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聪慧,黄慧仪,周 锐,于 珺,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眩晕为各科室常见病症,其学科涉及广泛,主观性和特异性较强,且发病机制复杂,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其病因主要包括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颈源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脑血管导致的眩晕等[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及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生率的上升,眩晕的发生也日趋增长。眩晕病发生率高低与年龄大小关系成正比[3-5],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冲击。中医认为,肝、脾、肾三脏与眩晕的发生发展紧密关联,其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精不足,脑髓失于濡养;实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失于安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代叶天士提出“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认为因风致眩者,非外来之风,实为内风致眩。《灵枢·海论》中则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6-7]。
庄礼兴教授作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岭南知名针灸专家,临证30余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病症,提出了“能针不药,先针后药,针药结合”的观点[8],在针灸治疗眩晕等脑系疾病,经验与临床结合,钻研经典,受启发于经典,颇具见解及临证疗效。本研究收录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的有效临床穴位处方112条,用数据软件进行分析,探析其组穴规律,以期为眩晕的针灸治疗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参考。
所有数据收录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庄礼兴针灸门诊于2021年5月~2021年12月就诊病例,总计有效处方112条。
①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22 个专业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9]中眩晕诊治方案中的疾病诊断标准;②一般资料无丢失,包括就诊日期、患者ID、姓名、年龄、性别、中医诊断、症状、腧穴等,认真核对后将采集的资料做规范化处理,然后进行数据录入;③神志清可配合医务工作者。
①符合眩晕诊断标准,同时兼有其他头颅疾病或有手术指征;②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③对针具严重过敏者;④血友病等血液性疾病者。
具体工作由1 位研究者筛选所收录的病案,如病案中有多次就诊,每次采用不同腧穴,但复诊证明其有效者(眩晕症状改善),则录为数个病案。腧穴的名称规范按《经络腧穴学》[10]的标准,如“百劳”统一“颈百劳”,“阿是”统一“阿是穴”等。
根据上述的筛选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病案进行数据录入。先在Excel 2007 中建立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包括患者的就诊基本信息(就诊日期、患者ID、姓名、年龄、性别)、症状、中医诊断、腧穴、归经、特定穴等,为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及完整性,录入后由不同研究员审核。将完善好的腧穴数据进行二分类变量数据转换,即在病案中的腧穴,按“有=1”,“无=0”赋值[11]
使用SPSS Statistic 21.0 及SPSS Modeler 14.1 软件分析数据。①以“患者ID”为对象,使用SPSS Statistic 21.0 软件分析腧穴使用频次、频率等。②通过SPSS Modeler 14.1 软件Apriori 建模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两者皆为经数据建模对数据进行简化的一种方式,前者为对特定聚簇集合的集中分析,对象在同一个类中相似性度大,而类与类之间相异性大[12];后者如X→Y 的蕴涵式,通过各自设定支持度、置信度之阈值获取相关性高的腧穴间的关联[13],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它集中对特定的聚簇集合进一步分析,同一个类中的对象相似性较大,而类与类之间相异性较大[14]。
通过对收集的病案逐篇阅读及根据病案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12例病案纳入数据库,数据库中涉及腧穴总频次为728 次,腧穴个数为29个。
纳入112 个处方的穴位频次共计564 次,其中风池(108)、阿是穴(92)、颈百劳(82)、晕听区(50)、合谷(46)等15 个腧穴使用频次较高,说明这15个腧穴为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的常用腧穴,将频次≥20的腧穴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
表1 腧穴频次频率分析(频数≥20)
112 个医案处方中共涉及11 条经脉,26 个穴位,排名前3 的依次为足少阳胆经(140 次)、督脉(90 次),说明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以足少阳胆经、督脉经为主,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腧穴归经频次分析
将112 个医案处方中的腧穴进行归类,归纳特定穴19 个,占比65.52%;特定穴应用总频次为422 次(足三里属合穴、下合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五腧穴;外关属八脉交会穴、络穴,以上穴位频次各计为2次),说明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时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210 次),主为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等经脉交会的穴位。结果见表3。
表3 特定穴选用分析
将数据库中使用频次≥20 的腧穴进行统计,共计15个。在Excel中建立高频腧穴处方数据资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将数据导入SPSS 21.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出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见图1。当欧氏距离为10 时将可将其分为5 类,分别为:I类“申脉、照海、天柱、百会、后顶、三阴交”,Ⅱ类“头部督脉排针”,Ⅲ类“合谷、太冲、四神针”,Ⅳ类“晕听区”,V类“风池、阿是穴、颈百劳”,结果见表4。
表4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
图1 高频腧穴聚类分析
将数据库中29 个腧穴导入SPSS Modeler 14.1 进行穴位配伍关联分析,在软件中设置置信度>70%,支持度>30%,按置信度降序排序后得分析结果,置信度为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支持度即前项与后项一起出现的概率,二者可以从侧面揭示事物某种联系,如果同时具有较高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说明这个关联规则为较好[15-16]。得到直观网络圆形图,可直观地观察腧穴间配伍关系,连接两穴的线条粗细代表穴位间配伍相关性的强弱,由图可知,风池-阿是穴、颈百劳-阿是穴、风池-颈百劳穴组的相关度最高。结果见图2。
图2 直观网络圆形图
结合临床实际,眩晕的取穴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出风池-颈百劳-阿是穴这1组常用穴组,三穴关联中(颈百劳、阿是穴、风池)穴对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均超过70%。结果见表5。
表5 三穴关联结果(置信度>70%,支持度>30%)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112个,腧穴名称收录728条,平均每条处方穴位6.5 个,不难看出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眩晕时“取穴精简、处方灵活”的诊疗思路。庄礼兴教授临床上尤其重视经络辨证,认为不可过分强调穴位而忽略相关经络,找到病变所属经络及相关经络,综合分析后确定选穴处方,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治疗眩晕的经络中足少阳胆经、督脉使用频次高,分别为140次、90次,占总比分别19.1%、12.0%,中医古籍《针灸大成》云:“督脉中行二十七……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灵枢·经筋》所载足少阳经之经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故督脉、足少阳经2条经脉均循项而通于脑、交于巅,将经气上注于脑以充养脑髓、濡养清窍[17]。庄礼兴教授认为现代生活节奏的速度加快,压力也与日俱增,情志疾病随之而来,情志不畅则肝胆之气郁结,郁结则经脉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古籍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医家把从肝论治作为治疗眩晕的总纲,但庄礼兴教授发现临床偏头痛患者居多,胆经走行于两侧头,而肝经走头顶,肝胆经互为表里,故取胆经穴可肝胆双调,奏疏通局部气血、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督脉入络脑,总督诸阳,而现代生活习性的改变,如熬夜、冷饮、酗酒、吸烟等破坏了这一平衡,致脑髓失养,阴阳失调,正如古籍《灵枢·经脉》所述:“虚,则头重,高摇之”,故刺督脉经穴有调节脏腑经络阴阳,益髓止眩之效。庄礼兴教授认为交会穴为多条经脉互通脉气之处,具有一穴多效的优势,通过交会穴能调节多个脏腑经络,例如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这三阴经经气交汇之所,刺此穴可肝脾肾同调,奏健脾化浊止眩,疏肝理气醒脑,滋肾益髓止晕之效;从取穴规律来看,庄礼兴教授临证时注重经络辨证,以调足少阳胆经、督脉经为重;从脏腑论治,善用交会穴以调肝、健脾、滋肾。
风池-颈百劳-阿是穴是庄礼兴教授治疗眩晕的常用穴组,在三穴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超过70%,说明这一穴组在治疗眩晕时普遍使用。《通玄指要赋》曰:“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深层解剖结构为椎动脉,为治风要穴,针刺具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及醒脑开窍等作用[18];针刺风池,在现代研究表明[19],通过刺激血管周围神经末梢,起到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的作用;颈百劳属经外奇穴,位于颈部,颈部为沟通脑部与躯干的桥梁,颈部的供血直接影响大脑供血,庄礼兴教授认为刺此可双调颈部、脑部气血。阿是穴是病态下经络气血聚集之处,针刺可活血行气、舒经通络,《内经》:“以痛为腧”指的是阿是穴,有时、疗效甚至优于经穴、奇穴[20]。回顾原始数据,眩晕的处方中风池、阿是穴、颈百劳分别出现过108 次、92 次、82 次,用于治疗伴有颈部僵硬、疼痛不适、上肢麻木症状的颈源性眩晕。
聚类分析中的Ⅱ类、Ⅲ类、Ⅳ类分别体现了庄礼兴教授一些类型眩晕的常用处方。Ⅱ类为头部督脉排针,用于治疗脑血管性眩晕,此类多伴有恶心呕吐、胸闷且伴有心悸、易疲乏、单侧肢体无力、构音障碍,庄礼兴教授针刺督脉排针时重经不重穴,重在刺激督脉经以激发经气,达到疏通头部气机,开窍醒神的作用;Ⅲ类为合谷、太冲、四神针,用于治疗血管性偏头痛所致眩晕,此类多伴易怒、夜寐不安等神志改变,四神针为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中的组穴之一,主安神、醒神[21];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经及足厥阴经的原穴,二穴配伍,一阳一阴,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有助于通调周身气血,疏泄肝气[22];Ⅳ类为晕听穴,用于治疗伴有眼球震颤、耳鸣、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的良性复发性眩晕,晕听区(耳尖直上1.5cm 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 水平线,共4cm)为大脑皮层听觉功能所对应的头皮区,头皮针疗法具有疏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主治同侧头晕、内耳性眩晕等作用[23],现代研究表明,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中部的晕听区对治疗此病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皮质听觉分析器,有支配和改善内耳迷路的淋巴循环功能。针刺此区,能改善内耳淋巴循环,缓解内耳末梢氧的供应,有效改善眩晕等症状[24-25]。
本文旨在总结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同时分析总结了本文的不足:①有些患者现病史记录不全,因此造成一定数据的缺失;大量病案未记录具体的辨证分型,因此无法分析取穴与证型之间的关系;②数据录入、分析时发现,病案以颈源性眩晕为主,其它类型相对较少,小组成员思考分析认为这与长期伏案劳作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在未来医案中应增加其他眩晕类型的收集。本研究旨在探析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并举例医案一则,证实庄礼兴教授在针灸治疗眩晕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上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