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理解新媒体艺术展

2022-11-03 13:09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0期
关键词:艺术展策展艺术作品

郑 鑫 南京艺术学院

当前新媒体艺术发展迅速,艺术展览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技术高速发展为基础,以艺术家的新颖观念为核心,艺术展以一种崭新面貌面向观众,通过构建艺术家、观众、作品三者之间的“对话”,向观众传达艺术理念。现以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为基础,分析新媒体艺术展构建的四种对话关系的不同表现,由此提出对新媒体艺术展的反思与启示,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与帮助。

奥布里斯特的策展观念将“对话”作为方法论和实践形态,“对话”就是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灵感的碰撞,而非语言与信息的交换。奥布里斯特提出“对策展来说,最理想的莫过于尽量贴近艺术家”,因此他经常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艺术家的思想。而现如今,新媒体艺术展通过更多媒介表达艺术家的观念,从而达到“贴近艺术家”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展与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

新媒体艺术展

新媒体是将报刊、广播与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技术融合而形成的。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互动性为基本特征,将计算机、网络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通过多媒介融合来调动人的感官,包括影像、装置艺术、交互艺术等。新媒体艺术展既包括用数字技术创作的传统艺术作品展览,也包括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览。艺术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艺术展的发展,因此对新媒体艺术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

奥布里斯特所谓的“对话”是其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而新媒体艺术展中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三者之间同样存在意识碰撞,由此产生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作品与观众的“对话”、作品与作品的“对话”、观众与观众的“对话”。策展人作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应促进艺术家与观众的意识交流,将艺术家的观念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策展人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在艺术展现场的化身,因此本文将策展结果归纳为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然而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往往与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观念存在差别,观众摒弃外界信息对艺术品的直观感受是作品与观众的“对话”;观众在观展时彼此之间可能会产生交流,因此存在观众之间的“对话”;在当代艺术展中,存在作品之间产生联系与交互的可能,此时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话”。

新媒体艺术展与“对话”策展观念不谋而合

主客体边界的消融

随着艺术展览的发展,展览从“独白”走向“对话”,艺术品的“主体性”地位下降,相反,人的主观意识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因此作品和观众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主客体,继而产生了主客体消融的现象。新媒体艺术展的交互性使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中,观众的行为也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张培力的《共开的视频——源自我的微信朋友圈》随机截取其三个月以来的朋友圈,将截取内容保存,串联出多条小视频,当观众坐下时,面前的屏幕开始播放且只播放其中一段视频,直到观众再次坐下或下一位观众坐下时才播放另一段视频,因此下一位观众看到的内容由上一位观众决定,观众与作品之间并不存在主客体之分,观众融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交互性体验

交互是指交流、交替、互相、互动、互联。交互,即与参与活动的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与传统的展览模式相比,新媒体艺术展览注重展览的交互性,交互性作为新媒体艺术展览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对话”所强调的灵感的碰撞不谋而合。OUTPUT艺术家Neil Mendoza为匹兹堡儿童博物馆创作的机械名画交互装置,对世界名画进行再创作,观众摇动手柄,按压打气筒,拉拉绳子,这些世界名画随即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按动开关可以改变梵高《夜间咖啡馆》中的天空颜色(如图1),观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世界名画近距离互动。该作品通过观众的行为和装置产生交互,不同动作导致的不同结果引发观众的联想与想象,使观众对名画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完成“对话”的整个过程。

图1 机械名画交互装置现场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媒介的融合

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也为“对话”提供了新的方式。西班牙达利剧院博物馆是一个完全模仿现实博物馆的虚拟模型,观众可以利用VR设备360°全方位欣赏其中的作品,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逛艺术展览。“虚幻城市”AR艺术展(如图2)邀请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包括Kaws、曹斐等,只要下载主办方的App,走到相应的地点就能通过手机摄像头看到屏幕上的AR艺术作品。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将“对话”从现实世界带进虚拟世界,由线下转变为线上,通过电子设备产生“对话”。

图2 “虚幻城市”AR艺术展现场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媒体艺术展中“对话”的表现

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

“对话”意味着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平等,讲求“在场性”,这两个特性一直是困扰策展人的两个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展对这两个特性正在进行完善。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存在天然的隔阂,通常情况下,艺术家本人只有开展第一天在场,除此之外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策展人对信息的传达,主要方式包括作品旁的展签、作品展示手册、展览介绍与前言等,所展示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家姓名、作品标题、作品日期、作品材质、作品尺寸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策展人开始使用更多媒介尝试展示更多信息,如利用音频、视频对作品进行讲解。

南京北丘当代艺术展在展签旁增加了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后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看到艺术品的信息,包括创作时间、创作材料,还可以收听作品的音频介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隔阂。2022年7月22日,虚拟数字人艾雯雯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骨骼绑定、动作捕捉、布料毛发解算、语音合成等技术,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让艾雯雯走进现场,她熟知国家博物馆文物珍品的具体信息,担任讲解文物的工作。数字人艾雯雯能够将信息更精准、更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若将数字人技术应用在艺术展览上,将进一步促进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

作品与观众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观众在观展时的感觉并不局限于相互独立且分别感知世界的单一感官,而是各个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并相互影响的结果。许多当代艺术作品能够与人们的感官互动并产生视听触味嗅的“对话”。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丹尼尔·潘戴首次提出“身体叙事学”概念,试图将身体作为叙事的主体与表现方式进行呈现。张培力的《卷帘盒子》通过机械设置的运动模式,将原本平常、开放的空间变成一个随时都会受限的房间。观众进入作品后随时会被困在其中,观众在欣赏与体验艺术作品时身体感受到卷帘门关闭而产生的变化,被困住时躁动不安的肢体运动成为与作品“对话”的结果,也成为艺术家作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只作用于人的视觉与听觉,如今基于多感官的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正不断尝试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官与艺术作品产生互动,达到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作用于多感官的艺术作品相较于单一感官的艺术作品有更多可能性,观众各个感官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其他艺术作品所没有的。

作品与作品的“对话”

在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中产生了作品与作品“对话”的可能,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对话”是新媒体艺术展中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特之处,不同的作品之间产生连接,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沉浸式空间体验。作品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形式上的互通,更是作品意义的交融和新意义的诞生。

2018年6月,TeamLab在东京台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 Borderless。展馆中动态的鸟在各个作品之间来回穿梭,一只蝴蝶飞到作品《在人们聚集的岩石上,注入水粒子的世界》中,它会被瀑布的水淹没。《花与人的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中,花朵盛开、凋谢、枯萎、死亡,受到其他作品影响时会飘散。艺术家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给观众一些思考和灵感,作品内涵之间的碰撞带给艺术作品和艺术展更多不确定性。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的“对话”就是作品内涵的碰撞。《花与人的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展现出了生命的循环往复,而与其他作品产生交互后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自然界,这种新的意义的生成是通过作品间的“对话”产生的。

观众与观众的“对话”

线下艺术展为观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实体空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存在更多对话可能,如元宇宙虚拟艺术展的出现,只要参展者或艺术家佩戴VR设备,即可实现异地登录,使艺术家与观众不受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场性”问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2年元宇宙毕业展就很好地实现了在特殊时期,将记者、作者、校外观众等身处各地的人汇聚在元宇宙展厅。虚拟展厅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虚拟艺术展实现了观展场地的自由与观展时间的自由。虚拟身体与元宇宙的概念为观众间的“对话”搭建了全新的虚拟平台。

以“对话”策展理念对策展的批判性思考与启示

展览泛娱乐化的反思

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要求艺术展的展览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泛娱乐化趋势不可避免,泛娱乐化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反映出的是原创性的匮乏。一些艺术家和策展人追求效果绚丽、夺人眼球,使人们深陷无意义的视觉刺激中,观众在这类展览中无法产生意识的碰撞,“对话”不再具有意义。

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媒介即隐喻”理论,阐述了电视是如何毁灭我们的,提出图像毁灭了人们的思考能力。艺术展览本身具有的教育职责要求主办方、策展人提高艺术展览的质量,筛选优秀的艺术展览展现给观众,从而提升大众艺术素养。

“对话”的有效性反思

奥布里斯特认为,“对话”是主体意识之间的交流,但在新媒体艺术展中“对话”是否有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观众在观看展览时觉得不知所云,无法产生意识碰撞,这便是无效“对话”。因此新媒体艺术展可以利用视频、文字信息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帮助观众理解作品,从而提高“对话”的有效性。此外,过分关注“对话”形式是许多新媒体艺术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网红艺术展正是将形式放在首位,利用新颖的技术手段吸引客流,将流量和热度视为评价艺术展览的标准,反而忽略了“对话”的有效性。

艺术走近大众

奥布里斯特曾试图突破展览模式,探索更丰富的展览空间,1911年7月,他在瑞士的一间公寓的厨房中举办“厨房展”,1994年在污水处理中心发起“大下水道”展览等,都是在尝试拓展艺术展的空间,将艺术展带到离大众更近的生活中来。艺术展览具有传播艺术与教育大众的功能,除了提升观众的艺术素养,将艺术带入大众,让观众走近艺术也是艺术展览的重要价值,因此艺术展览应在各个方面考虑大众需求,从观众角度思考,提升观众观感,让更多的人感受艺术,与艺术“对话”。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艺术环境的发展,艺术展的数量急剧上升,新媒体艺术展作为展览中的新生代,为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从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来看,新媒体艺术展仍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如“对话”的有效性问题和对泛娱乐的警惕等问题。新媒体艺术展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利用新兴技术,做好观众、艺术家、作品之间的纽带,为艺术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努力。

猜你喜欢
艺术展策展艺术作品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