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保障研究综述

2022-11-01 06:54黄世广何怡萱
物流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器材供应

黄世广,何怡萱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 300161)

0 引言

近年来,部队练兵备战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实装化训练和演练增多,装备使用的数量和频次都大幅提升,传统的器材供应保障“流程繁琐、周期过长”,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部队练兵备战的需求。所以,根据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数量要求大、时效要求紧、精度要求高”的新特点,结合改革调整后的后装保障体制,借鉴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研究构建“精准高效、及时可靠”器材配送保障体系已成必然趋势。

1 概念定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顾客要求,对货物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装备维修器材配送,属于军用物资配送的范畴,是针对特殊领域实施的物流活动,不能简单地用社会物流的概念来定义,一方面“配送”属于物流的一个末端环节,所以狭义的装备维修器材配送一般是指末端的器材分发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将装备维修器材送达部队用户指定的地点;另一方面“配送”也具备“物流”的所有组成要素,装备维修器材配送也可以归入专业物流的范畴,所以广义的装备维修器材配送是指装备维修器材实体从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军事物流活动,涵盖了传统器材保障中的筹措、储存、供应和管理等内容。本文研究的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是广义的装备维修器材配送。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在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的前提下,灵活调遣保障资源,科学制定配送方案,精确指挥配送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为部队用户供应适量装备维修器材的军事后勤保障活动。

2 研究背景

新使命新任务为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指引方向。习主席在去年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和军队现代资产管理体系,推动现代后勤高质量发展”。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作为部队后装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化建设、向精细化保障转变已成必然趋势。现代军事后勤的发展思路,将为重新构建装备维修器材精确保障体系指明了建设方向,从“物流配送”的角度审视并优化设计装备维修器材的供应保障体系架构,将是提升器材精确供应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地方物流发展为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提供了借鉴。近10 年,地方物流飞速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上不断趋于成熟,物流理念、技术、装备和模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地方物流的实践取得的成效为部队的物资供应保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也是作为装备维修器材配送向精确化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另外,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军地合作机制、国防动员机制的不断完善,军队后装保障在运用地方基础设施、装备设备和运力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便利,国家物流资源和力量将不断参与到部队的后装保障建设过程,促进后装保障理念和技术发展进步,助力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转型升级。

后装保障体制调整为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注入动力。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在一定级别以下后勤与装备保障合为一体组织实施,形成了新的后装保障体制,以网信体系为支撑,各种保障力量等按照一定的指挥关系、保障关系和运行机制构成了有机整体。为适应新的后装保障体制,装备维修器材的供应保障模式必须进行优化调整,探索器材精确化配送保障的新路径。装备维修器材配送保障体系作为部队后装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需紧贴未来战场上联合作战对后装保障的要求,不断完善力量建设、网络布局和协同机制,建成“横向协同密切、纵向衔接紧密”的器材供应保障网络。

3 必要性分析

“精确保障”是联合作战遵循的基本原则,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的精准配送是形势发展变化和矛盾问题倒逼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逻辑。

3.1 实施精确配送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内在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具有作战空间立体多维、作战力量多元融合、体系对抗效能制胜、作战行动精准快速等特点,作战理念、作战方式实现由单纯凭借数量规模取胜向以质量效能取胜的转变,相应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也应该紧跟作战形态变化,摒弃以往“以防万一”“多多益善”的器材保障理念和被动式计划式供应保障方式,转而实行以精准换效益、以速度换时间、以质量换优势的保障理念和需求牵引的精准配送保障方式,做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为作战部队提供精确适量的装备器材,满足联合作战及时准确、经济高效的器材保障要求。

3.2 实施精确配送是装备保障体系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武器装备呈现出高技术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的特点,装备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受损机理越来越复杂,器材需求越来越细化。同时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以精确保障为目标,加快推动装备保障体系实现由前沿存在型向定点投送型、由数量规模型保障转变为速度效益型、由计划补给型保障转变为精准配送型保障的三个转变,以全面提高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加快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保障体系建设就成为了适应装备保障体系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发展前沿、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3.3 实施精确配送是提高质量效益的最佳途径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打得就是经济,谁底子厚、效费比高,谁就能取得最终胜利,所以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中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实行精准配送的保障模式,使最少的资源投入产生最大的保障效益。一方面,现代战争是高消耗、高投入的信息化作战,作战节奏快、对抗强度大,战场上装备的战损率高,维修保障作业频繁,这就要求装备维修器材必须快速及时、适时适量送到作战前沿,所以只有实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准配送保障模式,才能实现较高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军工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军各类高精尖武器的不断得到补充,装备维修器材越来越昂贵,因此只有坚持“需求牵引”“合理够用”“经济适度”的原则,实行器材精准配送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器材资源,实现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效益的最优化。

4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装备维修器材精确供应保障方面。赵天彪,等根据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探讨了精确保障的内涵定义,研究归纳了美军装备保障的特点,指出了我军实现精确化后装保障的发展途径和遵循原则;朱晓晟,等分析了当前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体制下提高装备器材精细化保障能力的意义,提出了新体制下加强装备维修器材精细化保障的对策;董立宁,等提出了基于精确理念的装备保障转型建设思路,在分析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实现转型建设的阶段步骤、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于春风,等分析了联合作战中装备器材精确保障的基本内涵,研究探讨了联合作战装备器材精确保障对信息控制、需求预测、决策筹划、配送供应等方面的能力需求,并在基础上提出了装备器材精确保障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王凤忠,等对外军物资装备保障机制、手段及发展动向进行了介绍分析,提出了装备器材精准保障、直达配送等概念,阐述了对我军在器材采购、储备、战时保障等方面的启示。

在军用物资配送模式研究方面。邓群,等提出了直达式、中转式、接力式、委托式和预置式五种配送保障模式,并分别阐释了各种配送模式的内涵特点和优缺点;杨学铭,等在分析当前战区陆军物资配送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新体制下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体系,提出了自主配送、直达配送、军地联合配送和共同配送等四种配送模式;苏喜生,等阐述了实施战场物资主动配送的必要性,提出了战场物资主动配送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现的基本条件;何海宁,等在分析了我军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物流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军装备维修器材的供应保障模式进行设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构建要点和措施。

在军用物资配送路径优化方面。朱毅,等以最小配送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装备维修器材配送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邓必年采取重极标差法分割物流配送路径领域网格,对路径进行动态实时的统计特性分析,设计路径选择流程,运用蚁群算法对配送路径进行自适应寻优;Patrick-Oliver Groβ,等提出了一种在选择最优配送路径的基础上增加替代路径的方法以满足更为复杂的旅行商模型;Martin Behnke,等分析了路径选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总结出配送网络中增加多条路径能够有很好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效果。

在器材保障信息系统方面。李骏,等介绍了装备维修保障的现状,研究物联网技术在装备维修保障过程中应用,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平台的构建思路;许庆,等阐述了装备维修保障器材储供系统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装备维修保障储供能力生成途径,设计了系统功能基本框架;刘固寒对摩步师通用车辆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李岱松借鉴了外军先进的TAV 思想,研究了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可视化总体架构,设计了基于Intranet 的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可视化系统。

以上是学者进行的研究各有侧重,可以为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的研究提供很好借鉴,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这些研究偏重于器材供应保障某一方面的局部优化,只是从器材配送模式设计、配送网络规划、配送路径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未能建立装备维修器材精确供应保障体系,缺少系统全面地整体优化研究,实践应用价值有待提高。二是这些研究侧重平时器材军民融合配送的研究,关于战时装备维修器材配送的研究比较少,或者研究得不够深入,比如,关于战时器材配送过程中社会力量和民用资源的使用方面涉及的并不多。三是这些研究更多地只是从仓储的角度来分析器材的供应保障业务流程,从统筹器材生产、运输投送、装备维修保障等角度研究各方力量协同保障的内容不多,涉及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指挥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

5 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器材供应流程、明确器材保障接口,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各层级保障紧密衔接。根据改革调整后的领导体制和指挥体系,将器材配送过程划分为战略配送、战役配送、战术配送三个业务层次,并分别对各层次器材配送活动进行研究。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活动要与执行军事任务活动相一致,区分层次进行研究有助于理顺保障部(分)队与作战部(分)队之间的衔接协同关系,提升器材供应保障实效,确保装备战斗力的持续生成。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各个层次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关系到保障效率的高低,所以,需要对各职能机构和建制力量应承担的任务细化,进一步明晰各层次器材配送的保障范围、保障关系、指挥关系,推动器材保障向“指挥扁平化、储配一体化”转型。

二是强化军民融合配送、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有效协调“产、储、运、修”各方力量。为提高部队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效能,要加强各职能要素之间以及军地力量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保障合力。但是,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和信息联通技术手段落后,器材的生产制造、仓储管理、运输配送和修理使用等各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各方力量自主协同能力很弱,导致了器材保障效能低下。另外,器材的军民融合配送存在“制度不够完善、融合不够深入、保障不够有效”等问题,需要探索有效地应用地方器材、仓储、运力等丰富资源的新型配送保障模式。所以,需要探索构建“多方协同、军地一体”的装备维修器材配送体系,联通装备维修保障、仓储供应保障、运输投送保障和军工生产等各个后装保障体系,打通军事物流体系与社会物流体系之间的对接通道,最终形成装备维修器材精准保障合力。

三是搭建配送信息平台、增强信息通联水平,实现“需求、力量、资源”可知可控。精准配送的关键在于“快”和“准”,即“能够及时将装备维修器材配送至准确的指定地点”。但是,配送过程涉及器材供应、维修保障、运输投送等诸多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器材仓库、生成工厂、运输部队、部队用户和地方物流企业等诸多力量,由于要素种类繁多、业务流程复杂,保障效能提高难度大。要实现精准配送的目标,需要搭建统一的器材配送信息平台,以实现器材资源、保障力量和部队需求的精确匹配,通过构建涵盖各层级指挥要素与保障单元的指挥通联网络以及实现装备维修器材“可视化”功能的器材资源信息网络,整合利用地方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实现“在储”“在运”器材资源的“可视”“可控”,按部队需求适时、适量进行配送保障。

6 结语

装备维修器材精准配送研究主要为了解决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先进物流理念、技术与后装保障机制、流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作为“联合作战后装保障体系子系统”的器材精准配送保障体系,理清器材保障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作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新体制下“需求牵引、军民融合、各方协同、集约高效、信息支撑”的精准配送保障模式,对于解决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中“物流不顺畅、过程难管控、信息不透明、响应不及时、效益不够高”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器材供应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胡愈之与桂林文化供应社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的城市月赛优秀作品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供应绩效概念模型研究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