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奖励制度发展回顾

2022-10-31 02:33张剑波顾丽英
科技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领域科学

张剑波,顾丽英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3.上海社会科学院政府绩效评估中心)

科技成果的评价是科技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对做出贡献者的激励。基础研究(纯基础研究也就是司托克斯的巴斯德象限模型中的“玻尔象限”)主要靠研究条件保障和研究者兴趣探索。所形成的研究报告可能在内部存档并控制扩散范围,其著作则公开出版,其论文发表在科技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出版社、刊物或会议声誉越好,对发表者正向激励作用越强。如果有领域内的理论、公式、定理、定律、守则、方法、量纲或计量单位,以现象或规律的最早发现者、学说创立者命名,或授以领域内权威科学奖励,则是对其研究成果的最大褒扬甚至是对其终身成就的肯定。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成果既有发表在科技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的,也有出版专著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刊物或会议声誉越好,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利用越完善,或授以领域内权威科技奖励,对发表者正向激励作用越强。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开发设计和试验(属于“爱迪生象限”)更多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创新,主要靠经济激励手段,也靠研究条件保障,需要“工程化思维”,需要企业家和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新的“生产组合”和“创新组合”,在市场上和实际应用中检验创新绩效,其成果一般是不发表科技论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利用越完善、创造商业价值后技术贡献者的经济回报越高、精神激励档次越高,对相关技术工作者、技术管理者的正向激励作用越强。

除了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外,科技奖励是科技成果评价有力手段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科技奖励制度发展情况作一简要回顾分析。

一、国外主要科技奖励制度简要情况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最先设立了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法国:巴黎皇家科学院征文大奖是全球首个世界性科学奖,于1720年设立,1721年开始颁发。该奖助推法国接替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法国大革命期间和之后一段时间停办,1812年恢复;王国体制结束以后,该征文奖停办。1791年法国颁布了其第一部《专利法》。1937年法国全国科研中心科研奖章设立,因为战乱而延至1954年才开始颁发,分为金质奖章(每年1名)、银质奖章(每年10名)和铜质奖章(每年24名),但不具国际性。

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早在1236年,英国国王曾授给波尔多市民色布的制作技术15年的垄断权。1617年,专利垄断权开始由政府颁布《专卖法》予以保护,1624年英国制定《垄断法规》。英国也是开展科技奖励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1731年,英国皇家学会设立科普利奖(奖章和奖金),该奖成为世界上持续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奖项。由于当时英国还是世界科学中心,所以该奖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奖。目前科普利奖章对获奖人的国籍、种族等没有任何限制,是世界最著名科学奖励之一。1824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设立,每年奖励一位天文学家;从1964年起每年分别奖励天文学家和地学家各一名,也享有世界声誉。

瑞典:1819年制定《专利法》。1895年,世界最著名、面向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设立,1901年开始颁发。其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各自领域的全球最高荣誉(其他非科学类奖项则有程度不等的偏颇性)。1980年,克拉福德(克雷夫特)奖设立,1982年开始颁发,奖励领域是数学、地学、天文和生物学,弥补了诺贝尔奖的一些领域缺陷,在所在科学领域属于国际顶尖奖项。1991年,瑞典国王设立“斯德哥尔摩水奖”,成为水环境领域最高奖。

日本:1885年(明治18年),日本《专卖专利条例》经元老院通过并颁布实施。日本学士院于1911年设立日本学士院奖,奖励科学研究,在亚洲国家中首开先河,在全球也是最初设立科技奖励的国家之一。1983年设立面向全球的日本国际奖,1985年开始颁发。领域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等社会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电子、信息、通讯等。除了医学、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奖重叠,其余都是补充了诺贝尔奖欠缺的领域,针对尖端技术领域很多。面向全球的京都奖从198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其尖端技术奖项的领域包括电子学、生物工程学及医疗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其基础科学奖项则包括生物科学、数理科学、地球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其思想和艺术奖项则针对音乐、美术、电影、戏剧、哲学等领域。

美国:1790年,美国以宪法为依据,颁布了美国《专利法》,它是当时最系统全面的专利法。1922年,美国化学会设立普利斯特里奖,并于次年开始颁发,每三年一次。1944年以后,每年一次,该奖项声誉卓著。1924年,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原译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航空工程分会设立莱特兄弟奖章。1946年,拉斯克奖设立,成为医学界声誉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科技大奖。1952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设立威斯汀豪斯金质奖章。1954年美国政府机构原子能委员会设立费米奖,面向全球,每年一次。1955年设立斯隆研究奖,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旨在支持和奖励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的美国杰出科学家和学者。195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维特勒森奖,成为国际地学领域权威奖项。同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设立,于1963年开始颁发,但只针对美国科学家。1966年,美国计算机学会设立面向全球的图灵奖,成为国际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弥补了诺贝尔奖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缺陷。1971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设立威斯汀豪斯银质奖章。1973年,在南加州大学设立了“泰勒奖”,包括环境、能源和医学奖,在三个领域声誉很高。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面向美国青年科学家的沃特曼奖。1980年,设立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1985年开始颁发,只针对美国技术专家。1987年,美国计算机学会设立戈登贝尔奖,成为国际上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学术奖项。

苏联:苏联《发明专利法》于1919年颁布,经过1931年、1941年、1959年、1972年四次修改,最后改名为《发现、发明与合理化建议条例》。1925年设立列宁国际和平奖(中间改名为“斯大林国际和平奖”,后来改回原名,直到苏联解体),奖励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的有卓越成就的苏联内外人士。到1953年,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奖项多达62个,对促进巅峰时期的苏联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德国:1877年德国颁布《专利法》。1929年德国物理学会设立普朗克奖章,奖项面向全球。1937年,希特勒禁止德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设立“德国国家艺术与科学奖”,前后奖励9人。鉴于当时德国尚处于世界科学中心,其科学奖水平相当高,该奖项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终止颁奖。1962年德国设立海涅曼奖,奖项面向全球。1964年设立维兰德奖。1970年设立面向全球的沃格勒奖。1975年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的赫希斯特化学学会设立齐格勒奖,面向全球奖励贡献卓越的化学家。1985年,设立莱布尼茨奖,1986年开始颁发,是其国家最高奖项,包括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工程、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但只针对德国人,故不具国际性。

国际数学联合会:1936年国际数学联合会设立菲尔茨奖,每四年颁发一次,率先弥补了诺贝尔奖数学领域欠缺的不足。2009年设立陈省身奖,2010年开始颁发,每四年颁发一次,是数学终身成就奖。

此外,丹麦工程学会于1955年设立玻尔国际金质奖章;加拿大于1959年设立盖尔德纳奖,在医学领域声誉卓著;意大利于1961年设立巴尔赞奖;以色列于1978年开始颁发沃尔夫奖,分数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农业科学、艺术奖等6个领域。其科学奖享有世界声誉;韩国政府于1991年IR52蒋英实奖,蒋英实先生纪念事业会于1999年设立面向全球的蒋英实科学文化奖(2008年更名为蒋英实国际科学文化大奖);挪威政府于2001年宣布面向国际颁发阿贝尔奖,2003年开始颁发,奖励贡献卓著数学家。

二、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简要情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曾登文专门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历史沿革。将新中国科技奖励历史划分为初创阶段(1949—1966年)、恢复阶段(1978—1984年)、加速发展阶段(1985—1999年)和改革完善阶段(1999至今)等四个阶段。

中国国家层面官方设立全国性科技奖励可以从1950年8月发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1963年改为设立发明奖)算起。1966年到1978年中断后,1978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开始恢复科技奖励,同年恢复发明奖。1979年设立自然科学奖,1984年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年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奖。在改革完善阶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于1999年5月23日颁布,国家级科技奖励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授予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年12月,科学部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于2003年12月2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20年10月7日根据国务院令第731号第三次修订。最新修订落实了科技奖励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的改革要求,主要体现为改革报奖方式、强化提名责任,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奖励的评审职责、评审标准、评审程序等。此外,强调加强科技奖励诚信体系建设。教育部、32个省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港澳台地区除外)和5个计划单列市设立了科学技术奖。个人和社会力量设奖逐渐增多。设立高潮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有陈嘉庚科学奖、物理五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钟家庆数学奖、中国专利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詹天佑科学技术奖(铁道科学技术奖、土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冯康科学计算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周培源物理奖和力学奖、邓稼先-于敏科学技术奖、李春奖、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尹赞勋地质古生物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等。第二是2005年以来,奖金数额迭创新高,奖励对象已有扩及全球的。包括:王选奖、卢嘉锡化学奖、周光召奖、吴阶平医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树兰医学奖、未来科技大奖、科学探索奖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三、归纳分析与评述

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奖励迄今已逾300年。法国、英国、瑞典、日本、美国、苏联、德国、丹麦是先行者,对各自国家和全世界科技事业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科技奖励制度也伴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日渐成熟,并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促进作用。世界主要国家最早及最著名科技奖项设立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主要国家最早及最著名科技奖项设立情况

由表1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设立面向国内外科技奖励并持续至今的英、美、瑞典、日、德、法、丹等国,正好也是全球

创新卓著的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设立面向国内外科技奖励的加、意、以、韩、挪等国,科技创新也名列世界前列。其中,个人捐资设立的国际科技奖项如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和学会设立的国际科技奖项如菲尔茨奖、图灵奖、沃尔夫奖已成为国际科技领域最富声誉的科技奖励。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与此相对照,中国个人和社会力量奖励体系目前已日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0项)。1983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涂光炽提议,理事会通过决议设立的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开创了全国性学会以个人姓名命名设立科技奖励的先河。中国个人捐资设立科技奖励则从1985年8月王葆仁先生向中国化学会捐赠、经中国化学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中国科协批准设立后开始。1986年设立的陈省身数学奖则开创了接受境外捐助设立科技奖励的先河。1989年设立的中国专利奖则成为中国政府管理部门与国际组织共同设立科技奖励的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并对标世界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大奖。由国际科学界相关学科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分别审议提名申请产生各单项奖候选人名单、获奖者名单,再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管理委员会进行审定,确认最终获奖者。期待这一创设于中国、由社会力量创办的科学奖项,最终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推动中国和全人类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领域科学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0 IT领域大事记
点击科学
领域·对峙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