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实践研究
——以工商管理类课程为例

2022-10-28 09:41尹思琦
关键词:话语案例思政

尹思琦,杨 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后文简称“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还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1]。教学语言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媒介,提升其实践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对现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本文希望以此为突破点,探讨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及其提升策略。

一、教学语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媒介

(一)关于教学语言的已有研究

教学语言是以课堂教学为语境,教师给学生授课时所使用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媒介,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语言就是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所用的语言[2]。以“教学语言”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可发现,近12年来其以年均超500篇期刊论文的发文量增长,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学和各级别的教育学等(1)以“教学话语”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也可发现,近12年来其年均期刊论文的发文量几乎都超过30篇。严格来说,“语言”范围更广,除了包括说话的话语,还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语言等;但在文本分析方法中,“话语”比“语言”的含义更深,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深层的情境意义或“隐喻”[3]。本文仅分析较表面的教学语言表达内容、形式、功能及其蕴含的情感等,故用“教学语言”。而由于英文论文中有的也混用了“discourse”一词来表述,故都同时作为综述的对象。在综述中所归纳的教学语言的4个方面都是说话的话语,也是指较表面的语言表达。。在爱思唯尔Science Direct外文数据库中,以“teaching language(教学语言)”“teaching discourse(教学话语)”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也不少。总的来看,关于教学语言的文献可以分为以下2类:

第一类是关于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4]。李丽华等认为,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示范者、监控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其课堂话语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5]。魏楠等探讨了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方面的培养与有效沟通之间的作用,认为增强课程思政话语输出效果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有重大作用[6]。奚雅云等结合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和教师课堂话语质量、话轮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丰富话语形式,优化话语内容……调整话轮转换策略”[7]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的同向同行。

第二类是关于教学语言影响教学效果的要素分析。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功能和话语认同感4个方面。话语内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有什么特征。有研究者发现将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共同建造、相互分享的模式会比单纯将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流程更易于学生理解知识[8]。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课堂的话语内容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来的,学生在共建共享的话语内容体系中共同塑造课堂文化,并且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9-10],而后者则关注预设课堂的权威,认为教师是话语内容和规范的建立者,是一种前置的规范[11]。

话语形式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什么形式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话语形式为“触发、回应、反馈型(IFR)”[12],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反应,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13]。也有研究指出,IFR形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问题的提出和反馈均由教师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存在感较低[14]。所以,有研究者在IF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回音”形式,即“触发、回应、回音”,该模式的触发和回应环节与IFR形式一致,但是在学生回应后,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将回应反问学生,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15]。比如,具体指明把话语形式分为争论型、积累型、探索型3种,认为不同的话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16]。教学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17],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具备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协同传播功能,其教学语言应该将语言符号作为育人育德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授课时的话语具有语音音质、语感节奏、语调音量和讲解内容的表现形式等,如何把握好话语技巧以提升教学效果是深层次讲解课程思政内容的关键。

话语功能则关注不同类型的话语在教学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过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会扩大其学习成果[18]。再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如能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来感召、激励受教育者,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启发式的讲述来传递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理念,才可真正把理论“落细落小”,让思想“绵绵有力”。此外,对于课程思政,其话语的语境处在高校课堂、专业讲授和思政引申三者结合统一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需要用到专业的话语、讲授思政时需要解释思政话语,还需要看到更深处的含义,也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将专业和思政结合讲授以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话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转译思政内容中的教育意义,发挥衔接好专业知识与思政潜在内容的桥梁作用。

话语认同感是指个体为了在他人眼中与某个文化体系相关联,有意识地选择该文化实践社群特定的话语类型表明自己的从属认同[19]。话语认同与身份认同联系紧密,在课堂上,话语提供了表明团体属性和文化身份的机会,师生的话语选择暗示了身份归类,特定的言语情景明确了参与者的话语规范,个体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满足这一要求和预期的认知[20]。在此过程中身份认同随着话语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激发了学生参与对话的意愿。课程思政的课堂除了是专业课的课堂,应该还是以政治、文化为基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课堂话语的研究者认为“我的文化允许我怎样说话”“我怎样说话”“我是怎样一个人”这三个问题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深远地影响了人参与学习的方式[21]。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话语直接与其文化背景经历相关。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语言分析框架

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研究少有从以上4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8门点击量最高的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应用上述提及的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功能、话语认同感这4个方面(见表1)分析其特征、存在问题,并提出实践创新的对策。

表1 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分析框架

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指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但部分学生的思政知识只来源于网络媒体,对其了解并不深入,故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生搬硬套”或者“点到为止”都不合宜。

话语形式则关注教学语言本身有否根据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用词用句等。比如,采用“说明了……”“学习了……”等直白的告知知识的形式,常常效果不好,而应该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汇等多种话语形式,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反馈”或“回音”,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地位,使其加强自我反思,巩固思政知识。

话语功能关注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有效传递:一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有效传递,二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转化。比如,在课程思政中,通过“用数据讲事实”“用案例讲道理”“用体验讲故事”“用情感讲期待”等来让学生了解当下国际形势和新时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家国情怀,又以讨论、双向提问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经典思政案例出发思考专业知识,在其过程中正面激励学生学习做人做事。

话语认同感与师生在思政上的建树有关,教师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程度决定了其教学语言的认同影响力;而学生的话语认同感则会在课程思政的案例、数据、启发式教学等过程中产生,这些过程会给予学生表明其团体属性和身份认同的机会,激发学生与课程思政内容对话的意愿。例如,教师通过典故的讲述启发学生去思考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专业内容及其蕴含的价值意义,通过延伸多个例子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通过优美、有感召性的语言让学生领会主题思想等,使学生产生共鸣。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实践困境

本文在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22]中选取了8门点击率最高的课程作为分析案例,这些课程大部分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笔者将案例课程的课堂视频转译为文字,标注和统计了这些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按照表1的4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学语言的实践情况。

本文所选取的8门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与话语功能的特征见表2,其打破了专业和课程思政的界限,融入了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治国理政。案例教学法、数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这些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法,所有课程教学都通过2种以上的教学法来提升其课程思政的话语功能。案例选取范围也较广,通过古今对比和中外对比来突出主题,能够较为生动地进行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从具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功能和话语认同感来看,有的案例课程在教学语言方面还需要改进。

表2 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的话语内容与话语功能特征简表

(一)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内容生硬

可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很多。例如,一个案例课程中引用时任某省交通厅领导廉洁自律事例作为案例,以阐述领导者的廉洁意识、廉洁智慧和廉洁技巧;在另一个案例课程中通过“中国古代先贤积极思考对统治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来讲“民贵君轻”“以卑查尊”是今天权力制约和监督改革探索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尚未有较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有的授课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和案例库资源,有时根据学科特点或专业内容自主选择的案例和数据,内容有些生硬;点到为止的讲授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有更丰富的案例材料,并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境来解说,就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

(二)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形式单一

在话语形式方面,这8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在引入方式、不同讲解方式、节奏声调上各有特色,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形式单一。首先,这些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入方式比较有个性,但有的比较单一,设计不足。比如,有的教师会将名人名言引入案例,有的教师采用反面案例让学生思考,有的教师则用话语直接切入思政元素,就会略显单调。

其次,这些课程思政在不同的讲解方式上各有其特色,但有的语言较平实单一。可能受教师自身经历、知识背景的影响,其对案例和数据的理解与感受不同。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资产和负债时直接点出思政元素的主旨意思。再如有一堂案例课程中,教师讲到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反馈而自问自答。

最后是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气方面。有的教师讲述思政内容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但这种话语的高频率高音调刺激易使学生的听觉产生疲劳感,不太利于学生凝神静气地冷静思考和求知问学[23]。部分教师讲课的语速较快、语调音量缺乏变化,这样的话语有“背诵”教案的生硬感,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还有部分教师上课带有方言口音或语气词、习惯用语过多,经常使用同样的插入语,这会导致讲课内容的间断或带来紧张感。

因此,不仅是内容,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形式应更注重技巧性和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深层衔接

在这8门案例课程中,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语言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深层衔接,主要体现为思政案例的生搬硬套、讲解的简化、讲授互动少等。首先,思政案例若被强行生搬硬套到专业知识中,会导致其与课程的契合度较差。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和伦理道德”时,教师只提出“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预期,你可以做出哪些讨论?”这类问题来作为思政导入,基本没有讲解思政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内涵关系,忽略了思政话语的沟通功能。还有教师在专业课程中间强行插入思政案例,将思政案例作为单独的内容进行讲授。整个讲述过程中,每个点都选取一个思政案例,但是这些思政案例和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基本没有提出来,而且在列举了所有案例后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的准则。案例既与前面的“资产、负债”关系较小,又和会计要素毫无联系,缺乏思政话语和专业内容的衔接。因此在建设课程思政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案例与课程的关联性。

其次,只有将思政案例与专业内容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挖掘出来并进行讲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话语的沟通功能。思政案例讲解若太简化,如案例课程中在讲授“战略管理过程”时把“五年计划”的国家战略作为案例,在讲授“愿景”内容时把“中国梦”作为案例教学,则难以说明其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也难以自主思考国家战略和“中国梦”对企业战略的重大意义。

最后,除了教学内容要达到共鸣,课堂使用的话语互动也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为了达到互动效果,采取“直接提问式”或“直接启发式”,例如讲授“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和我国摆脱贫困的案例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反贫困奇迹是如何实现的”,这种封闭式提问没有给学生提供导向性思考的机会,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层次沟通。部分课程还是保持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独白的方式来讲述案例和通过案例所得到的启示。有些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经历和知识程度,例如采用社会信息中伦理、社会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数据直白讲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与学生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话语沟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供反馈性的话语也是课程思政话语建构的关键点。

(四)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话语缺少认同感

在话语认同感方面,这8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语言也随教师对思政领悟不同而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教师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和本地企业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疫情下创业的艰辛;有的教师却只是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图片加入课程PPT中;有的教师因为自身对国家、社会具有高度认同,所以会将情感融入课堂话语中,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有的教师自身没有深入讲解思政元素或达到“情到深处”的感觉,无法获取学生的认同感;有的专业课教师由于对思政的理解程度不够,只能照搬相关思政案例进行平淡讲述。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深层次影响力较小,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时所引起的认同感、共鸣感较低。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语言实践创新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和内容设计者。为改善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语言实践,教师应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进一步归纳专业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建设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提高课程思政话语技巧,丰富专业内容与思政话语的衔接方式,并提升师生对课程思政话语的认同感。

(一)归纳各专业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为高校的单一性思政课程提供了新思路,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互补关系。课程思政不应只是专业课程中的“零部件”,而应该成为专业课程的点睛之笔。归纳各专业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建设专业思政案例库是保障课程思政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关键点。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学科、专业”的“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比如高校建立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建立课程思政师资学习平台,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具体到学科层面,学科负责机构应该建立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组织该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规范讲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协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各专业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所在,在课程建设上各专业应该规范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充实包括教学内容、案例和讲授方式等的教学要素支持体系,通过教研的方式深入探讨和研究讲解课程思政时使用的教学语言如何具有感召力,引导教师积极吸纳时代话语元素,让课程思政的讲解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与时俱进,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提高课程思政话语技巧

课程思政教学技巧应当注重受教育者的背景和价值需求。高校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普遍是“00”后,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他们的话语语境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较深,因此重构话语语境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注重使用大学生更能接受的新媒体话语。据研究,在新媒体话语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有着明显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徐默凡认为,由于汉字兼具音、形、义的特点,网络语言可以通过各种“排列组合”,形成无数“新词奇象”,这种充满创意和趣味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24]。此外,不能滥用网络语言,应该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话语将抽象、难懂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例如某些网站的新闻标题引用流行网络语言“凭什么”——“三十年磨一剑,打破国外垄断,他们凭什么”“成为博鳌论坛指定手机,他们凭什么”等,让人看到标题后就想深入了解如今“中国制造”的成就,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

第二是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体系的融合统一。最高的语言技巧往往是通过真情实感来表达的。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想构建课堂教学语言体系,首要条件是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语言将知识精髓传递给学生。教学语言在音色、音量、语速上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音色明丽清新、音量随内容而高低起伏、语速呈急缓相宜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采用的授课语言轻松、幽默,教师应以学生可接受的大众化话语模式来讲解思政相关知识,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以此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降低学生听课的疲惫感。

(三)丰富专业内容与思政话语的衔接方式

课程思政的授课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又要提炼出思政内容,继而上升到育人的层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话语衔接使二者相融合。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将知识用于实践中,例如工商管理类专业课中使用最多的是现当代名人名师案例,其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企事业管理、民生等相关知识,这样更容易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了更好地衔接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在内容设置和语言衔接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任何专业知识的讲解都要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突出中国特色,在讲解时候需要挖掘出内涵知识,这样即使不引用案例,也相当于在整个课程设计环节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思政内容。例如在工商管理课程中讲解“供应链”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引入国家最新的供应链战略,讲解国家供应链生态建设的重点,让学生学习供应链的同时加深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课程思政要避免“说教性”的衔接,讲解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情感投入的。在话语衔接上,教师应该减少使用直白地“读”教案的方式,而应该采用停顿、提问、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开放性地思考深层次的思政内容。第二,让渡话语空间,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学语言体系。传统课堂的话语主体为教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应该将话语主体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课程思政中应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互动的次数,并在选取的课程思政案例上应当更加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出发,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自主提升、自我塑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可以采取师生身份互换的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言。当下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有利于课堂互动性的提升,教师也应该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在其中一门讲授管理学的案例课程中,教师提出《尚书·典范》“八政”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给的现当代管理案例,通过雨课堂选择最能体现古代中国管理思想的企业;在雨课堂中进行统计以后,教师在雨课堂点名让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这堂课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投入课堂互动,同时还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提升师生对课程思政话语的认同感

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语言体现了教师本身的素养、知识背景和经历,其越深经历所讲授的课程思政内容,其课程思政话语认同感越高,越有可能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话语的认同感;而学生对课程思政话语认同感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对思政元素进行思考与自我剖析,再在课堂通过话语认同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课程思政话语认同。又如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首先选择可以感染自己的案例,在讲解时能带有情感,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案例,讲授当下会计舞弊增多的原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警示学生在进入会计行业后需要遵守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扩宽视野、钻研思政元素并形成独特见解,这样才能迸发真情实感,采用最自然的语言艺术来感动他人。

结 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渠道。合宜的课程思政教学语言是高水平课程教学的基础媒介。故要归纳各专业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使用恰当的思政话语技巧,丰富专业内容与思政话语的衔接方式,提升师生对思政话语的认同感,以此力争使课程思政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话语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