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庭孜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的鱼图腾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刻的文化价值,鱼图腾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现出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与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在历史的进程中,鱼图腾从作为一个崇拜的高于人的信仰到逐渐世俗化,在人的生活中充当承载美好愿望寄托的角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强,鱼图腾的崇拜一定程度地退出历史舞台,但与鱼图腾相关的文化意蕴仍然萦绕于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兴起的网络用语、人们喜爱转发的“锦鲤”(寻求好的运气)、其他方面的遗俗都展现着中国独特鱼文化的魅力。
鱼类有着独特的科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而鱼图腾文化属于鱼的文化价值,文化是精神的一种外在呈现方式,人类对鱼图腾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回顾鱼图腾文化的起源中,可以观察到祖先在选择图腾的过程中所寄托的情感价值。
“图腾”这个不是中国的原生词汇,它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原本它的含义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从印第安人的定义上看,可以得出图腾可以有两个意思。其一是“亲属”,也是从图腾的起源而来。
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认为本氏族的人都是缘起于某种特定物种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己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图腾的内涵也因此丰富起来,它指的是本部落或本氏族的人所迷信的某种自然或祖先、保护族人的圣灵抑或是亲人等。人们对图腾的崇敬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图腾发展过程中,图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想保护自身,因为当时的原始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对大自然发生的事情不能用科学理论的思维来看待。因此,面对一些大自然中无法解释的事情,例如电闪雷鸣,自身的起源等,就会将其归结为大自然的力量,如果受到什么自然灾害或感染疾病,也认为是人类自身在某些方面触犯了大自然的规则,从而受到惩罚。因此,图腾的出现正是原始民族希望得到一个正当的理由,通过对图腾的崇拜,获得主观需求的保护、安慰。并运用图腾来联系神话、古典记载,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早期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图腾的印第安文语意中分析,可以知道图腾的第二个意思为“标志”,即一个群体的标识。图腾作为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之一,能够起到团结部落群体、密切氏族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
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包含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等,其中人们更多地选择动植物,其中动物图腾占绝大多数。人们在图腾的选择中,常常将某种动物、植物甚至是生物等当成自己的祖先、亲属或者是保护神。相信这些事物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个人的安全,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再从时间上来看,一般认为图腾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母系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人们还不能独立地支配自然力,对自然界充满幻想和憧憬。他们对人类生殖繁衍的缘由也是神秘化的,普遍认为繁衍是动植物图腾显灵的结果。但是图腾不仅只存在于原始人的信仰中,在现代中国的社会中,也可以在很多地方探寻到具有不同象征意味的图腾的存在,这个将在下文的表述中进行详细解释。
图腾崇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先民物质资料匮乏,抵御自然的力量弱小的生存情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先民对各自图腾的选择全然没有合理巧妙之处。在中国原始的自然社会背景下,鱼的生理习性符合先民的向往。原始时期,中国人靠水而居,鱼象征着对水的灵活驾驭、生活生产、丰富的食物。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尤为发达,在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专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鱼纹或人面鱼纹的图案,而且还衬托有很多的网纹样式。而在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中,大溪遗址曾出土了用鱼陪葬的现象,有的把鱼摆放在死者身上,有的把鱼放在死者口边,还有的把鱼放在两臂下,更有典型的是有的死者口咬两条大鱼尾,且把鱼放在身上。
鱼图腾文化在中国早期便已经出现,中国人选择鱼作为图腾并对其进行文化创造,呈现出中国人的生活与鱼的紧密关联,表达了中国人对鱼的特殊情感。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思想,塑造着中国文化,鱼图腾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极具特色的文化之花。
在食物来源极其缺乏的远古时期,人们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就是傍水而居,而鱼则是原始人民最早的食物之一。中国远古祖先的生活习性,使得鱼早早地步入了中国文化的视野。中国的鱼具有悠久的历史,鱼作为“四灵”之中的“神鱼”。在几十万年之前的原始人类社会,鱼类就有着独特的神话寓意。同时,原始人把鱼列入人们的食物清单,中国人把鱼类作为猎取的对象,发明各类捕鱼工具,创造中国的渔业文明。
在原始社会的年代,鱼图腾就是半坡氏族时期的标志,在这一时期出土的物器中,较多地描绘着鱼纹或人面鱼纹,这些图案都较为直接地展现了人鱼混血、 合体、同源和互感的图腾意识。新石器时代彩陶上有两鱼逐图形和纺轮旋转图形,雄鱼和雌鱼与中国原始的阴阳观念相结合,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祥瑞吉兆。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鱼”形文字的出现,在青铜铭文中也有很多鱼形文字。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名鱼契),是用雕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唐朝时期,皇帝家族的姓氏“李”与“鲤”读音相同,导致鲤鱼被平民百姓敬畏为神圣之物,鲤鱼成了尊贵而神圣的图腾代表。而到了三国、南宋时期,又有“鱼灯”,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 等,还有用鱼类的种种异常来预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唐朝鲤鱼的地位达到鼎盛时期。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谐音,所以举国禁止捕食鲤鱼。老百姓置办年夜饭,当然也必须用别的鱼类代替,否则将会被认定是违法的。鲤鱼在唐朝,真正跳进了人间的“龙门”,与皇帝共命运,喻示着大唐之宏伟气象。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了许多新品种。在古代中国的鱼图腾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文人志士对鱼的崇拜,他们着重欣赏鱼的灵动、轻盈,鱼类图腾蕴含着文人对像鱼儿一样轻松跃动于世间而悠然自得的渴望,通过寄情于鱼以寻求达到精神解脱后,回归自然的快乐,实现自我超脱的状态。到了近代,鱼也成为吉祥物的代表,出现在人们庆祝的场合、家中及餐桌上。
原始鱼图腾文化在我国原始图腾文化中很有代表性,鱼图腾文化真实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人们渴望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从生理特性上看,鱼类普遍多籽,象征着极强的繁殖能力,恰恰与古人们渴望人丁兴旺的愿望相吻合;而鱼类的幼体不需要过多地呵护和关注就能独立长大,也是古人所向往的生命力顽强的状态。
在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图腾鱼类出现的遗址有20多个,彩陶纹饰所代表的是特定的共同体,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和汉水南郑等地遗址中所出现的“人面鱼纹”、两逐图形彩陶,具有鲜明的图腾性质,因而产生了对鱼类的崇拜。在这个时期,由于人们对比大自然力量的强大,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渺小,因而转向对鱼的崇拜,人们希望可以从鱼图腾上得到内心的寄托,寻求可以抵挡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祥瑞征兆的积极心理暗示。
从古代的文学中,可以发现作为图腾的鱼类的踪迹,鱼图腾文化在古籍中呈现出了一定的风采和内涵的创新。
鱼曾被中国的先人们认作是值得敬佩的司水雨神。在古籍《帝王·世纪》一书中,曾提及“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而在《山海经》中,也多有关于图腾鱼类的论述,据传《山海经》作者为大禹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地理书及人文地理志,也是一本集古代地方神话的一本奇特的古籍。书中多处记载图腾鱼类,例如:《海内南经》中“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以及在《诗经》一书中记载鱼类的有二十余篇。例如《小雅·无羊》中,关于“牧人乃梦”的描述:“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道家学派推崇闲适宁静的心态,认为养天性,顺自然,求自由。道家文章《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文多次以鱼寄托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例如,《逍遥游》中曾描绘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是鸟也。”鱼承载想象力丰富的中国祖先对于自由而无拘无束的向往,鱼被加上翅膀,幻化成了无所不能的一种文学意象。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鱼图腾所表达固化的文化崇拜,但也因为物品是固化的,不能向人们诉说当时人的想法,因此在这里可通过对古人文献的记载,更深一步地了解到鱼图腾对于当时人们思想的影响。
我国民族民俗中有不少以鱼为图腾的事例,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一些陶盆外壁就刻有对鱼生命树等图。在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创世传说中也能看到一条水生鱼、鱼生人、鱼生万物的生命链。例如:相传鱼是部分布依族人的祖先,他们有人与花鱼化身的姑娘结合而繁衍了其族的神话,至今仍有鱼图腾崇拜的遗俗,人死埋葬后,墓碑上刻有双鱼葫芦图案。举行婚礼时,新娘乘的轿子后面画有双鱼圆月图画,以示吉祥。水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贵州省东南部地区。鱼是水族最为重要的崇尚之物,鱼图腾是水族祖先的影子、是水族的子孙;从水族的祭祖、吊丧、节日及婚嫁等习俗。在这里,姑且选取了两个例子,但以鱼作为民族的吉祥物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国的图腾鱼类中,人们赋予其祥瑞丰饶的象征意义。因为“鱼”与“余”又有着谐音因素,鱼图腾文化常常应用在年画、陶瓷、印染等活动中,寄托着人们对富庶、吉庆、祥瑞的渴望。鱼和鱼纹象征着多子、丰收和富有,因此鱼在各民族的民俗中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将鱼类作为民族的吉祥物。
前文所提到更多的是鱼图腾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起源和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于鱼图腾的态度。但鱼图腾不仅是古代人们的信仰,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现代人早已得知,对于鱼图腾持以虔诚和祈祷并不会真的和鱼一样拥有同样繁殖、生存的能力,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以及天气的阴晴变幻也并非真的由鱼一类的神灵所掌控。但是在近现代,中国人对于鱼依旧有着纯真而美好的情感寄托,鱼图腾文化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灿烂的一部分,是跨越时代的文化传承。
鱼在现代的寓意也更加丰富多彩,赋予了鱼文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当家族祭祀,祭品中总有一份活鱼;每到逢年过节,家中的饭桌上总有一道固定的菜——鱼。人们通过不断地延伸发展,最终使得“鱼”的寓意异彩纷呈。鱼的寓意大多是从语言发音(包括方言)的谐音而来,少数是根据鱼的形状、习性而来。中国春节连年有“鱼”的吉祥图案,寓意生活常年富足,中式婚礼上的双鱼吉庆图案,寓意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商店中常用的“渔翁得利”出自古代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生意发达。关于鱼的外形而引申出的吉祥含义也有具体的例子。比如,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贝贝”象征朝气、繁荣,就是以鱼的外形、习性为设计灵感,寓意收获和繁荣。又如外形似龙的龙鱼象征着良好的风水,寓意“招财进宝”“逄凶化吉”;胭脂鱼背鳍高大似帆,寓意“一帆风顺”。总而言之,在我国上千多种鱼类中,吉祥语大多泛指某一大类,特别指定为某一种的不多。因此,可以看出鱼作为吉祥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本身作为图腾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慢慢有了更多的形式,例如鱼花纹、生活用品、纪念品等等,其中的寓意也更加地多样化。
此外,鱼文化在当今也成了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鱼也被赋予了无穷乐趣以及精神享受的内涵。在生活节奏紧凑的现代社会,养鱼、钓鱼、观赏鱼等活动,可以让人们暂时逃离世俗的喧嚣,转而进入到淡泊宁静的思想之境,神游于天地之间。从这个角度,鱼为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平添了无限诗意,身处闹市,仍然有悠然闲适的感觉。因而,鱼图腾文化在现代有了人与鱼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内涵。
中国是拥有五千余年文明史的大国,“鱼”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它优美的身姿游弋至今。“鱼”除了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价值之外,也对于国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就古代来说,古人心目中对鱼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食用价值上的营养可口的鱼;二是精神领域中是神秘的崇拜对象和美好的精神寄托,即鱼图腾的崇拜。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鱼的形象逐渐平民化、世俗化。鱼开始走进家家户户,鱼本身蕴含的寓意让其仍然作为一种吉祥物深得民心。从鱼图腾到鱼的各种派生品这一发展过程中,鱼图腾对于人们的影响并没有减弱,人们也未曾不重视鱼图腾在生活中的文化内涵,而是通过对鱼图腾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了鱼图腾带着的文化底蕴,使其顺应时代的演进。当今中国鱼类资源多样性减少,鱼的生态环境也面临恶化,人们缺少的不是赤裸裸的事实和有效的治理举措,而是缺乏一种对鱼、对生态的人性关怀。本文探析鱼图腾文化发展历程,回顾其中的美好寓意,是希望可以唤起中国人的“鱼情结”,让国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鱼类及其相关文化的迫切性,让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有活力地传承下去,焕发出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