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其琴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家们通过对物象的感知、体验与理解,采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对物象进行整合与塑造,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出在某一阶段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状况。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依托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依据现实生活状况,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情感,用特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创作出相关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作品是有生命力与灵魂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创造性与审美性,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水平、思想情感与爱国情怀。如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格尔尼卡》,采用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调的无彩色黑、白、灰,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突显出战争的残酷。艺术家进行美术创作的目的是把不同的“美”展现给大众,把自己的情感、社会的精神文明蕴含在艺术创作中,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引起大众在精神情感上的共鸣,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美术创作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一名词,它不同于平常的美术创作。平常的美术创作偏向于自我情感与审美的表现,借景抒情,以物寓志。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是抒发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承担了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反映国家的民生状况。因此,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时代的精神发展同生共存,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分割。主题性美术创作以时代精神为创作基石,是时代精神的积极宣传与导向,对民族文化有着传承与延续的作用。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将景物、人物等元素在画面中合理布局安排,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将其表现出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不仅仅是借画抒情、托物言志,更是通过绘画表达对国家的热爱、社会的责任,宣扬正义、平等、自由、自强等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之前,艺术家们需要进行实地采风,积累生活经验;通过向资深专家请教,搜集、查阅大量的史实和时事资料等途径全面了解历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体验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以此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再现历史原景的同时,精准地表达出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如徐悲鸿的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田澹列传》,讲述秦国末年齐国的后裔田横响应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带领剩下的500余人逃到一座海岛上。刘邦得知后以岛上500余人的性命威胁田横归顺,无奈之下,田横告别众人,带领侍从二人前去。途中田横借口沐浴洁身而自尽身亡,随后他的两名侍从和岛上的500余人亦自杀身亡,这幅作品就是依据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创作。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刻画到位,使受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能够深刻体会到“宁折不屈”的精神。
主题性美术创作以真实事件为内容,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去再现这一事件,采取写实、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从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色彩等方面进行渲染烘托,真实再现史实或当下时事,并把爱国主义的情怀放大,准确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提炼出深层次的时代精神,在主题内容上给人“感同身受”,激起受众的共同信念,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达到审美价值观的普遍性、大众性,引起受众的共鸣,实现精神境界的飞跃。如徐悲鸿1940年的国画作品《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将西方的透视、解剖、构图等理论知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白描技法完美融合于一体,将人物的动态、肌肉、力度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劳动人民向山石宣战、热火朝天的移山场景,画面中的人们齐心协力、各尽所能,毫不畏惧面前的苦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持到底,不移走面前这座大山决不罢休,以此表达出中国民众抗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广大人民去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
梅、兰、竹、菊素称为画中“四君子”,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在国画创作中常选的素材进行,通过对等物的艺术创作,表现出自己的报国志向和高风亮节。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的作品就以竹、石、兰居多,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败之人”,以此表达出自己如磐石一般坚强,如青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在近现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自身的清正、廉洁、不屈等个人道德品格的约束,更是放眼整个社会,注重社会整体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的导向。艺术家在还原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根据气氛渲染的需要,画面内容适当设置一些特定的事物。在物象的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刻意处理,借助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事物,借有形而喻无形,以此暗示作品的主题、时代精神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如黎雄才《武汉防汛图鉴》。依据1954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武汉军民共同防汛抗洪斗争的事件,在百余件速写的基础上提炼出这幅作品,以防汛历程的时间发展为线索,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武汉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灾难的惊心动魄的画面,反映出军民不怕牺牲、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材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通过古代的历史故事折射出现今的时代精神思想;另一类是以现下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为主题,向受众宣传舍身为国、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思想,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性的主题创作主要是通过描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达到“借古喻今”“鉴往知来”的教化目的,劝谏人们对于现今政治生活的反思,发扬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徐悲鸿的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这幅作品选取田横即将前往洛阳在岛上与众人告别的情节,送别的人群中有青年、妇孺、儿童、老人和伤残的战士,徐悲鸿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通过面部表情、动作的细微刻画出众人的愤怒、哀伤不舍之情,田横的坚毅、凝重、决绝之情与赴死之心,画面中渗透的悲壮的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受众,旁边扭动头颈的马、天边低垂的白云,给人一种肃穆不安的感觉。这幅作品创作于1930年,此时的中国受到日寇入侵,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徐悲鸿借这幅画,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众人同仇敌忾,誓死抵抗日寇,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精神。
依据时下重大的政治事件、典型人物、时代精神的记录,展现当前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等,塑造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表达出在困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通过主题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使受众体验到独特的社会生活,从中引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吴强年创作的版画作品《雷锋》,作者塑造出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的雷锋立于青山前的经典形象,象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与青山共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本华等创作的油画作品《焦裕禄》,画中焦裕禄书记和村民、农林站的科技人员肩扛泡桐树苗,从晨雾中走来,突显出党员干部要“心中为民”,不怕困难,在平常工作中多为百姓着想的思想。赵志田《众志成城》、杨之光《抗非白衣战士邓练贤像》则向众人展示了2003年的“非典”期间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部分优秀的医护人员不惧生死,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等画面。2020年春节前期,新冠肺炎在中国蔓延,一批批医护人员不惧生死,全力援助湖南。全国人民放弃春节假日和亲人的团聚,
在家中自行隔离,阻断病源的传播,使我国快速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在校师生、设计师、美术师们以连环画、手抄报、宣传画、版画、海报等艺术形式,既展现出了援持武汉、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也展现出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状态。我国的民族精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含团结统一、和谐守礼、爱好和平、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阶段的延续与发展,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能够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是构成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题内容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抗战时期,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抗敌,使祖国能够自强自立,从压迫中站起来。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主题美术创作,旨在号召民众齐心抗敌、保家卫国,如蒋兆和《流民图》。这幅作品以水墨为主,引入素描光影技法,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出婴儿、青年、老年、妇女、知识分子等100多个难民形象,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真实的表现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有力地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警示世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社会安定,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缘故,生产力较建国前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由于战乱,中国的工业、科技、国防建设等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董希文《开国大典》、蒋兆和《给爷爷读报》、靳尚谊《我们的友谊遍天下》等。1953年董希文创作完成的《开国大典》,描绘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国庆典礼盛况。这幅油画作品在严谨写实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元素,借鉴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用大红、湛蓝、金黄等颜色,湛蓝的天空、飘扬的红旗、悬挂的红灯笼、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等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节日的喜庆与热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成的油画作品《父亲》,画中的老农面部布满皱纹、嘴唇开裂、手粗糙开裂,背后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作者以深沉的感情,采用超写实手法,通过近处的老农与远处的田地对比,刻画出一位忠厚朴实的普通农民父亲形象,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质朴、纯厚、勤劳、无私奉献的内在高尚美。
近现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都是以国家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指引方向,以此向大众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可分为“以古喻今”的历史题材和展现“重大事件”为主的近现代题材两大类。创作从“民族的独立与自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民的美好生活”“创建绿色美好家园”等方面出发,挖掘出人文关怀的本质力量,触动受众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作者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调研,扎根人民,亲身体验人民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进一步思考思想情感的高度和深度,在创作中精准的通过画面的每个载体表现出来,引发受众的感同身受,从美术欣赏的传播角度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制度,宣传自强自立、尊老爱幼、相互扶助、诚实守信等思想,实现精神境界飞跃,激发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著名的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不属于人类”,如果一个人连辛苦生养和培育自己的“母亲”都可以抛弃,那么他就会失去众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母亲给予你健康的生命,国家给予你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特定的种族遗传、价值观念、文化修养、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已渗入血液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度一致,想要建设美好的家园,必须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们以此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文化自信,以艺术作品为宣传工具,依据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创作主题,创作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将爱国热情化为建设富强民族的现实行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通过主题性美术创作特性进行分析,艺术家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和当事人、现场考察等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事件真相,在造型、色彩等方面采用写实、夸张等手法,再现历史事件,以此引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材大体分为历史故事和当代事件两大类,表现的题材内容虽然不同,但创作的意图却是相同的,均是通过作品宣传时代精神,唤起受众的情感意识。艺术家们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主题明确的艺术作品,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通过艺术作品宣传着时代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受众,使他们深刻体会时代赋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