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河北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22-11-01 05:53黄梦石肖少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9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规划国土

黄梦石,肖少英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从17.92%增长到63.89%,城乡规划与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外大量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高级人才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工作。伴随着城乡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城乡规划学科的关注重点也不断演化,不断吸纳了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构建了“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同时明确提出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国高校迅速响应规划体系改革,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始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体系。作为城乡规划学的直接相关学科,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而国土空间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其开发与保护过程需要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支撑。因此,“城市地理学”课程改革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为推动宽基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工大”)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提供有效支撑,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做出有益探索。

一、“城市地理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国土空间规划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019年5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新的规划类型向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范围的全覆盖、规划内容的融合性、规划方法的拓展等使城乡规划学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均有所转变。其中,针对全域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范围转变,高校需改变学生空间范围认知与把控能力的培养方式;针对“五级三类”空间规划的内容转变,要求学生掌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层次与关系,也要求学生熟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维度融合的城乡规划内容;基于空间数据库的规划方法拓展,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并了解与熟悉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对教学内容的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涉及不同学科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应用范式的交叉融合,而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对国土空间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传统建筑学背景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城市地理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其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实操性和指导性较弱,在以空间设计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中难以起到支撑与指导作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促进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拓展核心课程和相关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也间接推动了“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技术方法更新对教学方法的补充

“城市地理学”课程偏重“教”的形式,忽视了“学”的部分,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不适合国土空间规划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方法,从“灌输式”指导向内需性和发展性指导转变,融合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法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规划素养。

二、当前“城市地理学”课程存在的不足——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

据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统计,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65%的课程是在建筑学知识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河工大也是如此。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善、相关学科知识补充不及时、对设计课程支撑力低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

(一)教学内容缺少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

河工大“城市地理学”课程采用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共16课时,设置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第8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三部分,教学过程引用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公式推导与数据处理、区域系统论和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等。经过前三年的培养,河工大本科生能熟练掌握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基础,但缺乏对学生空间量化分析、区域发展与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加强与交叉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度,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衔接,以便学生精准掌握“城市地理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方式欠缺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管理等工作来看,本科生更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规划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河工大“城市地理学”是专业选修课,以传统讲授为主,学生很难建立与其他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城市职能分类中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划分方法,部分学生反映该知识点能够理解,但不知如何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也不知与确定城市职能和性质的其他方法有什么关联及区别。因此,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亟须融合情景式、任务式和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创新地引入MOOC、SP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拓宽学生的规划视野。

(三)教学成效未形成对设计课程的支撑

河工大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设计类课程,其教学成效往往通过规划设计图纸体现。经过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物质空间设计与表达的兴趣远高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的交互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学生掌握多尺度、多区域的地理空间要素演变规律与规划方法。“城市地理学”的教学成果未能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形成有效的支撑,学生对区域之间系统分析思维、区域内部空间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有限。未来,课程教学需要细化分解知识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系统分析思维和空间分析能力。

三、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完善

结合河工大课程存在的问题,以系统分析思维为主线适当调整知识点体系,尝试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拓展相关专业知识,从专业课程体系角度协调与设计课程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学”课程组织。

(一)以系统分析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调整

秉承“宽基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原则,协调统筹“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删除重复内容,从横向上对教学内容做减法;深入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研究问题,从纵向上对理论知识点和前沿研究方法做加法,将教学内容调整成理论知识教学模块(12学时)和研究方法教学模块(4学时)。

1.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块。一方面,将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城市空间组织两部分,细化为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类型、新型城镇化、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五个理论知识教学模块,适度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将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知识模块的相关教学内容移至《城乡规划原理B》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块。

在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类型的模块(2学时)中,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范围向学生讲授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与联系、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针对“五级三类”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规划范式,建立学生对地域类型的系统性认知体系。在新型城镇化的模块(4学时)中,弱化城镇化类型归纳、表征特点等知识点,从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明确新型城镇化的质量问题,系统讲授城镇化多元驱动力、人口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前沿内容。在城市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分布体系三个知识模块(6学时)中,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三大结构”的衔接关系,并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讲授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基本/非基本活动划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2.研究方法的教学模块。研究方法的教学模块是为了响应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新增加的4学时教学内容,重点向学生讲授大数据、统计数据、道路交通、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的获取方法、空间分析技术、应用场景和所实现的目标价值,巩固“城市地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充分认知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的技术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技术方法。

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建立与城乡规划学适配的“城市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地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思维和空间分析思维,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以线下线上混合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拓展

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法,对城市地理学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拓展与补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8学时的线上课程自主学时环节,另一方面运用河工大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全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

1.线上课程自主学习环节。授课教师根据五个理论知识模块定向选择同济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华东师范大学的“计量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清华大学的“新城市科学”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章节,共8学时。将课程链接植入河工大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自学环节,并在章节测验环节增加相关题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全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依托河工大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任务递进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对线下教学知识点、在线课程知识点进行串联设计,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思辨城市地理学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思维、创新探索思维,厚植城乡规划行业情怀。

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改革,一是拓展学生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思维。

(三)以支撑设计课程为目标的综合能力培养

河工大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城市地理学”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支撑与反馈关系。“城市地理学”课程的综合实践应用环节不设立单独的课时,以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分组团队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技术方法应用于相关实践场景中。

1.发展条件分析。根据国土空间的全域全要素规划体系,划定乡镇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范围,分析功能地域范围乡镇发展条件、实体地域范围城镇发展问题、行政地域范围影响乡镇发展本底,为确定城镇发展定位与目标提供基础。

2.规划定位目标。基于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的基础理论,运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企业发展数据定量分析乡镇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研判乡镇职能和发展定位,进而确定城镇职能结构体系,预测城镇性质;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确定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3.国土空间格局。基于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分析乡镇间、乡镇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判断镇区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发展廊道,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综合考虑各村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村庄发展方向,构建镇村发展格局。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充分考虑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索能力。城市地理学处于城乡规划学与地理学交叉融合的过渡地带,是尝试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通过对“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系统分析思维为主线梳理组织了知识点,增加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相关领域知识,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于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场景中,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空间规划国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