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晶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广东省自2018年提出“碧道建设”的概念以来,深圳市碧道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背景下,深圳市抓住先机,在打造深圳千里碧道上出谋划策,推动深圳市千里碧道建设的重任[1,2]。
大鹏新区积极响应深圳千里碧道建设的号召,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力争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3]。在“双区驱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格局下,碧道成为大鹏新区未来城镇高品质发展关键。
(1)碧道内涵。广东省创造性地提出碧道建设概念,其主要涉及海湾、河湖水库以及滨水地区保护发展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性地建设和治理,优化生态、生产、生活三维空间格局。碧道建设共包括5个体系: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两岸共生,人地和谐,以碧水之道成就一条绿水青山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道[4]。
(2)碧道建设理念。在谋划碧道建设的过程中,大鹏新区充分结合城市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与存在问题。以治水为先导,优化生态本底,塑造优美环境,增强对绿色产业及高素质人群的吸引力,促进产业升级与人口结构优化。通过治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将公共空间布局还水于民,提升活力,推动流域土地与空间价值激发,释放环境红利。将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流域水系打造成为“海河+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样板区[5]。
(3)碧道建设类型。在延续广东省碧道规划成果中的碧道分类体系的同时,依据《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 年)》及大鹏新区实际情况,按照碧道的区位特征与水体类型二个维度,对大鹏新区碧道进行细分,大致划分为6个具体类型,即城镇河流型、乡野河流型、城镇湖库型、乡野湖库型、城镇滨海型及乡野滨海型[6]。
(4)碧道建设范围。规划将大鹏新区碧道建设范围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碧道建设核心区、碧道建设拓展区和碧道建设协调区。基于大鹏新区碧道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规划对碧道建设范围总体分为“河流型碧道、湖库型碧道和滨海型碧道”3大类进行管控。
据相关资料统计,大鹏新区内集雨面积大于1 km2的河道共62 条,其中,大鹏湾水系共有河流23条,大亚湾水系共有河流39条。河道管理总长度约133.22 km,水库共25座,海岸线长度共133 km。
(1)水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河道防洪达标率为98.6%,但受潮位顶托,下游地势低洼,除溪涌河下游河段不达标外,其他河道基本满足防洪潮规划的防洪标准要求;②除长毛湖坑水、天龙坑水、鹅公水、大坑水、无名河等5 条河道为天然河道未进行整治外,其余河道基本经过综合整治,岸墙质量整体良好,局部河段由于整治时间较久,存在老旧浆砌石岸墙老化现象。
(2)水生态。①生态用地被挤占,生态恢复难度大,部分河道淤积现象明显;②河道断面生态性不足,多为浆砌石护岸,护岸缺乏生态性、自然性;③河流形态单一,河床缺乏深潭浅滩水面,部分河床还是硬质化;④河道基流量较小,普遍不满足生态和景观需水量的要求;⑤水生生物栖息地条件差,缺乏有效产卵场,河流连通性差,干流与支流、上下游之间由于水坝阻隔无法交流;⑥河道内外来种入侵严重,罗非鱼占绝对优势地位,挤占其他鱼类生态位,对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
(3)水环境。①大鹏新区多属山区性河流,河道水质较好,片区入河污水通过近年来水污染治理工程已基本实现全部截流管网收集,无污水入河现象,但仍存在建成区雨天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②水系内河道上游多为山区河道,汛期河道洪峰流量大,枯期河道生态基流不足现象明显;③下游易受潮汐影响,水质指标浮动较大。
(1)滨水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大鹏新区的工业多集中在大鹏中心区和葵涌中心区,规模以上企业约14 家,以电池、塑料、家具、五金加工生产为主。许多水岸用地利用较为低效或闲置,导致优质水系资源未能充分发挥。
(2)旅游产业发挥功能不足。大鹏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是深圳市东部滨海的旅游名片。目前旅游产业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整体上呈现出规模小、布局分散、服务功能弱等特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基本是水上项目、项目活动、餐饮酒店和少量房地产四部分的组合模式。同时,旅游业的开发模式以单纯的海滨娱乐为主,忽视了山地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
(1)滨水慢行脉络丰富,但全域连通不畅,部分区域缺乏滨水慢行体系。①滨水慢行体系连续性不足,河海之间的联系度较差。慢行步道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新区中部及城市建成区,大鹏湾与大亚湾之间联系不足。②滨水慢行交通连接性不强。现状旅游自行车以少数骑行、特定片区自行车产品为主,总体规模偏小,出行模式单一。③慢行休闲路径缺乏定期的管理与维护,且沿岸公共空间不足。因用地导致断点、路面破损、护栏锈蚀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沿岸缺乏必要的公共休闲空间。④滨水游径服务设施缺乏,且建设标准不统一。滨水服务设施以传统服务为主,类型单一,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滨水活动需求,导致滨水空间吸引力降低。
(2)人文资源富集,但滨水空间文化属性不显且处于初步利用阶段。①旅游与文化等特色资源丰富。全域旅游资源丰富,新区共有景点76个。②历史人文资源缺乏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与岸线设计结合,地区文化与区域水岸景观存在脱节。③水上活动缺少策划,人们与水的互动性低。大部分水域缺乏水上活动的策划,并且水上游憩设施缺少,导致人与水的隔离。④滨水文化属性缺失。部分河流沿线水工设施破旧,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水工设施缺少标识牌,未能体现水文化内涵。
(3)城建基础设施亟需提高。①坝光片区城市建设与2020 年规划预期尚有一定差距。②商服类用地供需不平衡。从用地供给来看,商业服务业用地增幅较小,从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的角度,商业服务业用地的规模和数量要根据实际用地情况提高占比。③规划道路实施率不高,交通联系不便。大鹏新区十三五期间大鹏新区规划道路实施率仅约21%,快速交通联系仅依托盐坝高速一条通道,多个组团间为单通道联系,内部南北纵向通道主要依赖坪西公路。④旅游集散中心等交通截流设施未建成,造成节假日拥堵。大鹏新区处于交通区位的末端,旅游高峰期存在“多源单汇”特征,而交通规划提出的“三级截流”的旅游交通枢纽体系尚未建成,无法缓解旅游交通压力。
(1)绿色的深圳东部滨海城市。大鹏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在推动绿色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已然成为深圳市的绿色生态滨海城区。
(2)深圳经济特区的最美海岸。大鹏新区作为深圳市中海域面积较大的新区,占深圳市海域面积25%。同时,海岸线长度是深圳市海岸线总长度的50%。
(3)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鹏新区有着“深圳历史根脉”的称号。深圳区域历史上记载的最早人类活动遗迹位于大鹏新区。其中,大鹏新区的渔村文化、客家文化等都是大鹏新区典型的文化遗产。
(1)“两山”发展理念下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鹏新区朝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全国探索超大城市生态保护区发展路径,进一步凝练和彰显“深圳生态特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方向砥砺奋进。主要内容为:①从维护“三山两湾一轴”自然本底和生态格局为出发点,构筑深圳生态安全战略支撑屏障,将大鹏新区建设成为深圳市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②以生态承载力为约束转变生产方式,建立以集约、节约、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体系;③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引领和约束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将大鹏新区打造成为深圳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区。
(2)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在深圳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布局南方海洋科学城的背景下,大鹏新区可利用自身优质海洋资源优势,结合南方海洋大学的建设及现有产业基础和大鹏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推动大鹏新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建设。①滨海区位优越。大鹏新区海岸线具备较强优势,且拥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丰富历史资源。②统筹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利好下,大鹏新区在陆海方面统筹发展。③产业发展。新区因产业基础与后发优势成为深圳市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海洋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布局点,积极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
以碧道选线最终结果为基础,结合大鹏新区城镇建设特点及碧道建设资源布局特性,规划形成“一带引领、山海联动、四湾七片、成网成环”的碧道建设总体结构(见图1)。结合不同组团的发展基础,推动全域碧道的差异化建设。
图1 大鹏新区碧道建设总体空间结构图
从生态游憩、公共问题、商务、商业、创新、工业、居住和交通可达性八个维度对大鹏新区碧道建设所涉及水系区域进行客观评价(见图2),为各个区域水系的碧道分区、建设主题及功能定位等奠定基础。
图2 大鹏新区产城评价
综合生态游憩、公共问题、商务、商业、创新、工业、居住和交通可达性八个维度评价结果,大鹏新区碧道建设可形成具有一定基础的“葵涌、坝光、王母-鹏城、南澳-下沙、新大-龙岐湾、杨梅坑-桔钓沙及东涌-西涌组团”发展结构(见图3和表1)。
表1 大鹏新区碧道组团建设重点和方向一览表
图3 大鹏新区碧道分区及功能规划图
(1)碧道建设规划的分区指导作用。碧道规划的主旨内容应纳入《大鹏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经审议通过的碧道规划是指导全区碧道建设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2)规划的协调与统一。碧道规划要与现有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道网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后编制的相关规划,涉及到碧道等相关内容,应主动协调统一,以确保各规划协调统一[7]。
(3)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制定碧道年度建设计划,明确年度目标与任务、落实责任部门与责任人,确保高质量完成碧道建设各节点任务。
做好现有项目转化。河道综合整治、滨水景观提升等项目,视项目所处的阶段,经优化设计、编制概算调整方案后,报经原审批单位批准后,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8]。
(1)保障碧道建设用地。优先利用滨水地区“三旧”改造等存量建设用地支持碧道建设,区政府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保障碧道建设用地需求。对已列入城市更新综合整治的历史遗留建筑,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碧道建设标准以及城市更新综合整治计划推进实施。
(2)协调冲突建设地段。优先建设沿线冲突较小的碧道建设段,对因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海岸线等限制性要素限制的地段,在碧道建设过程中,以生态化手段建设该段碧道,且应主动与限制性要素相协调。
(3)推进碧道空间贯通。在碧道建设核心区范围内,尚未列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及综合整治计划的设施,属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应退出碧道核心区土地用于碧道建设。属于非公单位的,通过向沿河单位租地的方式贯通碧道,租地费纳入碧道年度运维预算。确因历史保护、保密、军事设施以及码头渡口等无法退让的,可沿河(湖)建设上跨游步道实行贯通[9]。
(4)构筑开放型碧道网络。推进碧道与绿道、自行车慢行道、公共交通道、公园、湿地的无缝连接,串联沿线水库、水质净化厂、泵站、水闸等水工设施,形成以碧道为骨架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在碧道规划范围内已建的滨水绿道可因地制宜按碧道标准改造提升,符合碧道标准的已建滨水绿道加挂碧道标识牌。
(1)实行市场化经营。按照“谁建谁管”的原则,由建设单位将碧道沿线的运动休闲、商业服务、亲水游憩、文化宣传、停车场等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服务设施,委托专业企业经营。
(2)开展碧道商业保险试点。探索“碧道工程与设施保险+施工运维管理与游览人员人身险+第三方责任险”的碧道商业综合险试点,碧道核心区范围内的护岸、道路、绿化及配套服务设施均纳入保险范畴。
(1)明晰投资边界。碧道建设需要由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其中“区投区建”碧道建设由区级财政负责,碧道核心区范围内涉及水安全提升、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驳岸生态改造、水务设施美化、景观打造与提升、慢行道贯通、人行桥架设等建设内容,原则上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市投市建项目由市级财政统筹,区投区建项目由区级财政负责),鼓励社会资本参与[10]。碧道拓展区与协调区范围内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升级类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可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碧道建设。
(2)设立碧道专项公益基金。以“社会参与、自愿认筹”为原则设立“碧道建设专项公益基金”,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碧道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
(3)引导社会资本。碧道拓展区与协调区内的土地出让,以及城市更新综合整治、产业升级等项目要与碧道建设相衔接,在地块出让过程中,应明确配建碧道项目的标准、规模和保障碧道公共性的前提条件,引导并且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碧道建设的行列中来。
滚动预算,近细远粗。优先安排在建和拟建工程,强化资金预算的监督和考核,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加强年度目标考核和预测,按照项目执行和目标完成情况,实时调整资金预算和工程安排,确保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1)强化任务考核。将碧道建设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责任考核,并将其作为各级河长湖长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列入河长制工作考核范围。
(2)完善河湖长制构建碧道治理体系。在现行的“区、镇(街)、社区”河湖长制、湾长制的基础上,广泛邀请社会公益组织、民间组织、民间人士加入到河长队伍中,鼓励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碧道的安全巡查,增设民间河长、碧道守护志愿者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3+2”碧道治理网络体系[11]。
弘扬人水和谐的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宣传设施,利用滨水空间组织碧道大讲堂、生态大课堂,加强对青少年、市民、休闲游憩人群的宣传力度[12]。编制大鹏新区碧道地图手册、开发碧道App,为广大群众游碧道、赏碧道、深度体验碧道提供图文并茂的信息导览和实时信息服务。开展水情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弘扬治水精神,宣传碧道建设成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与参与碧道建设的浓厚氛围。
大鹏碧道分区规划总体从“现状判别-规划引导-实施传导”三部分展开规划主体内容的论述。在着重对大鹏新区水系、产业、城市现状及问题的梳理下,提出大鹏新区碧道建设布局、结构、分组团建设、实施保障等内容,是大鹏新区落实广东省“万里碧道”和衔接深圳市“千里碧道”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协调全区碧道建设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