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陕西 西安 710065)
斜视(strabismus)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常见眼部疾病。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的用眼过度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斜视发病率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当患儿出现斜视后,不仅会降低面部的美观度,还会严重影响视力发育,进而降低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进行视力矫正,是确保患儿眼部正常发育的关键。而在临床治疗方式中,斜视矫正术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由于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眼部的肌肉进行牵拉,因此患儿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同时还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的恐惧感较为严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1]。本研究主要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儿童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常见致盲眼病诊治手册中斜视的诊断标准[2];②无重大脏器病变。排除标准:①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③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⑤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年龄(8.22±3.19)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8.31±3.2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告知患儿和家长的手术流程,并对手术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告知,在手术后为患儿提供饮食上的指导和建议。观察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强化护理质量目标,建立以患儿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医院护理口碑,努力实现与患儿、家长零距离;同时,建立护理路径小组,其小组内的成员分别为护士长、护士和主治医师[3],组内各成员熟练掌握斜视的相关知识,利用以往案例分析、文献查找等方式,了解不同斜视儿童的临床所需,同时撰写不同类型的护理流程,并共同完成对患儿护理路径制定;②由于舒适、安心的治疗环境能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病房进行布置,以卡通为主,在墙面张贴卡通壁画,在病房内放置电视,滚动播放动画片,分散患儿对治疗的恐惧,另外还需要放置日常生活用品,方便家长对患儿的护理;③对于儿童的病床应设好护栏,确保儿童的安全,病房内设立独立卫生间,并24 h供应热水,方便患儿就餐以及洗漱[4];另外,护理人员在病房区内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等,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紧张感;④加强和患儿家长的沟通力度,秉持着真诚的心理,主动和家长交流,耐心的向家长介绍斜视矫正术的方式以及效果,消除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充分得到家长的认可,让其可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对患儿的护理;⑤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多闭目休养,减少眼部的活动,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患儿伤口是否存在渗血情况,保持眼部的干燥,另外还需告知患儿、家长不可用手揉眼部,多洗手,保持眼部的清洁,避免出现眼部感染[5];如果患儿在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医师完成相关处理;⑥由于在手术前禁食、禁水的情况以及手术的创伤,会导致患儿在术后出现饥饿以及口渴的现象,因此当患儿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适量的进行水分补充,针对无不良反应的患儿,可摄入适量流质食物,当患儿情况稳定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6];在饮食方面需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⑦在患儿出院之前,护理人员也需要叮嘱患儿的家长,遵医用药,保持患儿日常的眼部卫生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电话随访,询问家长患儿眼部恢复的情况,及时为其解决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提醒家长注意观察患儿术后眼部的恢复情况,一旦在日常中出现红肿的现象,需要立即入院检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利用SF-36生活质量表进行分析,量表共计36个条目,选择其中3个维度(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分析,每个条目为3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质量越高,如儿童过小由家属协助完成。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满分100分,超过90分则为非常满意,80~90分则为满意,低于80分则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心理功能21.26±4.7317.35±3.224.322<0.05肢体功能21.23±4.7417.38±3.654.070<0.05社会功能22.28±4.2716.95±4.475.453<0.05 n 404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发生恶心3例、呕吐2例、眼睛放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00,P<0.05)。
在斜视矫正术过程中,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因此对手术疼痛耐受程度较差,故而无法配合手术[7]。因此,于手术前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效果、提升患儿预后的关键所在[8]。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性不足,术后对患儿护理内容较不全面,故而需要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案[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属于一种较为全面以及完整的护理模式,其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为其制定护理表,让护理方案有表可循,进而达到提升整体护理效果的目的[10]。同时,在临床开展临床护理路径也是深化整体护理,将综合性护理、规范性护理以及科学性护理相结合,并对某一疾病实施干预,从监测、治疗到康复,均严格按照路径表进行[11],而相关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实施护理时,严格按照表格进行,可确保护理措施的有序性,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反应以及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不仅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也与患儿积极进行沟通,可有效安抚患儿以及家长的不良情绪,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另告知家长手术的安全性,也能加深患儿家长对手术的认知,且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不良反应,并为其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计划、补充营养,为家长做好出院指导,可以有效降低斜视矫正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保障手术效果,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改善斜视矫正术患儿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