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去是“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是“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来自云南省西畴县蚌谷乡海子坝村村民谢成芬,讲述的她亲眼所见的脱贫故事。
过去,云南、贵州、甘肃脱贫任务繁重。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族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贵州实现了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甘肃也是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三地如何发力?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集体采访上,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和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进行了解答。
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第四场集体采访。
提及甘肃的扶贫,人们就会想到左宗棠说过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东部扶贫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鼎力支持下,甘肃省上下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实现了75个贫困县、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在集体采访现场说:“我们深知,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特别是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的省份,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性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具体是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建机制强保障防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困难户等实施动态监测,持续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着力抓发展兴产业促增收。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提升转型扶贫车间,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种业基地,做大做强“甘味”品牌,千方百计带动农民兴业就业、共同富裕。
三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甘肃地形狭长、横跨1600多公里,各地自然生态、生活习俗、发展基础差别很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实用性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四是着力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乡风、家风、民风一体培育,帮助群众转观念、提技能、增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全省9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脱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在集体采访中介绍说,做好巩固和衔接的工作,首先是要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也是头号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不断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责任不放松,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部门和地方双责任。坚持力量不减弱,继续向脱贫地方派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坚持监测不遗漏,实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不返贫。
在此基础上,念好“富、美、安”三字经,全力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要求。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壮体”,用好贵州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做好宜农、宜工、宜游等不同特色的产业文章。二是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三是加强乡村治理“铸魂”,把自治、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加快移风易俗、加强乡村治理,留住美丽安逸的浓浓乡愁。
云南是世界大花园,也是民族大花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据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在接受集体采访时介绍,这11个民族,在解放前有的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其中人口多的70多万人,人口少的仅六七千人。
如今,这11个民族已经和全国一起实现了全面脱贫、全面小康。“2021年和2015年相比,脱贫人口的收入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速是32%,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也体现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石玉钢说。
云南的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都占到全国的10%,而云南的人口大概只占全国的3%。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有多大、任务有多重。
石玉钢表示,今后,云南将从以下方面发力,确保现代化路上、确保共同富裕中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第一,把群众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提出“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一切为了农民增收”,实施农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今年,努力消除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明年力争消除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2024年,争取让全省农民和脱贫人口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
第二,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重点培育和发展14个云南有优势的产业。例如鲜切花、中药材、茶叶和咖啡等。另外,还有蔬菜、水果、肉类等。每个脱贫户都有两个以上产业,每个脱贫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
第三,坚持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由近到远、从易到难,不断巩固扩大成果,靠教育来改变。
第四,深化52家中央定点单位的帮扶,特别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沪滇协作,承接好上海的产业转移,把上海的优势同云南的特点结合起来。
第五,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深度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力量。
第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村级大岗位制,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