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艺术哲学对偶然音乐的影响
——以约翰·凯奇音乐作品为例

2022-11-01 03:23郑诗睿
河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凯奇二十世纪符号

郑诗睿

(杭州夏尔巴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一、二十世纪艺术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一)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哲学的发展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不影响着人们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当时特定的哲学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对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打击了人们理想乐观的情绪,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社会体制与文明形态的深刻反思,诱发了反现代化的思潮。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哲学家转而寻求更加逻辑有效的手段对以往的思考模式进行变革,产生了对人与社会关系更合时宜的看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分析哲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等新的哲学类别。与此同时,艺术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艺术明显显示出形式上抽象化的特征,但它与生活的结合更为紧密,受十九、二十世纪音乐厅中西方主流音乐熏陶的听众会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如这一时期的音乐,没有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规整、精致,也没有浪漫主义时期过于抒情的旋律及诗意或交响般的和声,而是来自生活,并打破了以往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大小调功能体系,使得节拍变化更为频繁、调性更加模糊,在二十世纪诸如两次世界大战等社会变革背景下更加贴合人们对自身生活现状的关注。这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所带来的人们理想社会构想的破灭有关,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更加注重作品与生活的关联,而不再注重作品的个人感性表达。

(二)基本特征

1.符号体系

纳尔逊·古德曼在《艺术语言》中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并具有特殊认识意义。他在《艺术语言》中涉及绘画、雕塑、文学、舞蹈、建筑等各门艺术,将各种艺术都看作是一种符号体系,他希望把艺术的符号体系和非符号体系作出区别,并把这种区别看作是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并认为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是建立在符号体系各种特征的基础之上。其中有五对相对应的特征都是任何一种艺术的符号系统所共有的:1.句法密集型和与之相对立的句法的接合性,也就是当一个符号系统提供了许多无限的特征,以致两个符号间出现了第三个符号的话,那么这一系统在句法上就是密集的。比如两幅画的同一物体的画,一幅山比较大,另一幅比较小,那么在这二者之间还存在无数幅大小的山。2.语义密集性和与之相对立的语义接合性,当“符号是被提供给在某些方面具有最细微区别的事物”时,就是语义的密集性。3.句法的充实性和与之相对立的句法的稀松性,如一幅画作是充实的,因为它是由其中稀松的绘画语言所构成。4.例解和与之相对立的所指,当一个符号通过一种实例所具有的特征来进行符号化,那么这就是例解。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是贝多芬交响曲这一符号的例解。5.多种复杂的相关性及其对立面,即当一种符号具有多种相关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相关功能时,它就具有多种复杂的相关性。如留白作为中国水墨画常见的技法,它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种给予读者想象空间的写作手法,那么“留白”就具有多种复杂的相关性。在古德曼看来,处于一种经验中心的符号同时具有以上五种特点,那么这种经验就是符合审美的,或如果想要确定某经验是否符合审美,那么处于其中心的符号必须符合上述特点中的其中一种。

2.行为化

这一特征由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里夫提出,他的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看法的基础上得来的。传统艺术的看法是,艺术是有意为审美静观的目的而创造的,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里夫认为,艺术的审美静观活动仅仅是艺术作品复合性功能中的一种,艺术作品是与行为模式相联系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里夫认为艺术作品就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装备,也就是说艺术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种行为。艺术创作的目的源于生活,即使某个艺术作品看似抽象,但它可以被理解为创作者以某种符号来表达生活行为、理念的一种实体上的呈现。按照艺术哲学行为化的特征来看,人的行为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艺术,也就是说,某种行为若从审美静观的角度来看,都算是一种艺术。

二、二十世纪艺术哲学对偶然音乐的影响

(一)偶然音乐产生概述

偶然音乐又称“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作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它强调在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最早的偶然音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一种类似于做游戏的作曲方法——掷骰子,即将事先创作好的音乐片段编号并装在盒子里,再按照掷骰子的结果临时拼凑成曲。 早在十九世纪末法国的印象派音乐中,调性色彩已经出现模糊的状态,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作曲家勋伯格作为“无调性开创者”“十二音体系开创者”,将传统功能和声体系推至崩溃的边缘。这些具有随机性、实验性的音乐作品既是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价值体系的挑战,也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造成人们生活负面影响的反抗,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这就为偶然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创作土壤,使偶然音乐得以生根发芽,结出形式多样的果实,如根据丢硬币的声音确定作品旋律的音区、节奏及配器,将生活中的声音当作音乐作品的旋律,将钢琴的内部构造进行改造,用手直接拍到琴弦作为旋律的附加音效等等形式,这些是对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颠覆。

(二)二十世纪艺术哲学对约翰·凯奇作品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生活的恢复与繁荣,使人们对各自的思想有着更多表达的欲望。同时,这一时期的艺术哲学的符号体系和行为化更加注重思维的自由、形式的多样及人性的解放。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其音乐被称为“偶然音乐”。凯奇的音乐材料的选定多种多样,并不单纯局限于物体有规律性的振动所形成的乐音,而是取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当代艺术哲学中艺术形式多样性的一个体现。本文以其作品《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和《4分33秒》为例,分析这一时期艺术哲学观念对二者的影响。

1.该时期艺术哲学在《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中的反映

《想象的风景》是约翰·凯奇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第四号是为十二台收音机以24个人操纵12台收音机,按照乐谱的标识更换电台,并对音量进行调节,这种随机性使得记录下的声音完全不在听者的预料之中。这些声音在乐谱的频率和音量标记中构成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其中有各种声音的加入:鼓声、人的笑声、说话声、铃铛声等等,并穿插着调频的停顿。这个作品将生活中的片段融合在一起,其中,作品整体音响的呈现及其中电台声音的构成都算是一种符号。整体音响作为音乐句法充实性的体现,而构成其每一部分的电台音响则是整个音乐句法稀松性的表现,正是这些稀松性共同构成了这一部作品。另外,这部作品作者运用操纵电台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电台所播出的内容并不是凯奇所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带有不可预见性和偶然性在其中。凯奇将生活中的片段作为音乐材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与沃尔特斯托里夫的观点相一致——艺术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种行为。电台声音这一艺术符号在这部作品中具有客观性,但凯奇将这种客观性符号运用在其中,它作为一种“审美静观”,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使得人们对电台声音共同的审美体验带有一种客观性,它由人们各自主观性的体验所构成,而各自审美体验的主观性又是由于当时五十年代美国黄金时代所带给人们关注生活各个方面、生活即是艺术的审美的客观性所导致的。可以说,这时期艺术的创作与审美是主客观之间的统一。

2.该时期艺术哲学在《4分33秒》中的反映

《4分33秒》是约翰·凯奇在当时新颖的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凭借其特立独行的形式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都不理解长时间的静默称得上是一部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的谱面上没有一个音符,也没有高低音谱表等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符号,而只是在第一、二小提琴下分别标注了“Tacet”(意为“缄默的” )。这部作品在演奏之前像以往交响乐演奏那样,整个交响乐团坐到指定的位置,之后指挥和钢琴演奏者上台。观众看到指挥的开始手势,就自然产生了对音响的期待,但是舞台上保持了4分33秒的静默,钢琴演奏者在最后“乐曲”的结束时将琴盖闭合,指挥向观众鞠躬而结束。有学者认为这部作品受中国道家中“大音希声”思想的影响,其实这种观点又与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里夫的艺术行为化观点有着一定联系,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作品中的音乐性不能按照传统意义去衡量,这也体现了约翰·凯奇对传统音乐创作、审美思想的颠覆。在4分33秒这一乐音静默的状态中,欣赏者可以从演出视频上听到这其间剧场里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来自生活,而这些生活之音共同构成了《4分33秒》这部作品。如果说在这部作品中剧场里的生活之音是纳尔逊·古德曼所认为的句法稀松性,那么这些稀松句法共同构成了充实的4分33秒。另外,约翰·凯奇以这部作品的“静默”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笔者认为,他将这一符号赋予了意义,那就是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无处不在,这种音乐可以是剧院的咳嗽声、走动声。另外,这种“无声”的寂静也是和有声的音乐相对,使人们更加关注声音实体,这也和凯奇受到的东方禅宗思想有关。这说明,这部作品中音乐这一符号具有多种复杂的相关性,它既可以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音乐的长时间静止,又可以被看作是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也可以是与“有声”相对的声音实体。

三、结语

从约翰·凯奇的上述两首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艺术哲学的影响下,音乐已然摆脱了传统意义上乐音等音乐符号,转而将生活中的音响作为音乐的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二十世纪这一发展与动荡的背景下人们思维的自由发挥,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人与社会的当下社会现状的深入关注和思考。在这种背景下,音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多样化正是偶然音乐的主要特征——欣赏者无法预料其某部作品的音响是如何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音乐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音乐表达中所蕴含的抒情化情感、高尚的理想等特定的意志。人们欣赏作品的审美行为与作品共同构成的模式区别于西方主流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建立在和声功能基础上,其中哪些能够调动听众期待感,哪些会使听众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在和声的编配上都显示出可预测的音响。对于凯奇而言,他认为和声是人为创造出来的,那不是真正的声音,他喜欢声音本身,不是刻意创造的,这就带有一种随机性。同时,作品的创作与听者的欣赏体现了社会变革后给人们带来的审美共性,也即审美客观性,人们更加注重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样的音乐与听众的审美共同构成了贴近生活化的音乐作品。凯奇的作品中音响的随机性和客观性也折射出艺术的审美静观,因为听众无法预料到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声音,进而不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欣赏活动,带有客观性。这种审美过程与音乐作品共同构成了偶然音乐的艺术形式。在二十世纪艺术哲学的影响下,偶然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流派发展至今,必然具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给予了艺术创作者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并开阔了人们对艺术作品欣赏的眼界,也提高了人们对艺术作品价值的欣赏能力,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更具有多样化和包容性。

注释

①张建华.世界现代史[M].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6:226.

②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79.

③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79.

④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80.

⑤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80.

⑥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80.

⑦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90.

⑧张晶.审美静观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3):113.

⑨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90.

⑩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第一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90.张宝华.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二)偶然音乐[J].音乐生活,2015(2):75.张之沧,林丹.当代西方哲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388-395.[德]罗伯特·勃拉奇尼.朱建,饶文心译.音乐术语对照词典[M].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112.

猜你喜欢
凯奇二十世纪符号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尼古拉斯·凯奇还清巨额债务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凯奇成长记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