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寒冬拥抱你》:多线并行下的时代群像

2022-11-01 01:15段晓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电影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阿勇医生疫情

刘 璐 段晓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6)

抗疫题材电影是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诞生的电影类型,或许我们尚且不能称之为一种电影类型,但其强烈的时代性与群体共情性让该题材具有了鲜明的类型特征。2019年冬,武汉市成为牵动亿万国民心弦的地方,封城、抗疫、援助、居家隔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无数人的命运随之改变。2021年7月,国内第一部抗疫题材的电影《中国医生》上映,该片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叙事焦点,从武汉市疫情暴发初期第一批接触病情并采取防治行动的医院与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原型,记录了整个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历程。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生》已经具有了报告文学的种种特征。

《穿过寒冬拥抱你》定档2022年元旦档,在武汉疫情发生两年后、全国范围内疫情尚持续存在的当下,以更加平和的视角进行历史回望。该片由薛晓璐执导,由黄渤、贾玲、朱一龙等多位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以普通市民的视角刻画了武汉封城期间人们的守望相助。本文将对比分析《中国医生》与《穿过寒冬拥抱你》这两部电影,来看该题材影片在多线并行之下刻画时代群像的类型特征。

一、宏大主题下人物群像的素描

电影作品在表达一个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主题时,往往会采用人物群像的方式进行叙事,以来自不同行业的样本来搭建起特殊时代下的人物结构,在统观群体与具体个体的过程中,将个体故事与历史意识相结合。“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本就是现实主义文学中庞大的话题,典型化原则、典型人物、典型性等专业术语都是作家、读者、批评家们对于文学作品中经典艺术形象的高度评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共存的艺术形象才具有典型化特征”,该理论同理可应用于电影作品中。

在抗疫题材影片中,现实文本为影片叙事提供了大量素材,疫情的影响波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如何从庞大的现实素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艺术加工,是抗疫题材电影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中国医生》选取了医生群体作为叙事视角,讲述了援鄂医生的个体故事,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可供依据。其中,张涵予饰演的角色原型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角色原型之一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朱亚文主演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角色原型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影片在叙事过程中结合了人物的真实经历,如张院长身患渐冻症仍坚守一线,在合理的艺术想象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戏剧化改编,如陶峻医生鲜明的性格和团队作战初期的不适应等。在影片中,医生作为一个职业人群升华为一种艺术符号,首次实操插管的青年医生杨小羊代表着这个群体的承续与鼎新,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人物,也为《中国医生》的人物群像划定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锚点。

《穿过寒冬拥抱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转变,由医护人员转移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并且对他们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详尽叙述。每个个体都代表着一个家庭,在封城时期的武汉,他们的命运产生了交集。快递员阿勇不顾妻子阻拦护送医生,并组织起志愿者队伍,成为封城时期的联络网,其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快递员武哥是离异妈妈,爽朗大气,在给身患癌症的叶老师送药的过程中对他产生了微妙的情愫;李宏宇和刘亚兰是一对中产夫妻,在疫情下面对种种琐事矛盾,对于家庭有了新的认知;退休妇产科医生谢咏琴和擅长做粤菜的餐厅老板沛爷互有好感,准备携手相伴余生,一个电话又让谢咏琴重新回到医院……在具有交叉性与互释性的叙事结构下,影片用一个个日常化的片段串联起特殊时期普通居民的生活,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的同时,将视角探向了更加细微的角落。如果说医生是在前线救死扶伤的战士,那么在许多我们看不到的角落,还有普通市民默默奉献着:配送物资、给医护人员送饭、清理医疗废物等。影片正是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眼睛来进行对宏大叙事主题的解构。

与《中国医生》相比,《穿过寒冬拥抱你》中也有一些具有紧张感的镜头,但前者的类型定位是剧情片与灾难片,而后者的定位是剧情片与爱情片。在对真实社会事件的取材过程中,《中国医生》以更具记录性的手法进行写实描摹,《穿过寒冬拥抱你》则加入了更多情感元素,甚至不乏轻松幽默之处,戏剧性更强。以贾玲饰演的武哥来说,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鲜活,武哥并非像阿勇一样在疫情暴发之初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物成长的弧线。起初当阿勇询问还有谁能开货车时,武哥并没有报名。哪怕是接受叶老师的送药订单,武哥也是因为300元的高价配送费才勉强接受,并再三和药店确认这不是治疗发热的药物。武哥的转变发生在认识叶老师之后,当叶老师突然晕倒时,武哥背起他辗转四家医院,救了他一命。在之后的相处过程中,武哥对温润多才的叶老师产生了好感,爱情的冲动给了武哥去做志愿者的力量,二人的“鹦鹉洲大桥”之约为影片增添了浪漫色彩。武哥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可感的人,会退缩,会算计,但他们真诚而善良,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与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影片对于细节进行了现实捕捉,例如,武哥一个人吃泡面时是不管不顾地大口吃面,和叶老师吃面就一根一根挑着吃,表现了陷入爱情中时女性的娇羞;再如武哥带着实习医生晓晓拐进小巷子里吃豆皮,热腾腾的豆皮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温暖气息,也让武哥与晓晓的友情更加温暖动人。

除了武哥和叶老师带有悬念的爱情故事外,影片中还有三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爱人。一对是中产夫妻李宏宇和刘亚兰,他们分别经营一家超市和旅行社,生活优渥,但彼此之间有诸多嫌隙。在疫情暴发后,对于要不要向借钱的老友讨回欠款,二人产生了争执。老友病故后,李宏宇在一个雨夜爆发,二人多年来关于婚姻与家庭的芥蒂也终于倾吐,刘亚兰随后以高龄产妇的身份再次怀孕;另一对是老年恋人谢咏琴与沛爷。影片以交叉闪回的结构方式呈现他们一个穿上手术服、一个穿上厨师服的片段,谢咏琴退休后被医院重新召回,沛爷便包了她所在科室的工作餐。在经历人生种种后,两个老年人想要共度余生的爱情更具岁月的沉淀感,同时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最后一对是影片的叙事主线阿勇,影片并没有对他的妻子进行过多着墨,重在塑造一个“怕老婆”但更具家国大义的英雄主义式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小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家庭组合起来,便体现了人物群像式叙事的集群效应,他们所代表的便是万家灯火。当我们在银幕里观看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时,就如同观看我们周围的普通人和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集体的群像是为了铺陈影片的线索与历史背景,在此之下,是一个个清晰的、鲜活的、拼搏的个体的肖像。“从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表现后,我们才得以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疫情下的人间百态。

二、多线并行下的代言性叙事

马克·费侯在《电影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以历史的观点来解析影像,或以影像的叙事策略来诠释历史,“电影与历史两者间有许多产生交集的概率:例如,它们可以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交会;也可以在扭转未来局势,或造成社会变迁的那一瞬间彼此结合,在这类重要的时刻里,电影便介入了历史”。通常来说,我们认为历史影像是可以进行代言性叙述的影像资料,它扮演着“‘触摸历史’与‘实录变迁’的‘历史使者’的角色,对已经过去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进行着一种现场与代言性的叙述”。抗疫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取材自现实并反映客观现实的影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具有了影像的代言性叙事特征。《穿过寒冬拥抱你》中有很多还原现实的镜头:平日里川流不息的鹦鹉洲大桥上空空荡荡、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消毒车宛如沉默的巨兽在街道上缓缓驶过穿着全套防护服的防疫人员和人满为患的医院……这些场景都是刻在武汉历史上的集体记忆。历史是人类文明中被记录的事件,影片在历史事件的代言现场进行对事件的还原性讲述,截取了从疫情暴发到武汉解封这个关键时间点,给予了人们直面历史创伤的勇气。特别是在疫情仍旧反复影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当下,此类影像作品更是建立在大众传媒渠道上的国家意志的书写。同时,剧情电影与历史影像的区别在于其可创作性,影片在对真实事件的改编过程中进行了大众艺术的审美构建,以达到影片艺术性与现实性的平衡。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事件之间的结构方式。影片分为四条支线进行叙事,并以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进行结构重建,其中阿勇是影片的叙事主线。阿勇是一个有原型的人物形象,其原型人物是“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汪勇。汪勇是疫情暴发初期武汉第一批志愿者领导人之一,在封城期间积极联络物资,为各方有需求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影片以“无所不能”的阿勇为核心,辐射出武哥、晓晓、叶老师、李宏宇、刘亚兰、谢咏琴、沛爷等其他人物。鹦鹉洲大桥是一个剪辑上的交会地点。武哥骑着摩托车开启了她的志愿者生涯、李宏宇夫妇开车争吵、谢咏琴坐上了接她重返手术台的车……他们在鹦鹉洲大桥上擦肩而过,命运在此刻短暂地交会,织成一张细密的叙事网。在对不同人物的经历的呈现上,影片采用的是人事交融的结构方式。在粗建的人物身份与故事架构内,根据所搜集的真实的新闻素材进行具体事件补充。影片在前期准备阶段采访了大量志愿者,并对他们的真实经历进行提炼,最终补充为框架中的血肉。例如,刘亚兰的叙事素材来自武汉一个旅行社的女老板,她在封城期间所经历的政府退还质保金、公司运营现状等问题,经过了适当的艺术加工成为影片中的刘亚兰的故事。影片在刘亚兰这对夫妻身上进行了较多的戏剧化的建构:刘亚兰在疫情期间坚持不裁员、不减薪,公司运营艰难,于是她提出讨回借给李宏宇老友的一笔钱,不顾重友情、爱面子的李宏宇的反对。为了拿回质保金,二人冒险出门取材料,路上却得知老友因感染过世的消息,二人因此在鹦鹉洲大桥上爆发激烈的争吵。人性的考验与命运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刘亚兰的无奈之举却造成了李宏宇不可挽回的遗憾。在结合了真实经历与戏剧改编的表达方式下,影片呈现出一种极具代入感的现实张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受众与人物的情感共鸣。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影像各自所代言的材料意义。影片在对阿勇这个角色的塑造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的艺术创作性。阿勇是个天生侠肝义胆的人,每当帮助到别人,所得到的一声“谢谢”便给予了他全部的意义。在影片中阿勇不仅不顾妻子反对执意做志愿者,还“三过家门而不入”,把物品放到家门口就走。影片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阿勇与儿子的相处,儿子喜欢漫画中的“墨卫侠”,阿勇便在配送的包裹上贴上“墨卫侠”的标志,以一种超级英雄的形象守护家庭,也守护这座城市。在阿勇的身上体现出极致的利他性,当志愿者私下拿走几箱蛋白粉时,阿勇不仅大发雷霆,还自掏腰包把这份“亏空”补上。如果说其他人物,如武哥,是维度立体而接地气的小人物,那么阿勇便是“雷锋式”的影像塑造,代表着一种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

此外,影片在普通小人物外,依然关注到了医生群体,以晓晓和谢咏琴为代表。晓晓是实习医生,年轻、乐观;谢咏琴是退休医生,温和、豁达。从身份、年龄等多个层次,他们代表着两类医生群体,但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奉献自我,却不幸感染。但在晓晓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略显失真。作为一个值了三个大夜班换来难得的休息的医生,晓晓和武哥之间迅速地热络和亲密的互动戏份略为理想化、影像化了,缺乏一个更加合理的叙事过程,对她们之间“闺密情”的建构未免显得有些主题先行。情感固然是串联起人物群像的良好载体,我们可以理解,影片希望通过塑造这份“闺密情”来抵抗现实的残酷,正如小巷子里的豆皮摊散发的烟火气和道路上萧瑟氛围的对比,晓晓坐在武哥车后座恣意的笑传递了积极阳光的情感价值。但如果缺乏了情感生发的合理性,叙事的真实性就会被质疑。反观影片对谢咏琴的塑造,她老年丧女、和女婿孙子一起生活的人生经历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岁月的厚度,和沛爷的相识过程也真挚、自然。在谢咏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家人的爱与包容、对事业的责任心和对爱情的真诚,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活。最终,谢咏琴被治愈,和沛爷相守共度余生,也代表着影片所传达的一份美好的希望与慰藉。

三、文化创伤下的集体记忆

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了“文化创伤”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时,灾难事实便进入了群体性身份认同的层面,文化创伤产生了。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作为一种重大创伤性历史事件,除了在现实层面上给人类文明造成了重大影响外,在艺术层面上也一再地被书写。文学与电影等艺术形式试图在还原历史、记录历史、呈现历史的过程中反思创伤的生成原因,以直面的方式修复公众的创伤记忆。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医生》所做的是尽可能还原集体记忆,从而体现出医生群体的崇高性与国民精神的力量。而《穿过寒冬拥抱你》走的是另外一条叙事路径:重构疫情下普通民众的生活,以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来对抗集体创伤记忆。

影片还加入了爱情这一类型化的叙事元素,爱情片是最具普世性,也最深入大众的电影类型。事实上,将爱情元素融入历史记忆与主旋律题材的影片中是电影叙事的常用手法,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21世纪的主旋律电影借助‘历史记忆+爱情’的类型化呈现,借助主角爱情的生离死别,展现了革命以及战争所给人们带来的残酷性”,《穿过寒冬拥抱你》则是将抗疫题材与爱情元素相结合,表达了在疾病面前,个体力量的微弱与个体精神的强大。影片中的叶老师身患癌症,但他仍旧乐观地面对生活,弹钢琴、写诗、摄影、旅行,隔离期间给小朋友们上网课。过世后,叶老师捐献了自己的身体器官,让更多的人重获健康。在得知叶老师离世的消息后,武哥又重新抹上了口红,叶老师教会她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这也正是影片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如今,戴上口罩出行、勤消毒、不聚集、进店扫健康码等防疫举措已经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习惯,人们常说近两年是被疫情“偷”走的两年,疫情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穿过寒冬拥抱你》的上映像是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看到,疫情之下,温暖善良的国人在守望相助,还有像阿勇、武哥一样平凡的人,在每一个角落,做无名的英雄。

《穿过寒冬拥抱你》正如片名一般,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寒冬时节,让拥抱“治愈”寒冬。不同于以往从宏观角度进行叙事的抗疫题材电影,该片重在塑造一个个小人物,表现人物真实的成长弧线。无论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叙事改编,还是基于采访素材进行全新人物的打磨,影片在多线并行的叙事架构下,一方面尽量写实化、平凡化,一方面又从阿勇等人物身上表现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通过对隔离时期武汉人民的生活画像与情感图谱的描绘,影片探讨了伤痛记忆的表达方式。在这个寒冬,《穿过寒冬拥抱你》给予了我们一次平凡却温暖的观影体验。

猜你喜欢
阿勇医生疫情
战疫情
最美医生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为爱千里寻香记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