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驰 曾乾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项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分为3块地,分别为B08地块42班小学、B14地块12班幼儿园、B39地块公园。基地北至云浦街,东至袁六路,南至周三路,西至R21-B12地块。各地块用地平整,基地北侧、西侧及东侧均为住宅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36310m2,总建筑面积55523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38488m2,地下建筑面积17035m2。
图1 项目鸟瞰图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阳光活力的社区活动中心,是一个追逐梦想的隧道;现代校园既是物质空间,又是精神空间。学校建筑是教育的“容器”,是实现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空间[1]。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现代校园设计应实现:各功能区布局的科学合理;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设置及布局合理;校园内外交通流线组织科学合理。现代校园设计应为整个校园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从空间逻辑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传统教育方式相对被动,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主动性,体验性是现代教育重要的一环节。引入共享庭院、休息平台、交流连廊等多种空间形态,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充分交流的场所环境,充分利用空间、材料、光影等设计手法来增强空间的人文情怀,为教育“被动式”走向“主动式”提供崭新的教育空间。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需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设施应相互共享。现代校园设计的各种学校设施不仅仅提供给在校学生,同时应合理、高效的向社会开放,从而加强学校的社会性,使学校、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2]。
倡导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多种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措施,使用环保无害化建筑、装修材料,为师生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健康校园。
正如《管子》中所描述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传统的书院空间序列得到启发,重塑教学空间秩序,发掘空间可能性,创造一所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校园空间,是本项目的设计愿景。采用对比、统一、分解、组合的设计手法,营造一座传统空间形制与现代教育需求交织的创新式校园,实现书院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焕然“新生”。
借鉴“树”的生长之态布置曲线形功能空间连廊,在平面维度上,将“树”的伸展之态表现在建筑平台上,打破原有传统的书院空间序列,丰富师生的体验感与趣味性。在充满“自然生长”之态的教育空间碰撞思想,激发想象,尽情创造一切可能。
通过“两轴双廊四心”,把小学部、幼儿园、景观公园三个功能空间连为一体,形成一个体现“中正礼序”的多层次、立体特色空间。不仅使得三个功能空间功能相互独立、相互渗透,而且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教育建筑中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演绎。
通过设置下沉广场、弧形连廊、活动平台形成不同层次的“廊”、“庭”、“圃”、“园”等空间,营造了一个开放、有趣、立体的室外空间,与相对中正的室内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仅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也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教育对不同性格空间的需要。
基地北、西、东三侧建筑以高层住宅为主;南侧现为空地,视野较好、环境优美寂静。经多次现场调研后,对项目总体布局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先将场地大致分为南北两个功能区,北区为动区,南区为静区。小学地块将操场布置于西北侧,东侧布置后勤区,南侧布置教学区。幼儿园南侧为班级单元,北侧为服务管理用房及辅助用房。公园靠近城市道路设置广场空间和车行出入口。
地块北侧为城市次干道,设置公园主出入口及地块地下室出入口。南侧设置小学主入口及社会车辆地下室出入口。东侧设置小学次入口及学校车辆出入口,幼儿园地块出入口。场地南侧主出入口为人行出入口,师生由此进入校前广场,经中心踏步平台往东西两侧分别进入教学楼和学术交流中心;社会人员可借由西北侧围墙外的室外楼梯进入地下车库;校园西北角与公园相接一侧预留一处人行出入口。
汲取中国书院端庄、典雅的建筑风格,打造富有韵味的城市界面。校园内建筑风格采用坡顶的中式风格,立面以现代中式元素为主,连接各个空间的曲线形平台穿插其中,打破了单调的立面。形成节奏欢快、张弛有度的校园空间,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
外立面材料上以灰白色涂料为主,木纹色铝板、铝格栅为辅,屋面采用具有地域文化气息的灰色灰瓦。将江南民居元素融入到校园建筑中,塑造简单明快的外立面特点。通过借鉴、传承、提升,塑造隽永大气的,符合现代教育气质的地标性建筑。
本工程坐落在夏热冬冷地区,属于甲类公共建筑。在现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充分结合节能要求和建筑造型合理布置建筑朝向,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方案。所有外墙、屋面、门窗材料均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景观绿地采用喷灌系统;室外地面、广场采用渗水性地面材料,做到地面的自呼吸;充分利用自然光,光源选用以高效和节能为原则,室外照明采用太阳能作辅助电源。
以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指导校园设计,建筑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将绿地、屋顶、地面、操场全部变身吸水海绵,通过设置“生态草沟”、“生态旱溪”、“透水铺装”来“渗水”;通过设置“生态净化带”来“净水”;通过设置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来“蓄水”,经过处理后,直接用于学校植物浇灌“用水”。
学校内装设计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多样化。“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明”结合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多元化要求,在整体的东方教育框架内,室内设计营造更多维的教育功能空间,构建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新教育模式。发挥室内设计在创造学校文化顶层定位中的作用。
在学校信息化及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并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阅读、数字化管理,创造一所智慧校园[3]。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现代校园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品质住区、高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城市融为一体。让绿化景观成为展示双浦单元发展的一个新窗口。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以浓缩山水形态为肌理,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新形象。
结合三个地块的特性,合理设计景观绿化,在强调不同地块不同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景观的连贯性、协调性和统一性。景观形态设计以周边群山和自然景观为基底,充分体现景观视线的“均好性”。在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景观设计里,着重挖掘区域文化,展现场地记忆的传承,维持着自己的城市底蕴,这种维持,不仅是形似,而且是渗透到生活的细节。设计校园、公园景观时,着重体现“杭州”这个城市所特有的韵味。
4.2.1 小学地块。“以人为本”是室外景观设计的指导理念,小学校园各功能区域景观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强调传承校园文化地域特色,营造具有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校园景观结构具有多样性,日常使用、维护富有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需求。
小学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绿化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自然与艺术情趣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中自然提升审美品位,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4.2.2 幼儿园地块。安全性原则:保障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对于幼儿园景观设计的基础要求,在宽阔的室外场地中安排各种游乐设备、植物、沙坑等景观元素时,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将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展示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细节化设计。
趣味性原则:地面、景墙、水池设计时,融入多种几何图案、卡通元素以及温馨、明快的色彩组合。力争通过这些既符合幼儿年龄层次,又带有较强生动趣味性、艺术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景观设计,让幼儿从喜欢上这片活动场地开始,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室外景观的趣味性。
适宜性原则:在开展幼儿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与兴趣喜好确定设计风格,优化保证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与适宜性,再考虑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元素,以此来提高幼儿对于校园文化的接受能力与认可程度[4]。
4.2.3 公园地块。公园景观历来是城市景观的重中之重。多维公园景观不仅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强烈的参与感,也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为城市塑造大气、共享、沉浸式的公园景观:如步行可达的公共景观;具有江南意蕴的地域景观;全龄友好的全民景观。
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的整体教育。双浦单元XH23地块B08小学、B14幼儿园、B39公园项目的设计,在室外建筑空间构造、绿化景观营造、校园数字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塑造教育场所精神从侧面为素质教育作出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