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11-01 07:15:12陈晨西安航空基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教育家 2022年28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大学生

陈晨 | 西安航空基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安全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我国高校已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不断贯彻落实且成效显著,但大学生安全教育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学生对高校环境安全稳定的需求与高校对危机分析处理、安全教育的不充分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因此,推动安全教育指导原则与时俱进、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是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应然之举。

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构成要素变化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构成要素的外延也更为广泛。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应该涵盖原有的传统安全领域,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更要涵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面,包括信息安全、社会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管理方式的变革,高等院校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现已成为综合型社会化机构。这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不断延展,活动空间更开放多元,社会互动、人际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暴露在诸多风险之中。因此,空间范围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的拓展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延展,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构成要素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也促使安全教育育人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此,高校应该认识到,当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内容的交织,也有校内与校外安全场域的交织。高校在构建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时应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本研究通过对“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与领域”“安全教育的开展现状与效果”以及“如何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的调研总结,发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如下——

首先,调查显示,电信诈骗是大学生普遍容易受到的侵害,传销、偷窃、暴力外伤、性侵和自然灾害等次之。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涵盖了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大方面。

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知行不一”。大学生不仅普遍认可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支持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而且他们自身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在遇到危险时会主动寻求学校教师的帮助。但是,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供需不匹配”。学生希望通过自我学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堂、定期培训、实践演练等途径来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培训方式、内容与其实际需要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的原则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为切实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工作的系统化和精细化,本文提出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的三个原则——

一是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向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的建构既要以史为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高校也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增强其责任感。

二是教育体系系统性与交叉性相结合。一方面,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当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安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以及系统完整、贯穿始终的教学实践,培育具有安全素养、具备安全技能、胸怀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国家安全教育育人的宗旨与目标。另一方面,安全教育的内容涵盖多个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其全面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脉络与实践技能,引导其综合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以多元角度剖析问题、探索根源、明晰本质。

三是教育对象全员性和差异性相平衡。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军训课等课程大多作为通识教育面向新生,而高年级学生接触的渠道有限,造成大学生安全教育出现年级断层,无法保证学习的连续性。此外,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往往班级意识薄弱,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见习实践、职业规划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与新生大不相同。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和差异性,在以全过程教育为主线的同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体系,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效果的持续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系统分析,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建构应遵循以下实现路径——

通过“多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设计,重塑安全教育价值观,强化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应当重视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高校应遵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内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院校特点和学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育人机制。

其次,要重塑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认知方式。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育人体系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避免教育断层,建立起全过程的安全教育机制。

最后,要形成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支持系统。安全教育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高校应打通渠道,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支持系统,为安全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四个维度建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实现育人目标。

高校可以从互联网、实训体验、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四个维度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建设。

借助各种网络新媒介,让安全教育更加适应新时代的特点,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双向交流、考核和反馈并举的安全教育模式。

通过实训体验,利用沉浸式体验、角色互换、高新技术手段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育人实践中,从而切实掌握安全防范技能与本领。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促使文化建设与安全教育双向兼顾,让校园安全融入文化,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心,使其成为大学生自觉的生活行为准则。

协同育人既表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客体的协同,也表现为安全教育支持者之间的协同,即高校的智囊团、政府部门、公安机关等单位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共享。通过高校内外的资源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全员支持系统。

通过精准的教学内容形成全覆盖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生活空间,高质量的安全教育体系需要形成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教学内容。

新生入学阶段,安全教育以通识性的安全常识普及为主,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解,提高其关注度。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因为面临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生活空间的转变,就业安全成为他们需要应对的主题,所以高校应该以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为教育主线,提升学生对于就业安全危机的识别和解决能力。

对于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说,高校应更关注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和成效性,不断提升这类学生的安全素养,使其真正形成“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护安全”的意识,切实掌握安全技能,让安全教育成为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良药”。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