阻塞发生率为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417,P=0.001),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中心静脉阻塞情况比较[n(%)]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6.7%,高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991,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重症监护病房里的病人生命体征波动大,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常因血液循环的不稳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在救治这些危重病人过程中,常应用高渗液脱水或提供病人能量;血管舒张或收缩作用的药物保证病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稳定、补充阳离子等,输液就成为进行临床救治期间主要方法[5]。常用高渗药物有50%GS、10%脂肪乳、20%甘露醇,血管收缩作用的药物有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盐酸去甲肾上腺素等,阳离子药物有生理盐水、10%氯化钾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高渗药物刺激性大,容易引起药物外渗,血管活性药可引起血管处于强烈收缩状态,容易发生药物外渗[6],当药物外渗进入组织间隙,局部组织会受损,甚至发生缺血坏死现象[7]。为了安全用药,临床上已经常规为危重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因此中心静脉导管是抢救危重症病人的常用管道,是现阶段最为安全和有效的长期输液途径之一,目前已广泛用于静脉输液、静脉输血、胃肠外营养、化疗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但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的增多,其阻塞发生率也有所升高,而使血管收缩或舒张的药物输注,极易因输入剂量的多少而引起血液循环的波动,严重时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正在输注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的药物时,不能在中心静脉导管端进行冲封管操作,增加了管道阻塞的风险。当发生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现象,会严重影响危重病人给药及抢救措施的开展,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所需的医疗费用也会增多。而引起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常见血液回流、病人血液高凝状态、输液过程暂停、不规范冲管、药物之间不相溶形成结晶、输脂肪乳剂沉淀、导管打折等,其中导管顶端小血栓的形成是导管阻塞最主要的原因[8-10]。如何保持中心静脉导管通畅,保证危重病人能安全用药,保持病人输液通畅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职责,对于不能定时冲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如何防止血液回流形成小血栓造成管道阻塞,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因此,我们在静脉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在静滴或微泵静脉注射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有血液回流、药物结晶等现象,每8h严格规范冲封管操作,(如:脉冲冲管和正压封管),并评估管道是否通畅,保持导管处于正压状态,避免血液回流发生血凝性阻塞,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鉴于有创血压监测中加压输液袋的应用,其可通过将生理盐水放入输液加压袋,连接压力传感器,将加压输液袋内的压力维持在250~300 mmHg,生理盐水能自动以3mL/h的速度缓慢滴入管道,且不影响血液循环的波动,能显著降低了IBP监测所致的并发症:血液返流、血栓发生[11],因此,加压输液袋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三通管,也可以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过程,此技术通过正压作用可避免因血液回流而发生血栓引起的管道阻塞;同时自动匀速3mL/h的生理盐水冲管,可解除导管尖端高凝状态引起的血栓,避免导管管腔药物沉积、结晶引起管道阻塞。这种技术操作简单,能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护理方法,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导管阻塞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