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亦真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习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讲道:“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敦煌文化不仅在了解学习,溯源历史方面有重要价值,还在当今国际竞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在疫情冲击下,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将敦煌文化进行进一步传播,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如何在原有的数字化基础上,再次创新、出彩。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敦煌文化源远流长。“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唐人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图志》中曾说道。敦煌位居河西走廊末端,是中原西北地区连接西域的咽喉要塞。陈垣先生说过:“自汉以来,敦煌文化极盛,其地为西域与京洛出入必经之道,实中西文化交流之枢纽。”
敦煌不仅带来了令世人称赞的壁画艺术与佛像彩塑,更是从石窟修建,服饰,饮食,舞蹈,精神思想等多方面向我们的展示了各民族,各地区融合交流的成果。柴剑虹教授认为,敦煌文化是多民族互相交融、促进、共存的多民族文化,显示出兼容、宽容、追求和平、进步、 发展的时代精神, 体现了保护与积累文明财富,创造人类幸福的民众愿望和历史要求。[敦煌经变画中的“飞天”,用其婀娜灵动的身姿,飘逸的仙带,生动地展示了古人对天界盛景的奇妙想象。表现了对宇宙的向往与探索精神,更表现了古敦煌人想要冲破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冲动。延续至今,飞天精神已不止于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依托下,使人联想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一场令人动容,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精神对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深,提高文化自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是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而敦煌文化所体现的包容开放性给出我们提示:敦煌的佛教文化是在西佛东渐中,不断地与本地文化融合,逐渐本土化的过程。这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它不仅是敦煌的,更是国家的,世界的。敦煌文化还具有主流性。敦煌地区是佛教及其文化影响虽深而实际上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和主导的社会,敦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也是中原传统文化。敦煌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
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敦煌学数字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进行了石窟艺术文物数字化和文献数字化,对文物的修复、保存,文物展览等,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动画片《九色鹿》到“数字敦煌”的建成,是众多学者和敦煌爱好者的努力,是敦煌数字化的结晶。敦煌数字化不仅能让现代的我们更多维,多元化地体会到敦煌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后代们在多年后还可以欣赏到敦煌文化的灿烂。而敦煌画院自1993年建院以来,专注于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研究,逐步演变成面向中国及东亚的敦煌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交流,创新平台。为敦煌注入新的活力。
在疫情冲击下,敦煌爱好者们亲临现场体验敦煌之美的愿望不能达成。为此,敦煌画院特此开展故2020年启动“移动的敦煌壁画”泥本藏品巡展计划,泥本复制了莫高窟3窟与榆林窟25窟。画院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选择“泥本客观临摹”,较真实和全面的还原洞窟壁画自然褪色,脱落变化现象。选自莫高窟宕泉河的土和鸣沙山的沙,严格按照“三沙六土一分灰”的方法制作泥本,以求更好地展现壁画的肌理美感。期望可以带给大众更好体验。敦煌画院在建院30年时间里,完成壁画临摹200多平方米,许多是不对外开放的特窟的等大临摹,经历多年打磨,具备相当可观的藏品规模,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在2021年初,敦煌画院北京分院正式对外开放,此外,还在北京分院等大搭建了BJ001-002窟,展现了莫高3窟、57窟和榆林25窟场景,使观者在与洞窟“对话”之中沉浸体验敦煌之美。北京分院还将以沙龙讲座的形式,将敦煌文化与其他文化,如绘画、香道、茶道、陶艺、舞蹈、服饰等进行连接,打造多功能商业艺术空间。商业的进驻,将使敦煌文化传播不再是专业机构向大众的单向输出,而是专业机构与大众的双向选择。推动了文化的高效传播。活态继承敦煌文化精神,顺应时代洪流发展,扩大敦煌文化传播途径,才能使更多人能够认识敦煌、了解敦煌、继而自发传播敦煌。
聚焦当下的消费市场,树立优质IP成为当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方法,“去中心化”的思想让以IP为核心的文化在传播中实现了与用户间的真正意义共建。腾讯在UP2018新文创生态大会 上提出,未来文创发展要从“泛娱乐化战略”升级为“新文创战略”,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影响力首先体现在是否已成功实现了IP塑造。IP能将特定的文化认同蕴含其中。触达年轻群体,同时拥有持续生产头部内容的能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它在碎片化消费的市场下脱颖而出。
2020年敦煌画院打造国潮顶级IP,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本年度四大主题,即“国潮、信念、她享、祈福”。为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风潮崛起再添新意。将原本庄严,肃穆,蒙有神秘宗教面纱的敦煌文化变得有趣、轻松、直观,促使更多不同方向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敦煌的建设当中。同时,为持续保持IP活力,敦煌画院与苏泊尔,人民日报文创,INXX,抖音,keep,今日头条等进行联名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且还在不断寻求其他跨界合作机会。2022年七月,敦煌画院携“敦煌画院IP”“不可思议的敦煌IP”参加LEC全球授权展,将敦煌文化推至更高的发展平台。
2020年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体的画廊、线下拍卖等都相继暂停,但这种形势却极大地利好NFT艺术市场的发展,人们纷纷把视线投向了线上选择艺术品。2020年至2021年,NFT艺术大放异彩,NFT艺术品的线上拍卖交易量节节攀升,截至2021年前三个月,NFT市场总交易额超过了15亿美元,环比涨幅超过2627%。2021年3月11日,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卖行创下了6934.6美元的天价售卖。是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艺术发展历史新阶段。
2022年,敦煌画院IP进军数字艺术行业,借助区块链技术,敦煌画院先后与红洞数藏、阿里拍卖、百度百科艺术计划推出原作动图加密艺术藏品。与H艺术空间联合推出敦煌衍生加密艺术藏品在Top Holder头号藏家公开发售。通过对敦煌经典形象的二次创作:身着宇航服的龙王、戴墨镜和照镜子的菩萨、乘电梯的供养人等,用现代艺术风格进一步诠释敦煌文化内涵,融入了现当代年轻人的思考。加密艺术资产将进一步促进元宇宙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相互映射,加速元宇宙经济系统落地。反过来元宇宙的建立也将带来丰富的数字场景与数字资产,为数字资产的产生、确权、定价、流转、溯源等环节提供了底层支持,加密艺术的资产属性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同年六月,敦煌画院携手锦澈文化,深灵幻像(Deep illusion)等合作伙伴共同提出HaaP(Heritage as a Platform)共创者平台理念,提出“无数人的敦煌,每个人的敦煌。”观点。并通过元宇宙逻辑,以“敦煌山”为媒介,希望继续延承敦煌石窟“共筹,共建,共有”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搭建由比丘,画匠,供养人的虚拟人社会体系。跨越时空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延续敦煌之美。
敦煌画院是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画院所输出的形象也在影响着敦煌文化的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和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严肃古板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已不受大众所欢迎。截至目前,敦煌画院已上线敦煌画院官方微博、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全渠道对画院进行推广。然现阶段各平台上发表的推文并没有灵活的利用平台特性,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出圈”。
例如,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发表的推文内容基本相似,点击进入主页,大部分是关于“局部·敦煌”的“每日一图”和零散的活动分享。而微博是注重互动体验的,是分享“广播式”社交媒体。小红书是以消费决策为入口的生活方式平台,侧重“种草”。两者完全不同。所以可以在微博上及时对画院的活动进行官方公告,并辅以抽奖,转发,有奖征集等活动,提高微博用户参与度。同时积极运用微博合集功能将推文进行整理,便于爱好者学习,查阅;在小红书平台注重对各项活动、展览的体验分享和相关文创好物分享,将敦煌文化逐渐带入生活。平台推广不能流于表面,更应该在实际内容,从实际受众方面据不同平台特点下功夫。
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加强传统学科设置的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生全方位,多渠道选择专业和课程提倡指导与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敦煌文化有独特的艺术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在现代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敦煌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活跃课堂气氛、拓展知识层次的作用。
现今,敦煌画院已开展多项文化研学活动,积极与国内一线艺术美术院校师生合作,拓展相应体验课程,发掘相关人才。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上,以研促教,研教结合。但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问题。这些活动面对的基本上是高校的专业学生。课程需要下沉,需要走进青少年儿童的日常课堂生活中。
其次,现已开展的“不可思议的敦煌”国际儿童艺术展,“看见·不可思议的敦煌”线上云展和聚焦自闭症儿童的“一万个太阳公益画展”,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推广敦煌文化,但也需回到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讲解,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可与中小学开展相应的试点工作,推出敦煌绘画,敦煌舞,敦煌音乐等众多方面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趣味性与专业度的结合,确保学生可持续受到敦煌文化熏陶。
在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普遍面对着生活焦虑,学业或工作压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尽管疫情已发生两年有余,大众对“静默”“隔离”等等这些词都很熟悉,但哪怕这些只持续数周,也可能造成应激反应。人们在这个时候渴望寻求安全和稳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想法进一步加强。敦煌文化在多民族多区域,历经千百年的形成历史中,拥有了强大的包容性,同化性。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大众都可以在敦煌文化中找到对过往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深层次认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做好当今时代的敦煌文化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缓解一定的焦虑情绪。同时,在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融合间也会促进认同者将敦煌文化进一步传播。
敦煌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敦煌画院更是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敦煌洞窟壁画的传承发展经历众多不易:失窃、脱落、损毁。在现实场景中更是由于岁月,工艺,不间断的游客参观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石窟正在向我们远去。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文旅业,有赖于现代科技发展,可以通过以VR文娱、云展览等一系列的虚拟文娱、互动影音、融屏互动等,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规模化、集聚化的企业并购和IP化的产业协同等,加剧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应继续依据各渠道媒体平台特点加强完善平台的宣传推广;进一步纵向将传统文化带入学校课堂;积极运用文化认同渠道,结合时代特点。让敦煌之美延续。使敦煌文化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