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龙运峰,罗勇,彭新平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新生儿科,湖南 邵阳,422000)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早产儿感染病原微生物后通常病情发展快,很容易变成重症感染,加之治疗后易出现各种后遗症,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2]。血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是早产儿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其存在阳性率低和结果滞后的缺点[3]。目前还没有理想的诊断方法应用在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上,急需寻找新的方法对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进行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提高早产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治愈率。近年来,早产儿胃液病原微生物检查对诊断早产儿是否有早发型病原微生物感染备受关注[4-5]。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被引入到病原微生物学检测中[6-7]。本研究分析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在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检测效果,比较早产儿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与血液病原微生物培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探讨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在早产儿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从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收集147例早产儿(胎龄<37周),根据患儿的围生期病史、住院后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为感染组(92例)和非感染组(55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以及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早产儿在出生1 h内未开奶前收集胃液和血液进行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同时进行血液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检查,并记录相对应结果。参与者其父母对所有样本的收集和检查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 h内开奶前,将无菌胃管小心地置入早产儿胃部,用注射器收集胃液0.5 mL用于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采集出生后1 h内开奶前早产儿的股静脉血1 mL,置于无菌培养瓶中,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器及相应配套的血培养瓶(生物梅里埃),对采集后的血液进行培养,若5 d内检测到细菌株则为阳性,5 d内未检测到细菌株则为阴性。同时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病原微生物鉴定系统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株进行分析鉴定。菌株的培养、分离、鉴定均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的标准实施[8]。
病原微生物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湖南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采用ABI7500荧光定量PCR(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进行扩增定检测。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规范进行所有操作。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每批实验均设置阴、阳性对照。该病原微生物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可对以下25种病原微生物核酸进行定性检测: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核酸、副流感病毒Ⅰ、人鼻病毒核酸、呼吸道腺病毒核酸、乙型流感病毒核酸、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核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铜绿假单胞菌核酸、流感嗜血杆菌核酸、嗜肺军团菌核酸、肺炎支原体核酸、百日咳杆菌核酸、肺炎克雷伯杆菌核酸、肺炎链球菌核酸、巨细胞病毒核酸、白色念珠菌核酸、鲍曼不动杆菌核酸、肺炎衣原体核酸、人偏肺病毒核酸、博卡病毒核酸、EB病毒核酸、耶氏肺孢子虫核酸、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副流感病毒Ⅱ核酸。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血液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发现92例感染组样本中分别有39例和58例阳性,55例非感染组样本中分别有5例和2例阳性。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病原微生物感染比非感染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原微生物培养:χ2=16.67,P<0.001;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χ2=48.70,P<0.001),见表1。
与临床诊断相比,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3.04%和96.36%;假阳性率和阳性率分别为3.64%和36.96%,见表2。与临床诊断相比,病原微生物培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42.39%和90.09%;假阳性率和阳性率分别为57.61%和9.09%,见表3。在非感染组中,病原微生物培养和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P=0.435)。与病原微生物培养相比,感染组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发现的阳性样本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7,P=0.004)。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的效果要好于病原微生物培养的检测效果。
表2 早产儿临床诊断与核酸检测对比
表3 早产儿临床诊断与病原微生物培养对比
92例早产儿中病原微生物培养有39例出现阳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也均为阳性,而病原微生物培养为阴性但是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有19例。两组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结果见表4。感染组中病原微生物以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表4 早产儿感染组中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
早产儿早期感染一般发生在出生后的3 d之内,且病情发展较为迅速,症状隐匿,可能危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中早产儿早期感染病死率相当高[9-10]。因此,越早确定早产儿的带病原微生物情况,越能对围生期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合理进行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改善其预后[11-12]。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尚无理想的方法,早产儿胃液在未开奶之前为无菌状态,若早产儿在宫内出现感染,吞咽羊水,那么早产儿未开奶之前的胃液检测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所以,胃液检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13-14]。血液细菌培养是临床诊断菌血症的“金标准”,但血培养阳性报警后,需分离纯化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因而存在易污染、结果滞后、假阴性率高、病原微生物种谱类窄(如病毒)等不足,加之血液采集属于有创收集,对采血量有要求,没办法为早期临床快速诊断提供参考[15-16]。
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飞速发展,病原微生物诊断中也引入了核酸PCR检测技术,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耗时少,从基因组抽提到PCR扩增整个过程只需3至4 h,为临床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手段[17]。本研究发现,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的效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04%和96.36%)要显著好于病原微生物培养的检测效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39%和90.09%),表明早产儿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在早产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效果更好。同时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也能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型,感染组中病原微生物以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因此,胃液的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加之该方法属于无创操作,相较于血液培养,对早产儿来说可减轻反复穿刺痛苦,减少早产儿医源性失血;对其家长来说减轻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临床来说可以快速得到相应病原学检测结果,为临床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提供指导依据;可以避免早产儿出现严重败血症、颅内感染等重症感染性疾病,改善早产儿的预后,提高其生命质量。但是本检测手段主要针对存在宫内感染暂未进行喂养的早产儿,对于晚期感染的新生儿不适用。
研究证实,与血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相比,早产儿胃液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在早产儿早期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无创、快速的特点,在早产儿早期感染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