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鑫阳
大数据是收集、处理、洞察大型数据的非传统策略和技术的总称。其精髓在于通过数据加工达到数据增值。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信息综合处理的技术。审计信息化是在审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近年来,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时代激流和政策要求下,应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而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命脉所在,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本文着重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1.业务承接针对性、预防性将大大增强。初步业务活动是控制及降低风险的第一道环节。客户的选择对后续审计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依据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非财务电子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整合、分析及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可初步判断出该客户是否存在品质不良、信任危机、财务混乱、缺乏独立性等问题,帮助审计人员确定是否承接该业务,避免落入舞弊陷阱,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数据质量将得到高度保证。传统验证型审计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盲人摸象”,在审计宽度、深度上存在较大风险。针对海量数据,若仍沿用传统审计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导致重大错误发生。因此,大数据的应用对推动审计信息化深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审计信息化下延伸出的相关信息技术及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高性能、结构化储存,通过跨库关联查询,可以将隐没在海量、异构、杂乱的信息萃取出来,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充分性、准确性更强,审计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3.审计分析透彻性、深刻性将显著提高。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大数据的内含价值势在必行。基于此要求,审计信息化应运发展,孕育出诸多运行有效的数据分析软件及可靠的审计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先行——对大规模复杂数据分析推理——快速发现疑点——精准审计出击的流程,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可视化模型构建,则使审计数据的展示更为直观,审计人员通过直观的图表更容易洞悉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4.审计方式将全面革新与优化。大数据的普及使用实现了定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联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联网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将数据与审计串联,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成果和经济活动进行在线实时或远程审计、监控,根本上改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从机械整理到网络互联、实时监控的转变,实现了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双向提高。同时,事中审计、动态审计和远程审计等创新的审计方式也加快了审计进度,提升了审计效率,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
5.审计模式将实现突破性转变,持续审计得到充分运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深入,实时的会计信息需要持续审计来保证信息质量,持续审计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审计模式。在持续审计下,审计计划、风险评估及审计报告形成有序链条。审计报告发出,触动下一阶段审计计划的制定,进而触发该阶段的风险评估。持续审计保持了审计程序的连贯性,避免审计程序被干扰,同时减少了审计数据提取与传递的时间,这样连续、循环的审计工作,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错误的发生,提高审计质量。
6.审计风险的防控更加全面有效。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复杂程度的上升,对每一笔交易进行检查既不可行,也没必要。为在合理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工作,传统审计一般通过审计抽样,以样本推断总体。这种以点带面的审计抽样具有一定风险,有可能影响审计质量。大数据时代下,人们摒弃了传统审计中要求的精确度,更关注数据的宏观发展,推动审计信息化以面取点,由抽查式审计转变为全量式审计,所有数据都成为分析对象,并对异常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防控,提高审计质量。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较准确预判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较可靠的参考信息及针对性策略,提高审计质量。
1.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质量有待提高。数据采集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石,也是推进审计信息化最为先决的一步。但实际工作中,数据采集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存在输入错误或恶意篡改的可能性,导致系统处理那些本身就存在错误的数据,进而影响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又如受限于审计信息系统及软件,采集到的数据不够全面或质量不高,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此外,信息系统可能会对数据进行错误处理与分析,造成数据分析结果偏差。
2.数据的安全有待得到进一步保障。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已成为阻碍大数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纵深发展。数据安全缺乏保障主要体现在:一是数据存储缺乏保障。不论是将数据存储在U盘或硬盘上,还是进行云存储,都存在关键数据被恶意攻击或篡改,因系统瘫痪、机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或无法访问等风险。二是数据访问缺乏保障。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遭未授权访问的风险,导致非授权、虚假交易的发生。三是数据挖掘缺乏保障。审计人员在分析数据时,未按既定规则操作,导致数据泄露,若涉及敏感业务、商业机密、国家安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四是数据共享缺乏保障。据开放共享过程中,由于数据脱离所有者控制,且数据追踪溯源技术并不成熟,无法跟踪数据的最终去向和使用情况。
3.审计信息化穿透力有待增强。大数据环境下,很多企业早已实现会计记账信息化。传统手工审计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登账到报表编制,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经办人签字,审计线索有迹可循。而在大数据化环境下,业务被终端操作者直接输入电脑系统,没有相关凭证作为依托,审计线索逐渐削弱甚至消失。同时,在信息系统中,业务存储于磁介质中,遇热、受潮或磁场强大时,磁介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毁坏,存在灭失风险。此外,更为隐藏的审计线索也加大了审计调查的难度,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优化和提升。大数据正以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带来新一轮的信息化革命,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审计人员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环境。面对功能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型信息系统、海量电子数据,以及完全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舞弊手段,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职业道德层面。部分审计人员由于立场不坚定,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经不住利益诱惑泄露审计数据,导致较高审计风险的产生,影响审计质量;其次,在专业技术层面。实际审计工作中,掌握高技能的同时需有前瞻性,能及时调整自身情况,顺势而变的高素质审计人员较少,无法积极适应审计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1.规范数据采集程序,严格数据审核机制。针对数据采集问题,应规范数据采集程序,加强数据管理,如规范数据接口,搭建统一数据云平台;提升数据采集规范度,任何审计人员查询、下载、存储数据都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防范操作性失误。针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应严格人员培训作业机制和数据审核机制,并辅以智能审核算法和智能化管理平台,保障数据高质量。
2.加强数据管理力度,有效保障数据安全。针对数据安全缺乏保障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一是数据加密。采用加解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进行有效安全防护,预防数据被黑客恶意攻击或篡改。二是访问控制。对各部门、各团队甚至各岗位的访问权限,进行明确定义和部署,进行差异性设置,防范非授权访问的风险。三是挖掘控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使人员规范自身行为,并制定相关奖惩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四是共享控制。建立高效的审计数据信息管理与监控平台,发展数据溯源追踪技术,实时监控数据去向及使用情况。
3.积极开发相关软件,建立全方位审计信息化体系。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必须加快审计软件更新换代的步伐。首先,大力开发高水平审计软件,以解决我国现有审计软件多数只能满足普通计算机审计,高水平审计软件匮乏的问题。其次,提高审计软件实用性与可操性。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士研发软件。再次,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辅助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审计系统。最后,加强审计软件的推广与应用,实现软件效益最大化。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新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审计信息化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重大变革刻不容缓。一是审计人员自身努力。审计人员需重建对业务流程开展和内部控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更新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适时适势调整。二是审计部门外部推动。审计部门应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及审计信息化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培训,更好地服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审计信息化不断推广深入,新形势下,随着“科技强审”、“审计全覆盖”的政策驱动,探讨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适应审计新环境,满足审计工作新要求,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为推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应当了解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扩大积极效应,规避潜在风险,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审计质量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