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王静峰,宋满荣,黄慎江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陆续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广大教师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教育,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等。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得专业课程从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转化为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和德育功能,将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渗透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养专业技能、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地震灾害主要由工程结构的倒塌所造成,因此,提高各类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工程地震基本知识、工程抗震原理及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研究和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充分挖掘“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和育人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全过程。
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素质要求的特点,通过引入近年来世界各地著名大地震和典型工程结构震害实例及实验室振动台实验视频,图文并茂地展示地震对工程结构的破坏及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冲击学生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在形象、快捷、多渠道接受知识的同时,从内心深处建立对职业的敬畏感,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木质和砌体建筑的抗震原理,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工程结构抗震在地震防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抗震基本知识和地震反应分析、各种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对实际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指导意义,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具体来说,通过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实现以下德育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设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是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四是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精神;五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创新进取的发展精神。
为实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的目标,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技能人才,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育德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凝练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优化、补充、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进,从而推进“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的实施思路如下。
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教师作为知识传授和思想交流的主导者,应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育德能力,能够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提炼出来,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传播正能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深度挖掘“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凝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设计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挖掘典型的案例素材,并将其体现在课件内容中。
以核心专业知识点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的育德优势,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堂或网络讨论等方法,课前布置预习视频和思考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围绕课前思考及教学案例开展讨论,引入思想政治融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的再教育。同时在教学评价指标中增加素质评分内容。授课教师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课堂和课余时间有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动态,并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内容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认同度,应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选择准确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积极寻找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在讲授《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章时,通过地震灾害成因和机理、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的讲授,引入工程结构的破坏类型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结构工程师的抗震责任和担当,明确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计原则和抗震概念设计建造的房屋结构对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地震和抗震设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入汶川地震的破坏和抗震救援实例,引导学生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通过讲授实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讲授《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一章时,通过场地分类、场地选择、地基液化和基础抗震的讲授,引入地震灾害中山体滑坡、地面裂缝、沙土液化等灾害实例和视频,分析引发灾害的原因,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出预防和整治灾害的措施,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讲授《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一章时,通过对地震反应谱和地震作用计算理论(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的讲授,引入三种计算方法的应用条件、计算要点,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表达与团结合作的能力。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存在公式推导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特别重要的建筑及特定条件的高层建筑,要求同时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结构计算分析的合理安全性。在讲授学习中要时刻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讲授《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和《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章节时,通过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原理和构造措施的讲授,引入地震灾害中各类型房屋和构件的震害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结构和构件破坏的原因和设计处理措施,理解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均来自结构震害经验,是在震后分析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并指导实践,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精神;结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讨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抗震概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设理念和人文情怀,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重点结构实验室,观摩混凝土和钢结构构件的抗震试验,通过实验教师对试验构件设计思路、试验目的、试验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构件抗震破坏、结构倒塌有直观认识和了解,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专业工程师的责任和目标。
在讲授《结构通过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制振技术》一章时,通过对结构基底隔震、消能及阻尼减震、结构主动与被动控制体系工作原理的讲授,引入隔震、减震房屋的地震震动模拟视频,使学生开拓视野、拓宽思路。由木质榫卯连接而建成的我国古建筑,如天津蓟州区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运用了抗震原理,通过讲解使学生在了解木质斗栱能增大阻尼、增强耗能、以柔克刚的抗震科学原理的同时,折服于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同时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引入拥有全球最大调质阻尼器(TMD)装置的台北101大楼的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结构抗风减震的防灾减灾新思路和未来发展新方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
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素质要求特点,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和德育元素,提出了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思路,结合授课章节内容探索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融入点,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认同度,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发展精神、环保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土木人才,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