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马
意大利隐秘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朱塞培·翁加雷蒂(1888—1970),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愿入伍,在参加第六次伊松佐河战役的1916年8月4日—17日期间,因目睹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写下一首名叫《河流》的著名诗作。尽管以河流为底色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可谓不胜枚举,河流甚至成为所有诗人创作的滋养和源泉,覆盖了人类精神的河床,朱塞培·翁加雷蒂这首以河流为背景的诗歌依然显得声名卓著。诗里所写到的伊松佐河、塞尔基奥河、尼罗河和塞纳河因诗人特殊的战争经历,在伊松佐河倏然汇聚成一条精神之河。在这人生的交汇点,记忆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呈现——“我回溯/生命中的/那些寒暑”。在精神的河流里,往昔历历在目——“我的生命仿佛/灰暗的/花朵”。战争让劫余的诗人想到那些和自己有关的几乎所有河流,他觉得自己就像躺入“河水的圣棺”的遗体一般安歇了——战争在展示惨烈的同时,诗歌却以河流为意象打开了诗人的生命之门,这也许可视为诗人不幸遭遇中的万幸,尽管这种万幸如此惨不忍睹,代价如此惨烈几乎压抑得令人无法呼吸,但诗人借着这首诗的河流意象将其牢牢固定在人类诗歌精神的版图之上,仿佛在死亡的窥视中,诗人凭借诗歌的表达形式展现出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而诗人可能没有想到,这首可以称之为绝唱的河流之诗,却在这个生命星球峰峦起伏的山川之间,开启了另一道诗歌与生命精神的传承与致敬之旅:
一棵肢残的树在我身畔
遗弃在这灰岩坑里
那脆弱
就像没有演出的马戏团
我望着
月上的云彩
静静地流转
这天早晨,我躺入
河水的圣棺
就像遗体一般
我安歇了。
伊松佐河流淌着
我如同它的一颗石头
被它打磨
我奋力
拾起我的骸骨
离开
像一个杂技演员
在水上走
蜷缩在
我的军装近旁
那是战争的污垢
像游牧的贝都因人一样
我俯身
迎接太阳
这是伊松佐河
没有别的地方
更让我感到
自己不过沧海一粟
而我的痛苦
正在于
无法和宇宙
和谐相处
可浸润着我的河水
有双隐秘的手
它赠予我
寥落的
幸福
我回溯
生命中的
那些寒暑
这正是
我的那些河
这是塞尔基奥河
两千年来
它孕育了我故乡的人们
还有我的父母
这也是尼罗河
它见证了
我的出生、成长
和在那辽阔平原上无意识的炙热
这还是塞纳河
在它的浊流里
我曾躁动不安
也已认识自我
这正是我的那些河
在伊松佐河里汇合
这是我的眷恋
在每条河流里浮现
如今夜色四合
我的生命仿佛
灰暗的
花朵
(朱塞培·翁加雷蒂:《河流》,王众华 译)
凭借对战争、故乡和诗人战后劫余的描写,诗歌映现出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珍贵与温暖。朱塞培·翁加雷蒂以诗歌为经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类疗伤,可谓人类精神高度的疗伤之作。河流在此又一次呈现了所固有的人性温情和宽广胸怀,诗人亦借此抹去自己的战争之痛,可以说诗人和诗歌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被战争践踏的欧洲文明治疗战争之伤。朱塞培·翁加雷蒂因这首不朽诗作,表现出视生命高于一切的诗人本色,因而爆发出作为诗人的巨大生命潜能。伊松佐河也被赋予无边无际的精神慰藉的意义,像众多的河流回归生命本色得以为大地抚平创伤一样,它因此开启诗歌河流生命意象的传统,一代代诗人因此获得一种诗歌精神疆域的坐标而得到波涛汹涌、源源不断的滋养。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首和河流意象紧密联系的诗歌名作——或许受朱塞培·翁加雷蒂《河流》触动,1921年,还是一个中学生的兰斯顿·休斯(1902—1967),在著名黑人理论家杜波依斯编的《危机》杂志上,首发了那首使他日后声名大振的诗作——《黑人谈河》。据说写这首诗只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19岁的休斯在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列车从密西西比河上缓缓驶过,让他想到这条古老而灾难深重的河流映出的黑人命运和生活在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畔的黑人身影,以及林肯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所施行的废除奴隶制的律令。又是致命的朱塞培·翁加雷蒂《河流》式的电影蒙太奇般的河流意象组合呈现——“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在兰斯顿·休斯这首诗里,河流作为一种意象,与朱塞培·翁加雷蒂一样,诗人在大脑里回溯自己所经历的河流时光,往事流过记忆的河床,手法如此一致精神如此一脉相承。但和朱塞培·翁加雷蒂所使用作为客体性存在的河流意象不同,兰斯顿·休斯的河流意象在这里已由客体性转入主体性的空间表达,河流已内化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仿佛身体内部的血管,取得一种与大地一样的生命质地,正如他所说:人类的灵魂生长着一条同样深沉的河流,人类更加了解河流的属性,人类身体与灵魂内外的两条河流拥有遥相呼应的节奏和呼吸,此起彼伏。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无疑赋予河流以双重的呈现系统,构成人类精神系统里壮阔的大河式呈现,以此推动诗歌和河流意象的精神推动力和承载力。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使河流变成了人类精神血液循环体系,让河流像血管一样流过大地。
朱塞培·翁加雷蒂《河流》和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这两首以河流意象为支撑的不朽诗作,将战争遭遇和人类处境推向一种新的诗歌高度,兰斯顿·休斯更是将河流意象内化为一种人类精神的传承和赓续,诗歌意象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内涵和精神高度,完成一种物质向度往精神向度的跳跃,从而被赋予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空间: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申奥 译)
河流意象又一次爆发出来自诗歌精神自有系统的巨大能量。一直致力于诗歌国际性开拓和人类诗歌精神探索及传播的著名诗人、中国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以诗作《黑色河流》(《凉山文学》1984年8月,《诗刊》1985年3月)又一次使河流的诗歌意象,激发出惊人的潜能,拉升了河流诗歌意象的能指和所指,直指生命的“他者”“时间”和“空间”等永恒性精神指标。《黑色河流》无疑会让人意识到诗歌历经百年的现代主义探索,这一次,朱塞培·翁加雷蒂和兰斯顿·休斯具有精神传承性的河流诗歌意象,辗转曲折,穿越时空,终于流转到根植于中国大凉山所孕育的精神隐喻部落,在亚洲腹地迎来一次精神的深度融合和握手,像世界上的河流一样,诗歌总是如此以自己的方式与人类不期而遇。
“兰斯顿·休斯给了我一种吟唱的方式,而我呈现给世界的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关死亡的独白”(《吉狄马加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黑色河流》题记里,可以看到诗人用另一种灵魂深处的河流意象完成了一次历史使命性的精神承继和致敬。不同的是,在这里,河流意象仿佛换了一副面孔,呈现出充分而强劲的内驱力,进行一种精神层次和灵魂维度上的递进和升幂。和朱塞培·翁加雷蒂、兰斯顿·休斯笔下的河流不同,吉狄马加的河流意象已由意象本体向人头攒动的送葬队伍的意象属性转换。尽管诗人眼里呈现的也许是由万人组成的葬礼队伍所幻化的意象符码,尽管诗人眼睛里或许贮满因古老葬礼和祖先图腾而来的眼泪和悲伤,不过这种来自人类精神深层的诗意呼应,的确让人感到人类诗歌精神在历史深处的一咏三叹和融合握手:“我了解葬礼,/我了解大山里彝人古老的葬礼。”——如同兰斯顿·休斯对自己身体里流动的血液一般的河流的了解,如同朱塞培·翁加雷蒂对由众多河流滋养的温暖记忆和精神慰藉的了解,如同特朗斯特罗默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的了解等人类诗歌经验,从这种升华和递进的高度异质的诗歌意象里,可以充分领会诗人对古老葬礼、族人部落的熟悉和“了解”,甚至可以听到诗人灵魂深处不停涌动的精神呜咽和咏叹——“我看见人的河流,正从山谷间悄悄穿过/我看见人的河流,正漾起那悲哀的微波。”
在《黑色河流》中,死亡已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彝族风格和气质的送葬人群汇聚成一条沉重而缓缓移动的黑色河流,个体生命“不过沧海一粟”,人类精神在这条河流里汇聚,河流意象也由具象被提升到一种精神隐喻和信仰的高度。诗人“了解”黑色送葬队伍的沉重步履、每一副悲戚面孔,以及被大凉山隐藏的精神背景、人类苦难,如同曼德尔施塔姆之于圣彼得堡的“了解”——“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黑色河流意象成为一种古老民族诗意的精神推动力。诗人借此抵达诗歌精神的高处并得以完成一种精神的救赎。吉狄马加以赋予河流意象黑色质素的方式为其注入更深的悲伤和浓度。他试图在同为少数民族的兰斯顿·休斯的肤色和彝族的黑色——“黑彝”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性、辨识度和一致性,最终在黑色意象层次上取得了一种人类价值和精神认同上的诗意融合,这是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敏感注意到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的黑色河流诗意质地的收获。众所周知,黑色在彝族文化中被赋予一种备受推崇的主体性,这个崇拜黑色的部落视黑色为“稳重、正直、言而有信”的高贵颜色。以升华黑色河流诗歌意象的方式,在历史传统和诗歌精神里识别自己的“双重亲人”——朱塞培·翁加雷蒂和兰斯顿·休斯所代表的“诗歌血亲”和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精神血亲”,这让人不由想起塞巴斯蒂安·巴赫笔下的复调精神赋格,不禁潸然泪下——“我看见人的河流,汇聚成海洋,/在死亡的身边喧响,祖先的图腾被幻想在天上。”
如果从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视差理论”和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所提出的“哲学创造概念”理论的角度观之,吉狄马加的《黑色河流》赋予河流意象以黑色,无疑体现了一种诗歌史意义上“视差角度”和创造意象概念的哲学向度上的努力。他在自己心中完成一种精神至上的“诗歌崇拜”,而《黑色河流》在吉狄马加以激情和富有现代主义抒情传统的诗歌表达上独具精神高度和辨识度:
我了解葬礼,
我了解大山里彝人古老的葬礼
(在一条黑色的河流上
人性的眼睛闪着黄金的光。)
我看见人的河流,正从山谷间悄悄穿过
我看见人的河流,正漾起那悲哀的微波。
沉沉地穿越这冷暖的人间,
沉沉地穿越这神奇的世界。
我看见人的河流,汇聚成海洋,
在死亡的身边喧响,祖先的图腾被幻想在天上。
我看见送葬的人,灵魂像梦一样。
在那火枪的召唤声里,幻化出原始美的衣裳。
我看见死去的人,像大山那样安详,
在一千双手的爱抚下,听友情歌唱忧伤。
我了解葬礼,
我了解大山里彝人古老的葬礼。
(在一条黑色的河流上,
人性的眼睛闪着黄金的光。)
(吉狄马加:《黑色河流》)
诸如朱塞培·翁加雷蒂、兰斯顿·休斯和吉狄马加等人的诗作在河流意象的转换、跳跃、定格和升华,在世界诗歌史上经典诗歌的著名承继与致敬案例中,时光的河流意象曾一次次以别样的面孔呈现和延续,而最容易让人引发联想和记忆的应该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诗人——比埃尔·德·龙萨《当你老了:给海伦的十四行诗》和300年之后的19世纪爱尔兰著名神秘主义诗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领袖——威廉·巴特勒·叶芝那首著名的同名致敬之作——《当你老了》。时光如同河流划过历史的苍穹,16世纪的诗意来到19世纪与诗人握手,在时光的烛火里时隐时现、温暖闪烁:
当你老了,在黄昏,点着烛火
坐在火炉旁边,抽丝纺纱,
吟咏着我的诗篇,赞叹之余说道:
“龙萨在我年轻貌美时歌颂过我。”
你的女仆们因劳累而半入梦乡,
一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一个
不被我的名字惊醒,欣羡
你芳名有幸,受以不朽的赞美。
即时,我将是地底无骨的幽魂,
在桃金娘树荫下静静长眠:
你将成为炉边一名佝偻老妇,
懊悔曾骄傲地蔑视了我的爱。
生活吧,听信我的话,别待明天:
趁今天就把生命的玫瑰摘下。
(比埃尔·德·龙萨:《当你老了:给海伦的十四行诗》,陈黎、张芬龄 译)
而与16世纪的时空感截然不同,时空的河流意象在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这首名声更大的诗作里,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性主义或人文主义色彩和成分无疑增加了许多,像大号铜管长号被取掉弱音器,人性之爱取得了压倒性优势,爱情作为人类主体性在这首诗里得以充分体现甚至被赋予一种神圣之光:“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除了世俗的人性之爱,威廉·巴特勒·叶芝在这首诗里,呈现出一种刻骨铭心的超越时光的冲动,以赋予诗歌意象以某种超稳定结构的时空表达: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袁可嘉 译)
比埃尔·德·龙萨和威廉·巴特勒·叶芝这两首同样表达对美人迟暮痛惜之感的诗作,与朱塞培·翁加雷蒂、兰斯顿·休斯和吉狄马加共同以河流意象为表达支点的诗作,在时空中构建了一个富有形而上色彩的诗歌意识形态体——河流意象的时空感或时空意象的河流感,诗人们在穿越时空的河流意象里取得了精神层面上的高度一致和深度理解。在抽象层面的诗歌意识形态里,两首《当你老了》除了对往昔恋人青春流逝的咏叹外,更多的层次是回到时空本身,使诗歌获得一种永恒而持久的力量,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日常徘徊在汨罗江边留恋吟咏时光和美人的那位伟大诗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无疑,在这种时空的忽逝感里,诗人和诗歌唯有在诗歌时空里才能获得一种超越永恒的核能量。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各种表达手段,时空往往会以各种各样的面孔、方式呈现,如同鱼儿一样在时空的河流里,获得一种自由的精神表达。这不由让人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里那个著名的“当你老了”式的开头,或许诗歌意象已经化作另一副面孔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 译)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赞同唐代文学家殷璠将李白奇瑰的诗歌意象表达划归“楚辞传统”,并认为杜甫经过自己复杂的诗意转化,最终完成了一种诗歌史意义上的伟大传承和致敬。这种东方式的诗意与思想传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其弟子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康德、哈耶克等之间的人类精神和思想遗产的烛火相映,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思想的和声学与拓扑学。亘古的河流和时空意象汹涌澎湃,诗人和思想家借助诗歌完成自己的精神历史使命,而在诗歌史上关于诗歌意象的伟大承续与致敬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这里仅以河流动态反向方式举例时空意象凝聚为固体静态化形式的个案——纪念碑——以静态冲击力形态的时空呈现,和河流的动态意象一道在时空里构建出静动分明的张力,比如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认为诗的任务是禀承神旨指导人生”的贺拉斯,影响了之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称为“古典主义叛逆”的俄罗斯诗人杰尔查文及其被影响者。仿佛得到跨越时空的神谕,三位诗人在不同时空里,写下三首同名诗作——《纪念碑》,完成一种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跨时空诗歌合唱,其中尤以普希金的《纪念碑》最富活力和盛名。
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在他的《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中所说:“语言从时间的深处与空间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富有个人色彩和特点的意象来完成自己的知识考古学与精神谱系学,以建构自己表达的结构主义。诗人在这个精神谱系里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秩序——诗人和诗人之间、诗人和自我之间、诗人和时空之间——意象借助诗歌的手段和力量跨越时空的河流和人类精神世界,并在时空中塑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纪念碑,与时间一道共同构筑一套并置关系。无疑,意象力让诗人变得像一个时空的魔法师,变幻出属于自己诗歌体系的知识考古学地图——从朱塞培·翁加雷蒂、兰斯顿·休斯到吉狄马加,从比埃尔·德·龙萨、威廉·巴特勒·叶芝到杜拉斯“抵挡太平洋堤坝”后的绝望容颜,从屈原、李白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贺拉斯、杰尔查文到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无不在原本无序的时空中建立自己的诗意秩序,建成自己的“诗歌精神谱系学”和“知识考古学”。在被造的精神谱系里,他们像国王一样徜徉在自己的国度,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理想国”和“乌托邦”,因此得以安放自己的灵魂和“整个世界”。
这里所提供的,从河流动态到纪念碑静态的由意象转换而呈现的传承和致敬,如果从发生学和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说,那些依靠语言拥有超越国界和时空功能的诗人们,他们的确借此建立并完成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谱系”和“诗歌精神现象学”。在人类精神的历史时空划出一个独特而具有致敬性的“诗歌疆域”,与自己的诗意系统与文化背景的胎记和基因一路走来,冲出各种思想与诗意的峡谷,汇聚出一片意象的海洋。在确立自己诗歌坐标和地图标识的同时,在人类精神夜空构建一个温暖而博大的诗歌意象共同体和诗歌精神谱系家园——诗人们因极其强大的意象能力,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最终完成一种从“河流”到“纪念碑”式的诗歌创造旅程。从跨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视域来观察,他们的确提供了一组经典意象传承范本,从表达范式到角度转换,可以看出诗歌意象最终如何从个体走向整体,由局部走向世界,由低维走向高维,走向一种类似列维·施特劳斯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结构主义”和“人类诗歌价值共同体”——这亦可视为人类诗歌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伟大传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