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玲
作者单位 | 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精神,从源头治理虚假审计报告,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秩序,浙江省以审计报告防伪报备为切口,开展“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对建立审计报告单一来源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浙江省深化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探索“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的协同合作方式。一是协同开发系统。联合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开发“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系统,实现审计报告“一库集成、一码验伪、一键投诉”,形成全链条闭环监管。二是发挥自律优势。充分利用行业自律监管的灵活特点,发挥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促进审计报告事前报备、赋码认证等管理措施落实,及时汇集审计报告内容、收费情况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等监管相关信息。三是实现共同监管。财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建、共用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前锁定监管对象,有效发挥行政监管的震慑作用和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形成监管合力,共同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对主要依赖现场检查的传统监管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数字赋能优势,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打造监管“新路径”。
1.重塑监管流程,形成闭环监管。对在浙江省设立的事务所、分所,将其出具的鉴证业务报告全文信息、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信息实行“一库集成”;为每份业务报告赋予唯一的防伪编号和防伪二维码,报告使用者可通过多种渠道查询核对报告信息,实现“一码验伪”;报告使用者发现异常的审计报告,可拍照上传,直接投诉,形成监管的“一链闭环”。
2.加强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监管。依托鉴证业务报告汇聚信息,以及与其它监管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形成监管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设置执业质量监管预警指标,实现对执业行为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将以往滞后发现异常行为再进行监管的被动监管模式转变为加强事前预测并进行干预的主动监管模式。
3.利用数据直传共享,构建社会共治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将鉴证业务报告全文上传后,可运用电子签证技术,经被审计单位或委托方等有关单位授权后,通过该系统将具有二维码的报告直接推送至科技部门、国资主管部门、银行、法院等报告使用单位,消除篡改审计报告的操作空间。在社会面上,形成看审计报告先验二维码的氛围,不带二维码的审计报告不被认可、不能使用,倒逼会计师事务所规范执业、提升审计质量。
4.支持端口对接,实现“无感”报备。在系统研发中打造开放性的标准端口,为具备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端口对接,通过端口可直接报备赋码,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实现报备工作“零负担”,切实提高会计师事务所配合报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一库一码”监管体系推进速度。
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是“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体系顺利推行的基础。一是下好制度建设“先手棋”。为规范审计报告防伪报备工作,浙江注协制定《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鉴证业务报告防伪报备管理暂行办法》,对报备报告类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协会的责任、防伪报备操作流程、行业惩戒措施等事项进行规范,为实施“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提供制度支撑。二是牵好技术支持“牛鼻子”。加强省市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配合,成立技术服务专班,制定安全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开通技术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在线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做好技术保障工作。聘请律师草拟报告入库告知函,供事务所参考使用,帮助事务所防范审计报告报备的法律风险。三是用好操作培训“金钥匙”。制订培训计划,对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和报告报备人员进行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采取组建培训咨询群、制作录播视频和操作手册、开展培训成果验收等多种措施,确保培训质量,达成培训目标,为监管系统上线运行打下扎实基础。
“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于2021年10月在温州试运行,2022年2月在浙江全省实施,目前看成效明显,也为在全国建立推行审计报告单一来源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
1.形成行业治理基础数据库。截至2022年3月底,浙江省已报备报告近4万份,汇聚多地、各级、各类审计报告相关信息,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基础信息、收费信息、业务类型信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信息、委托机构的需求信息、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行为信息、以及鉴证业务报告的全文信息等,不仅为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和审计质量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也为行业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2.打造监管新模式。通过对数据库的监控和数据分析,重塑传统监管手段,实现从事后监管模式到事前预测、事中监控的转变,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监管模式。一是提升了监管效率。通过设置执业质量监管预警指标,及时发现苗头问题,及时主动处理干预,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实施事中监控,并为事后追责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大大节约了监管资源。二是提升了监管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发现一些异常执业情况,针对异常执业行为进行精准监管,如:有企业同时针对同一事项聘请两家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同的审计报告;发现挂名执业、超胜任能力执业的线索等。三是严厉打击了无证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无证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法登录系统出具带有二维码的审计报告,从源头上打击了无证经营行为。
3.打开社会共治新格局。通过监管系统信息共享,有关部门可以迅速审核报告的真伪,并发挥协同机制,形成监管联动,打开社会共治的新格局。一方面,实现审计报告的电子化报备,无需再印发多份纸质报告,省掉中间传递环节,有效避免审计报告被企业篡改的可能性,促进报告“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流转。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一键触网投诉的方式,将各个监管部门与审计报告使用者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实现举报信息上报处置多级联动的效果,使举报受理、线索移交、联合监管、处置反馈等工作快速对接,畅通并拓宽投诉渠道,形成人人可监督的模式。
《财政部关于“整顿行业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健康发展”做好2022年会计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开展全国范围审计报告“一码通”试点,推动建立审计报告单一来源制度,实现审计报告在财政部系统统一报备上传、防伪贴码、加密存储、查询验证,从源头治理虚假审计报告问题。根据浙江省开展“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的探索实践,在全国实行“一码通”,建议做好以下措施:
1.共建共享,推动赋码审计报告一体化进程。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由财政部牵头,联合税务、审计、科技、银行等部门,协同制定相关制度,共同推行“一码通”系统,并加大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使用力度。二是推动共同建设。着力打破原有的分散在各主管部门和行业应用系统标准不一、技术相互保密、信息不能共享的限制,按照标准化端口和标准化数据结构来设计,以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数字化、全覆盖、智能化的监管网络,归集监管数据资源,为查处会计造假提供更多线索和证据。三是做好联合推广。审计报告在经过有关单位授权后,可以直接推送给科技、国资主管部门、银行、法院等报告使用单位,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审计报告被企业篡改的可能性,同时使社会公众知晓未赋二维码的审计报告是不合规的,不应当使用。
2.多措并举,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是成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专班,搭建防伪报备系统智能运维中心,快速高效答复事务所报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年报高峰期,加强咨询和技术支持的安排,提供远程服务指导。二是总结提炼系统操作指南,指导事务所用好用顺系统,同时严格规范管理事务所的报备行为,对异常报备行为进行监管。三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配套措施能跟上系统运行,确保数据安全。
3.拓展延伸,探索多场景应用可能性。逐步探索基于该系统的更多应用场景,打造金融担保、审计监督、税务审查、国有资产审核、专项资金监测、民生事项举报监督等多领域的典型监管服务场景,同时,在报告信息库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数据开放,分析行业发展相关数据信息,形成行业经济数据库,满足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咨询及其他业务工作对数据的需求,打造集“监管、经济数据与分析工具”于一体的经济数据库平台,对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