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茜
(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摘要》的出台,非遗文化传承再次受到重视。怎样有效实现非遗文创产品活态传承与创新,是河北省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的创新融合迎来新机遇,为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数字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技术支持,是落实中央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不仅可以助力经济强省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具有积极意义。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技艺、医药等种类,随着河北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创新开展,“非遗+文创”已经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创新出许多非遗文创产品(如表1所示),通过非遗文创产品的活化传承,让河北非遗走进千家万户,促进河北省非遗文化的快速发展。
表1 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收集表
1.展现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的文化魅力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民间文化特色,将河北省非遗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起来,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深厚意蕴,同时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的发展汇总,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例如,非遗动画《年画中的传奇》取材于河北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将数字动画与河北非遗结合,用青少年喜欢的动漫形式展现非遗文化魅力,起到重要的传统文化美育作用。
2.推动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
河北非遗文创产品数字化传承让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乘“信息快车”,进行文化艺术传播;通过数字网站宣传,为信息化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活力;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出非遗文化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作品创作和传承人的培养上,也产生了新的思路。
3.助力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活态传承
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数字化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非遗文化,通过开放式技术平台,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完成非遗的创新与分享;并以用户为中心,构建非遗产业链,充分促进非遗的商业化传播;很多的民间非遗由于传承人数少、物质载体繁杂、易破损的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海量的民间艺术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复原、展示,为民间工艺提供资源保护和共享平台,促进其动态传承。
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如存储技术、复原技术、展示技术等,通过对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数字采集,将河北省非遗文化转化为可储存、可管理、可共享传播、再生产和消费的数字化形态,构成河北省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河北省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技术体系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采集的内容包括动态的人物表演形式、内容、故事等,艺术品制作过程、工艺等;静态的绘画作品、文学作品等。采集方式可以使用拍照技术,获取图像数据,上传数据库;可以运用3D扫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动作捕捉技术等,对人物动作进行采集,获取动态数据,方便非遗文化的再利用、再生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纷繁复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河北省非遗文化按照类别、内容、表现形式、地域等要素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建立统一的整理标准,采用分类技术进行存储,实现存储最大化。
河北省非遗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用户的需求,对其进行再生产与创新。通过矫正技术、融合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造升级,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的所接受并喜欢,促进非遗文化现代化发展。
河北省非遗文化包含的类别非常多,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有各的特色,就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运用智能互交技术,师傅和学者之间可以根据技术进行互相交流和提升;可以运用非遗知识可视化技术,将一些模糊、不易理解的非遗内容、技术等制作出可视化模型,让用户整体了解,并通过具体的链接,进行详细认识;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引导用户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魅力。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技术与非遗产业整合,将创造巨大的效益。可以运用数字化传播,如开展“云游冀文化”,有政府联合公众号、腾讯、爱奇艺、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播放河北非遗纪录片,让用户通过网上体验,关注非遗,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过去,由于河北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强,导致很多的非遗文化濒临失传,只能从农民生活、杂物间、田间聊天中寻找到一些非遗文化的信息,而且,很多遗留下来的非遗文化也只通过狭小的途径进行传播,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构建数字化非遗文化数据库的构建已经显得非常重要,需要积极收集民间非遗文化资料,包括学术类、文献类、艺术类、技术类、医药类等非遗文化资源。同时,为充分发挥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对非遗文化资源整理后,可以分门别类进行信息智库的建立,针对类别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措施。例如,河北梆子等戏曲、民间歌曲、舞蹈等,采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有效剪辑制作出文化精品,提高保护效率;对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等拍成照片,并运用图片处理软件,还原缺失、提高辨识度、清晰度;对于一些非遗文创产品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管理,并定期进行交流合作,为文化交流做好基础。
为方便用户观看、体验,构建河北省非遗文化档案馆,对河北省非遗进行整理、展示,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文化档案馆可以与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互通,用数字化的技术将这些文化有效记录、展出。同时,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文化内在的价值,不断开发新的文化资源管理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内在基因,创新展示形式,促进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河北非遗文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因此,河北省要建立专业的非遗文化网站,在网站平台上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各个地区的非遗文化。并根据用户需求,在网络平台中设置讨论区、交流区,让不同文化爱好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研讨,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认可力。
同时,通过公众号、微博、快手等网络平台,制作河北省非遗文化宣传海报、宣传网页等,对其进行宣传,打造河北省非遗文化特色,吸引大众眼球,助力文化传播;还可以借助其他商业平台进行网址链接引流,推送河北省非遗文化专业网站,便于民众根据需求进入查询,加深对其的了解;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河北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如人机互动科技,将河北非遗文化嵌入到手机APP中,人们通过与手机小助理沟通互动,了解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体感技术,让人们享受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让人们真切体验到深处河北民间,唱着民歌,跳着舞蹈,让人们仿佛感觉自己得到了时空的穿越,切身体验河北非遗文化的美。
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河北非遗文化的显著特点,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首先,创新河北省非遗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例如,河北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计划到2025年,培育100个创意品牌,现有的品牌有邢氏刺绣、阜城剪纸、井陉拉花、吴桥杂技等已经闻名全国。其次,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发放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电影拍摄、作品展览、杂技演出、戏曲进乡村、智能游乐建设等项目的建设,将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文化经济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支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将文化与其他行业结合,促进共同发展。例如,将河北省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主题旅游公园,在公园内部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区、表演区、体验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欣赏慷慨豪壮的燕赵文化。还可以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将河北省非遗文化制作出相关的电影、话剧、电子书、电子游戏等,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推出全新的文化艺术品,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官体验。同时,借助直播带货的东风,邀请知名的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非遗好物,如邢氏刺绣、阜城剪纸、武强年画等,要求用户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观看非遗之美;举办“云游非遗”主题的直播秀活动,寻找热门话题进行设计直播,激发数字媒体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引发网络热度,扩大宣传力。
目前,河北省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运用到的虚拟现实技术、云数据建设技术等还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且数字化传承设计的层面非常多,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互助,数字化传承相关人员不仅需要精通各种数字化技术,还要通晓河北省非遗文化知识,需要培养一批技术高、人文素养高的专业人才。首先,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传承者。例如,根据河北省非遗文化的特点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带动学生参与到对河北省非遗文化的创新项目中,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传承意识,为河北省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奠定人才基础。
其次,重视非遗文化地方继承者的培养,他们拥有先天的乡村文化优势,并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中,更加了解非遗文化,自身也掌握着相关的文化技术等,政府通过组织培训、师徒互帮等活动,让他们学习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如网页制作、资源上传、直播带货等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很快地进入数字化发展行列。
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是促进河北省非遗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技术支持下,实现河北省非遗文化活态传承,通过构建河北省非遗文化数据库、搭建河北省非遗文化宣传平台、推动河北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河北省非遗文化人才支撑,让河北省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产业、才智“活”起来,推动河北省非遗文创产品的活态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