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扬
(南通市文化馆)
群众舞蹈,是以群众为主体的,以群众自发参与、自我娱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舞蹈活动,其内容和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通过手舞足蹈的形式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愉心情。当今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群众舞蹈主题内容方面日益丰富,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发展,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群众性舞蹈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江苏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以物产丰富、钟灵毓秀著称,纵观江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我们可以领略其五彩斑斓的舞蹈艺术风格。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身体和精神并重的文化形态,其形成和传播依赖于所处的地域环境,江苏舞蹈柔美、俊秀的表演风格正是孕育自江南水系文化,江苏民间舞蹈风格则多以江河湖海的地理风貌、稻作渔捞的劳作方式密切相关的舞蹈素材和体态动律以表达。
说起江苏群众舞蹈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苏州市文化馆创作的舞蹈《担鲜藕》。《担鲜藕》通过描绘农家姑娘肩挑鲜藕欢乐地走在赶集路上的情景,表现了江南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及他们以劳动为光荣、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该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基调明快,情绪热烈,极具感染力。
这个作品的成功在于将群众舞蹈创作基础原理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编导通过塑造淳朴自然的农家姑娘形象,塑造群众最熟悉的劳动生活场景,这一编导手法迅速拉近了作品和观众间的距离。艺术手法上,编导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让两位女演员来扮演鲜藕,把两筐藕人格化,通过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来表现鲜藕的新鲜水灵,舞步轻快、富有节奏,将赶集的动态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奠定了风趣明快、炽热灵动的作品情感基调。除了在编导创作手法、演员表演上我们看到了《担鲜藕》具有的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个作品在当时同时还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作品创作时期正值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勤劳致富,建设新农村,迎接崭新生活是当时广大农民的心声。编导选取了当时于平常百姓而言最稀松平常的赶集场景来表现农村巨变的深刻主题,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共鸣。
“五星工程奖”作为江苏省群众文艺的政府最高奖在设立之初是针对江苏省内群众文艺作品进行评比,而随着几十年来赛事的不断发展,其价值已经不单是一项奖项的评定,更加成为促进群众文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舞蹈作为群众文艺中最为受普通群众喜欢的艺术门类之一,当然随着五星工程奖数届的发展被推动着不断创新、创造。
区别于专业舞蹈赛事的一点,五星工程奖在参评条件中明确要求作品内容鲜活,讲述百姓故事,表达人民情怀,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因此五星工程奖舞蹈作品在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并未形成固定的编创模式,却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类舞蹈作品往往能够打破专业性舞蹈的陈规,结合新时代风貌,融合出新,别有一番特色,往往更受老百姓的青睐。这也是群众舞蹈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判断一部群众舞蹈作品是否成功,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品的题材,舞蹈题材对整部作品的主题、风格、内涵等发挥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题材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好的作品立意。
1.“小人物”题材
区别于专业舞蹈选题,群众舞蹈在选择题材方面多以塑造“小”人物为主,此处的“小”并非指人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薄弱,而是旨在挖掘群众身边日常生活可接触到的亦或是群众自己所代表的一方群体。在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舞蹈类获奖作品中就有这样一部分作品,编导将视角聚焦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群舞《江天之上》塑造了新时代建桥工人的昂扬奋斗风貌;群舞《幸福的温度》描绘了一群外卖员的工作日常;群舞《地平线下的那束光》表现了徐州市水务局排水管网养护管理处下水道四班的先进事迹。
这些作品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作品的题材还是立意都是站在新时代真实的人民生活之中,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提取值得艺术加工的内容,将其进行艺术化的改造。一方面作品中的核心人物是普通大众所熟知的、并且引起了部分人的关注。这些与普通群众距离很近的故事和人物就在不知不觉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让群众舞蹈艺术与真实的、普通的生活接轨,让普通群众从舞蹈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
2.非遗题材
苏州评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舞《戤壁听书》就描绘了戤壁书,这一苏州评弹文化中最具场面感的现象。戤壁书意为无票无座,靠在书场外面蹭书听。中场时,老板也会默许无钱买票的人进入书场,戤在后面免费听书,只为赚个人气。而这一现象也是底层百姓获取知识、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满足了众多热爱评弹艺术,却又无钱买票的百姓对“阳春白雪”的追求。姑苏区以活态保护的方式,将非遗保护和文艺创作进行有机结合,先后创作了舞蹈《忆糖粥》《木刻春秋》《戤壁听书》等“非遗三部曲”。
3.红色题材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的一场阻击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部壮烈殉国。李云鹏是当时的四连政治指导员,1969年,年仅21岁的李爱云,追随大哥李云鹏的足迹,只身从老家徐州沛县来淮阴刘老庄插队,从此扎根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群舞《我的刘老庄》以指导员李云鹏妹妹李爱云同志与英勇牺牲的八十二战士隔空对话为出发点,虚拟与现实的空间表现他们的情感寄托,也体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延续。
一般来说,群众舞蹈不依靠“高难度”,其创作在熟悉、掌握本地区生活素材和舞蹈素材的基础上,从作品意念、人物性格、情感出发,提炼出有鲜明个性的主题动作。主题动作不在于多少或“高难度”,在于是否足够准确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以及特点。
群舞《戤壁听书》立足于江南文化,用舞蹈将戤壁书这一苏州评弹文化中最具场面感的现象描绘出来,编导围绕一个“听”字,生动刻画了一群热爱评弹艺术的底层百姓听戤壁书时的风趣百态,通过主题动作的延伸,提炼出或戤在墙外听,或溜进书场听的各色形态,书终人散时,意犹未尽的他们抓起扫帚当琵琶,拿起藤拍当三弦,扯着嗓子,凭着想象,亦唱亦演,沉浸在评弹艺术中,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群舞《江天之上》在舞蹈动作的提炼上依据了桥梁工程高空作业的特点,通过两人一组的双人舞结构,充分利用高空作业安全绳道具,安全绳的一端挂在一名演员背后的锁扣上,另一端紧握在一名演员手里,大量四肢着地的攀爬动作、身体倾斜的旁腿控制动作将观众带入了高空作业的紧张气氛里,在演员一次次的跃起、一次次的敲击里,我们得以在有限的舞台三度空间里感受到建桥工人在高空施工作业的坚毅果敢、积极昂扬的形态。
舞蹈界人士都在冥思苦想的课题之一就是舞蹈语汇的创新,可这并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实现的。舞蹈编导应当秉持涓涓细流和丝丝入扣的态度,既要尊重生活,也要升华生活,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再加之艺术手法的提炼,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审美为追求,创新群众舞蹈的编排手法,精心提炼符合实情、符合艺术审美的舞蹈语汇,创作出更多能让群众产生艺术共鸣的群众舞蹈精品。
任何舞蹈作品都是由结构和内容组合而成,舞蹈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反过来舞蹈形式也会对作品表现力有限制。只有把群舞结构所要表现的内容按照一定规律展现出来,才能让群舞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群舞《我的刘老庄》运用了舞蹈时空交错结构,通过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指导员李爱云同志与英勇牺牲的八十二战士这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按照编导艺术构思上的编排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以期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表现出无限宽广的时空中的内容,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深刻的内在精神世界。舞蹈时空交错结构总给观者以浪漫、虚幻的感受,其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时空发展上不按自然的顺序通常以大幅度的跳跃和颠倒,形成独特的叙述格式。
双人舞《给我一个支点》根据张家港市南丰镇道德模范詹燕军的真实事迹改编,该作品运用了舞蹈的情节结构,以舞蹈作品的情节事件发展的进程,来安排人物的行动轨迹和舞蹈内容场景,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詹燕军微时哥哥对他的守护和关爱,在一次事故中詹燕军的哥哥脑部受伤造成双目失明、下肢行动不便,突遭变故,哥哥一度想轻生放弃,弟弟在承担起家庭重任的同时,一再地劝解哥哥,并像当年哥哥照顾年幼的自己时那样,细心体贴,充当起哥哥的双眼与双脚,一起共同生活下去,在舞蹈的情节结构中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舞蹈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典的群众舞蹈作品。除了好的题材,还需要有好的故事故事表现手法。因此,编创者需要使用合适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传情达意,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好。
对比。对比手法是指将差距明显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同一比照环境中,进一步揭露事物的本质,从而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群舞《幸福的温度》将社会上不同的人对待外卖员的不同态度搬上舞台,冷漠和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一环,外卖员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我们也不能忘记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和关心。
反复。文学作品常常会采用反复修辞来传递某种意思,比如一些字、词、句的重复咏叹。而群众舞蹈则是通过律动、画面、步伐、表情的重复来达到传递的效果。群舞《幸福的温度》中依据外卖员长时间在路途中奔走的工作特性,在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中都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通过奔跑、控制车头方向等动作的重复,将马路上穿梭的外卖员形象捕捉并舞台再现。
象征。象征手法是指根据某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者借助对某人某物的具体想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在群舞《幸福的温度》的第二段落中,小女孩为外卖员撑起的雨伞,顾客为外卖员递上的矿泉水、毛巾,这些具象的行为和物品都抽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通过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编排者在舞蹈作品中可以将一些精神品质外化成可感知的形象,从而更有效地表达出舞蹈的深刻涵义。在群众舞蹈中,象征手法的使用与意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星工程奖舞蹈类比赛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和变更,一个新的趋势更为明显。选材方面经典的人物形象和古老的故事被摒弃,更多的编导将视角转向对浓郁乡情的抒发和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深层思考。群众舞蹈作品内容的丰富,视角的变多,情怀的增加,离不开新一代的群众舞蹈骨干们的辛勤付出,是他们承担起了讲述百姓故事,表达人民情怀,传递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在近年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体现出了本地域深层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添入了舞台空间中的意境创造,从具象的生活人物走向抽象的舞台艺术形象,也出现了更多带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完全从以前的“呈现”变成了“创造”。虽然如此,但群众舞蹈作品并未脱离群众的真实生活。
正如美国的舞蹈教育家、肢体动作人类学家费鹤立在社会人类学调研报告中提到关于“民间舞蹈的群众路线”的调查认识,费鹤立认为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和流变经过了“圈形”的变化,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在“五星工程奖”的促进下,当今群众舞蹈的发展趋势。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通过惠民演出、群众文艺团队翻版再跳等形式得以在群众中间得到真正的传播,经典的作品通过不同演员不同舞台的演绎历久而弥新,实现了编导创作群众舞蹈作品初始的最重要的价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角度是创作和反馈的双向影响过程,真真实实地让群众舞蹈越来越具有影响和社会意义。
在长时间的文化流传中,“旧”的内容或成为经典、或被时代所淘汰,总有“新”意不断被创造,并且周而复始、新亦生新。群众舞蹈作品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新创造”。一个作品的最终呈现往往经历了小样、初稿、反复打磨修改、最终定型这样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编导的反复思考、舞者的回馈、观众的评价都给作品注入了进步成长的养分,在此过程中陈旧的作品就成为新作品的铺路石,逐渐被新作品取而代之。最终留在舞台,常演常新的即是新时代所需要的,获得了群众认可的内容新、形式新、语汇新的新作品。
新时代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作品的编创当然要紧随生活的脚步,在内容的表达上反映最近的生活乐趣与社会现实。除了保留传统遗留下来或是长期形成的地方性生活习俗,其内容的择取方面要求编创者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挖掘新的内容。作品的创作者将这样的新时代题材融入到作品中,恰好贴近生活,又富于新时代的新鲜氛围与生活情趣,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作品内容陈旧便会让人提不起兴趣,新内容出现,是促进“五星工程奖”作品出优的重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