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宁 陈加和 刘雪莹 马 欣 齐长红 于 畅 金生东 宗 静*
(1 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200;2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芦笋在北京地区以露地栽培为主,采笋期在4月中旬至5 月上中旬。目前国内采用的草莓、芦笋间套作模式均以芦笋为主、草莓为辅,即在芦笋1~2年的幼苗期做畦间种草莓,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芦笋前期幼苗小,产量低,后期地上部茂盛容易影响草莓光照;芦笋根系长,易在移栽时扯断受损;芦笋栽种1 次可生长10~20 年,影响了草莓整地、施肥和土壤消毒等农事操作。为解决传统栽培模式存在的问题、延长采收期、丰富采摘品种,北京市昌平区创新研发了日光温室草莓间作芦笋栽培模式,即在草莓定植后60 d(天),将3 年以上苗龄的芦笋配合无纺布袋隔行种植在草莓畦沟内。芦笋和草莓对环境条件要求基本一致,该模式管理简单,以草莓管理为主即可,不需其他额外的操作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了温室空间;4—5 月草莓生产结束时,再将无纺布袋和芦笋一起挖出,种植到露地,待下一季草莓生产时继续将芦笋定植在草莓畦沟内,实现了连续采收,无纺布袋2~3 年更换1 次,芦笋苗可使用5~10 年。芦笋在畦沟内生长相对遮光,笋茎发白,口感更嫩,受到消费者喜爱,在元旦至春节期间采摘价格可达120 元·kg,比单种草莓每667 m增收2 万元以上。
1.1 品种选择 根据生产条件与市场需求,选择抗病性强、耐寒、笋条直、粗细均匀、质地细嫩、包头紧密、品质优的越冬温室专用芦笋品种,如绿色冠军、紫色激情等。
1.2 培养健壮营养体 为了达到定植到日光温室当年就能采收的目的,选择3 年以上苗龄的芦笋培养健壮营养体,一般根系具有8 个以上鳞芽。芦笋在露地进行培育,定植前深翻施肥,每667 m施腐熟有机肥2 500 kg,挖深40 cm、宽50 cm 的定植沟,沟间距130 cm。沟内铺设无纺布袋,再将深翻后的土壤填入无纺布袋中,耙细、整平。无纺布袋长8 m、宽1.5 m,由上层网布和下层PE 塑料膜组成,塑料膜底部每隔40 cm 有1 个直径8 cm 的圆孔,可防止芦笋烂根。5 月气温回暖后,将芦笋种植在无纺布袋中,因芦笋根系偏向于水平方向生长,因此要将根系捋向无纺布袋一侧。定植时注意将芦笋的鳞茎盘低于地平面10 cm 左右为宜,鳞茎盘下堆小土包,将鳞茎盘扣在土包上,防止吊根。定植后30 d(天)每667 m施尿素2 kg,60 d(天)后逐渐增加施肥量,每667 m施尿素5 kg、氯化钾5 kg,促进芦笋植株生长。
2.1 草莓定植 草莓栽培畦的畦面宽40 cm,畦底宽70 cm,畦高30 cm,畦距110 cm。9 月上旬定植草莓,株距20 cm,行距110 cm,每667 m种植6 000~7 000 株。草莓定植后60 d(天),将芦笋隔行定植在畦沟(图1),定植芦笋前完成草莓覆地膜、疏花果、摘病叶和老叶等农事操作。后期可根据草莓生长情况在每次采摘芦笋时进行以上农事操作。
图1 草莓间作芦笋栽培模式
2.2 芦笋定植 11 月在土壤上冻前、芦笋地上部茎叶枯萎后先浇1 遍水,将芦笋连同无纺布袋一同从露地移出,移出时注意用夹子封住无纺布袋,以免土壤掉落,再将芦笋连同无纺布袋一起定植到草莓畦沟内(图2)。芦笋种植沟可在草莓做畦时挖好,也可在草莓定植后30 d(天)再挖,种植沟的深度和宽度与露地一致,分别为40 cm 和50 cm,沟内无需施肥。芦笋定植前在沟内安装1 条滴管。芦笋株距40 cm,每667 m种植1 000 株。
图2 无纺布袋铺设位置
2.3 水肥管理 芦笋在整个生育期采用与草莓同样的水肥管理方法,视土壤墒情结合追肥适时浇水,生长季内保持土壤干湿交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以上。草莓长出3 片新叶后随水滴灌1 次磷酸二氢钾,每667 m用量1 kg,促进花芽分化;显蕾前每667 m追施水溶性复合肥(N-P-K 为19-8-27+TE)2~3 kg;进入结果期后,每隔7~10 d(天)追施1 次水溶性复合肥(N-P-K 为16-8-34+TE),每667 m用量3~5 kg。
2.4 温度管理 草莓和芦笋的生长温度基本一致,因此该栽培模式可按照草莓的生长温度进行管理,温室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 ℃,夜间6~8℃,地温控制在15~18 ℃。出笋前,温室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 ℃,夜间土壤最低温度不低于8℃;出笋后,温室白天温度保持在26~32 ℃,夜间不低于10~13 ℃;采笋期最适宜温度为15~17 ℃。
2.5 病虫害防治 芦笋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褐斑病、炭疽病等,其中危害严重的是茎枯病和根腐病;主要虫害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蓟马、蚜虫、负泥虫、蝼蛄等。防治茎枯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用45%施纳宁水剂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采笋前7 d(天)禁用。防治蚜虫、蓟马等吸食性害虫,可用10%联苯菊酯水乳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夜蛾类害虫,可用10%虫螨腈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喷雾。
草莓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防治白粉病,可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 倍液,或每667 m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30 g 进行喷雾。灰霉病发病初期,可用含孢子2 亿个·g的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1 200~1 500 倍液喷雾;发病中后期,每667 m可用25%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20~150 g 喷雾。对于红蜘蛛,可用捕食螨进行防治,虫害发生初期可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3 000 倍液,或0.5%依维菌素乳油500~1 000 倍液喷雾,每隔5~7 d(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叶面、叶背和垄面全面喷施。
2.6 采收 1—4 月为集中采笋期,是采笋量最多的时期,也是草莓采摘最佳时期。一般在6:00—9:00 进行采收。嫩笋茎长25~30 cm、直径0.6 mm 以上、未出现散头时采收,去除老化不够鲜嫩的肉质茎,基部保持平齐。用修枝剪、带柄的小弯刀或裁剪刀,将符合要求的嫩茎齐土剪下,整齐轻放在底部垫有草、布等柔软衬垫物的篮子或箩筐中,剔除散头笋、畸形笋、病笋或过小笋。
日光温室草莓间作芦笋模式,每667 m芦笋产量约250 kg,可较露地栽培提前采收90 d(天)以上,平均价格120 元·kg,每667 m产值3 万元左右,比单种草莓增加纯收入2 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