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然, 刘 行,王昭允,韩 玉,董文静,王静菊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技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是海洋类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基础性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完善高校海洋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挖掘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育人功能,明确其思政目标和融入机制,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合,对进一步推动海洋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海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高良坚[1]提出了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现实意义及具体实施策略;陈益华等[2]总结了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可行路径和实施维度;李昉[3]对海洋科学导论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学路径开展了深入研究;于潭等[4]深入分析了海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付映杰等[5]构思了海洋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苏明等[6]总结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战略及相应成效。综上可知,海洋科学类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内涵,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学生立志成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军。
本课程兼有环境类课程的特点,环境类相关课程的思政研究中,郑丽娜等[7]初步探索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的设计;邱诚等[8]提出了环境监测课程的思政方法、具体路径和详细案例;聂芳[9]提出在环境监测课程中,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袁素芬等[10]探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思政实践。以上环境类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具体经验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参考。
尝试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重点梳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思政脉络,深入挖掘各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找准其在教学环节的切入点,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达到“四位一体”(“三观”塑造、能力培养、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提升)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使学生对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制度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进学生相关就业岗位的选择等。
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打好海洋环境监测、检测与评价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将理论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原理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实际工作之中。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达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在以上目标的实施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结合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繁杂、调查和检测流程琐碎的事实,应重点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晰,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学过程相融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完善“四位一体”教学方案的问题。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经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梳理,结合海洋类、环境类专业课程的特点,通过参考他人研究、组织教研室开展课程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找准其与对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可通过我国现行海洋环境管理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意识,激励他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立志成为新时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以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守护海洋,树立海洋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注重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过程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增强学生热爱海洋、奉献海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高质量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结合课程具体内容,选取典型的“海洋人物”事迹,如在南沙守礁20年从事水文气象监测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长期参与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的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通过汲取身边的榜样力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海洋环保事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思政教育的开展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还要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尤其理工类课程更应结合课程实际的知识[11],全面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类思政元素,做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内容相整合,实现课程的育人效果。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海洋环境保护相关主题,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海洋环境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技能。综合来看,该课程本身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极大优势,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可以较好融合,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良好。
结合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使筛选的思政元素更好地与教学相融合,需要对课程大纲、教案等及进行相应调整,如优化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等,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合二为一。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应简化海洋环境监测原理、污染物实验室检测方法等内容,强化监测目的、海洋环境监测和调查规范、海洋环境创新性评价等操作方法,阐明海洋环境监测项目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并结合各章节专业知识,选取海洋生态文明、蓝色国土安全、海洋环境保护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他们立志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构建综合指标,调整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首先,要明确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思政元素,围绕思政元素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其次,重视过程性考核,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等、小组汇报表现、团队意识等构建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地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后,针对本门课程,制定专门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邀请学生对课程教学方式等进行科学评价,并据此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
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雨课堂、微信群等在线教学平台和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相关视频资源,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形成 “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小组研究汇报、翻转式课堂等形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案例式教学。针对典型问题开展案例式教学,如通过对渤海、长江口等典型海区环境治理情况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海洋环境治理与修复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教导学生海洋环境治理与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密不可分。
(2)课堂讨论。针对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课堂讨论,如以海南多地开采珊瑚礁作为石灰原料为例,增强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调海洋环境监测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必要手段,牢固树立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保护优先的思想。
(3)小组研究汇报。在每一章都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组织2~3人为小组,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讨论并开展5分钟小组汇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翻转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相关视频资源,让学生做好更有深度的课前预习,可以结合软件了解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状态,在上课过程中提出相应问题,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极大发挥其思政内涵及功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其积累了扎实的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树立起节约意识、海洋生态意识和海洋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提升了他们从事专业学习及工作热情。本课程思政改革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级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试验对象,结果表明,学生本课程及格率达96.1%,课堂出勤率为100%。77位同学自发组成30余个小组,结合课程所涉及的各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汇报讨论;班级同学以相关主题申请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项目2项,其中1项获评省级优秀团队;1/3以上同学选择海洋环境检测评价相关岗位实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