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经营活动探究

2022-10-28 01:59楚子轩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茶商吴氏歙县

楚子轩

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指出:“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吾许族家谱载,吾祖于正统时已出居庸关运茶行贾[1]。”由此可见:在时间上,歙县的茶叶贸易在明代就已十分繁荣,能够给商人带来可观的收益;在空间上,歙县茶商的活动地域广泛,在当时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几乎都能够发现歙县茶商的身影。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宁波等沿海沿江城市先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一变化不仅带动了徽州外销茶的兴盛,而且为茶商在对外贸易的地点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研究认为:同治光绪年间,徽州茶业的“中兴”主要是由于徽州茶商顺应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肆入侵中国而带来的市场新变化,将贸易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并且将茶叶从以内销为主转变到以外销为主[2]。在长江沿线的主要贸易城市几乎都够能找到歙县茶商所开设的洋庄茶号,上海更是成为歙县茶商逐利的主要校场;长期以来在歙县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销茶并没有因外销茶的兴盛而就此衰落下去,运河沿岸城市北京、苏州等地的市场活跃着大量的歙县茶商。

新安江发源于徽州地区,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可直接连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大水系,这也就为徽州茶叶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由此徽州茶商在长江流域和运河流域的经营也占据了地利的优势。近代以来,歙县茶商依靠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在运河流域的内销茶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影响这一区域茶叶贸易的重要力量。下面对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特点进行探究。

一、歙县茶商在北京地区的经营

新安江水系与大运河的天然连接为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提供了运输便利条件。明清时期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活动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所谓“(明)隆庆中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乾隆中,则茶行七家,银行业之列名捐册者十七人,茶商各字号共一百六十六家,银楼六家,小茶店数千。”可以看出早在明朝时期歙县茶商便已经在北京开展经营,而且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茶商群体更为庞大。

昌溪吴氏以在北京经营的“京庄”茶为主,产业遍及徽州、福建等地,在北京及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都有商业布点。清末民初时期吴氏家族在北京开设的茶行就有十七家,介号茶庄、德来茶庄、德记茶庄等均为吴炽甫家族在北京开设的分号,加工销售的茶叶为精制绿茶或者花茶,其中绿茶主要有莲蕊、雪蕊、雀舌等多个品种。民国以后,北京的介号茶庄在吴氏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实际上扮演了“总号”的角色,吴号在徽州的茶叶收购大都以介号茶庄的名义进行,各地分号进行茶叶收购、运输等活动的资本基本也要通过介号来获得。可以看出在吴氏的茶叶经营活动中,北京是其经营贸易的中心地区。除了吴氏的“京庄”茶号外,民国初年由歙县茶商在北京开设的茶号还有很多(见表1):

表1 民国初年北京歙县茶号[3]

根据民国丁卯年《旅京歙县同乡录》记载,民国初年歙县茶商在北京经营的茶号多达七十余家,经营地点几乎遍及北京重要的街巷。北京的茶叶店“以安徽歙县人最多[4]。”歙县芳村在近代涌现出很多在北京经营的茶商,致使该村人一度被称为“北京客”。歙县定潭人张文卿创办的张一元茶号以“不怕没人买,就怕人买缺”为经营宗旨,很快在北京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其老店至今仍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街营业,深深融入到了北京文化之中。清末民初时期方氏仍在北京经营茶叶贸易。值得注意的是,诸如芳村谢氏、磻溪方氏等村落的茶商,多为同乡或者同族集聚在北京经营,生意方面多有往来且相互扶持,这一现象主要是继承了明清以来旅外徽商善以宗族结伴合伙的传统。

二、歙县茶商在运河其他地区的经营

苏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凭借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运河沿线重要的贸易城市。《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苏州、沙市等地被开设为通商口岸,一时间苏州码头商船往来不绝。根据《天下路程图引》记载,由徽州到达苏州较为便捷的路程是首先从徽州出发,走陆路向北经过绩溪、山关、宁国,穿过广德县抵达四安镇,然后在四安乘船东下进入京杭大运河,沿运河北上抵达苏州。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免去陆路的颠簸之苦:从徽州乘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就可以抵达苏州,两种方式都仅需八至九日即可抵达。两地之间便利的交通以及苏州地区庞大的贸易市场使歙县茶商纷纷前往苏州开展贸易。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茶叶同业会登记的46户会员中有40户为歙县茶商。

近代著名的苏州茶叶六大名店中吴德茂茶叶店由江阴祝氏投资开设,聘用歙人吴松如为经理进行经营和管理;吴馨记茶叶店和方裕泰茶叶店均难以确定出资人,但是其委托的经营者都是歙县茶商,人们也一般将这两家店铺看作歙县茶商在苏州的经营产业。三家茶叶店都是以委托资本为主的经营形式,歙县茶商在其中充当了被委托人的角色,担任经理的职务,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从出资者手中赚取佣金。可以说歙县茶商在苏州的茶叶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运河沿岸的重要销售地也能看到歙县茶商经营内销茶的身影。同治初年,歙县茶商许元昌先是在江苏梅堰经营茶叶,后转移到南浔地区。光绪年间许又在桐乡创立元隆茂茶叶店,在梅堰、南浔等地各设有分店。南乡吴馨记茶庄以在营口等地经营内销茶为主,曾与漕溪的谢裕大茶庄、蕃村鲍怡和茶庄先后成为营口地区茶叶经营的佼佼者。民国时期,昌溪人吴连甫在杭州经营吴恒有茶叶店,主要从徽州地区收购茶叶在杭州进行零售或者批发,后发展成杭州地区著名的百年老店。据昌溪茶商吴叙荣、吴春根的回忆,民国期间在杭州的茶商有70余家,其中歙县茶商开办的茶叶店就有十余家,可见在这一时期歙县茶商在杭州地区的兴盛。

三、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经营活动的特点

面对近代以来的变局,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活动在继承明清时期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一)活动地域扩大

伴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以及经营理念的革新,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呈现活动地域不断扩大的特点。苏州茶叶六大名店中严德茂茶叶店在营口和汉口都设有分店;方裕泰茶叶店也在东北营口设有销售茶庄;吴馨记茶叶店更是由原本在北方经营的茶商到苏州开办。可以看出,歙县茶商不仅在苏州经营门店,而且极力向北扩张贸易范围。

规模较小的歙县茶商在苏州经营的同时也在关注北方的茶叶市场,根据《晚清或民国歙县少雁方记<信稿>》中一封歙县茶商间往来信函[5]记载:

××先生伟鉴

忆自吴中话别,旋即阁下旅营条已数月,未审北地风味与苏若何?近维起居,迪吉为颂。兹者前所寄福余大兰茶乃弟与某某兄合做,未悉营地市况若何?苏市较钱略涨,苟营地亦能起色,务请按市胞却,得有微润。弟等下年仍须续做,务祈详细赐复,乃荷此致,即颂客安。

弟××鞠躬

在这封信函中,旅苏的歙县茶商将在苏州经营的特色茶叶福余大兰茶寄给在北方营口的朋友,咨询茶叶价格和市场反馈,以期能够在北方市场获得些许收益。

歙县茶商吴景隆不仅在苏州经营吴世美茶叶店,而且为了逐步进军北方市场,通常是在徽州收购茶叶后进行窨制,然后将茶叶沿运河北上运往山东地区和津浦路沿线城市进行销售。

(二)经营手段创新

面对近代以来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歙县茶商在运河流域的经营活动在经营手段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是广告宣传的运用。汪瑞裕茶叶店乾隆年间由歙县汪氏创立于苏州玄妙观如意门口,后来又在苏州开设两处分店。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汪氏对茶叶店面进行了装修,在一楼设置门市部,二楼则装修成品茶室供客人使用,该店的规模装潢一时间成为苏州茶行之最。1917年10月,吴馨记在苏州开设分号,并且在《申报》上刊登《姑苏新开吴馨记茶庄广告》,将自己经营的产品种类、经商理念、营业时间等广而告之,以求生意兴隆。

其次是降低经营风险。为了使北方生意与苏州生意不至于同时全军覆没,吴馨记茶叶店老板吴子平用吴胜元牌号销售茶叶至东北与天津地区,吴馨记牌号则在苏州做门市销售以及山东客货。表面上是两个牌号,实际上两家的内部组织、加工运输等仍在一家。

最后是委托专业人员进行经营。同治年间歙人吴景隆创立的吴世美茶叶店,除了在苏州本地经营批发和零售之外,还窨制花茶运往山东和津浦一带进行销售。在光绪年间该店卖给了吴县人汪稼采,经营大受影响,只得聘请歙县汪巨川为经理,委托其进行经营和管理,生意方有起色[6]。

(三)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由于销售茶叶品种的差异以及近代关税等因素的影响,歙县茶商将茶叶运销北方运河沿岸城市的路线有两种。一种是茶商将毛茶收购之后在屯溪进行加工,通过新安江水路运往杭州,再经过内河运往上海进行转运,“从徽州到上海的水路更是徽茶北运的重要路线。徽商通过这条路线将北京地区销售的‘京庄’茶运往上海,再由上海出海坐海轮直达天津、北京[7]。”还有一种路线主要是为了适应北方顾客的需求,制作花茶进行销售。茶商将茶叶先运往某地进行窨制加工,再经过海运运往北方销售地。山东、平津等地的茶商在歙县采购茶叶后一般就地窨制成花茶,再用篓包装后运至北方出售。而歙县茶商为了迎合北方消费者的饮茶习惯,提高花茶的品质,“将茶叶运往苏州、广东、福建各地,窨茉莉、、玫瑰者,各投其所好[8]。”

昌溪吴氏茶商在徽州地区购得茶叶之后雇人进行加工,依照徽州茶叶外运的常用运输路线将成品茶运抵北方市场销售。除了精制绿茶的经营外,吴号还将大部分茶叶通过海运运往吴氏在福建经营的同德窨制厂进行加工,成品再经海运至天津、北京等地销售。吴氏茶商集收购、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具有组织化经营的色彩,成为清末民初时期歙籍最大的内销茶经营商。

四、结语

近代茶业的发展使得茶业超过盐业成为支撑徽商残局的重要力量。除了在上海地区的外销茶贸易,歙县茶商在运河沿岸进行了本庄茶贸易活动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面临近代以来严峻的经商环境,运河沿岸的歙县茶商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活动地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歙县茶商运河流域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为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茶商往往将产业分散于各地,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贸易网络。近代以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联系为这种商业网络的构建提供了便利条件。昌溪吴氏茶商的经营范围以运河沿岸为主,同时为了迎合北方市场,吴氏还在福建设立了窨茶厂,将徽州运来的茶叶窨制成花茶后再通过海运运往北方销售;在苏州进行贸易的歙县茶商也会与在北方的茶商保持沟通,密切关注北方市场的变化。这种趋于整体的贸易方式使歙县茶商在近代的经营不再仅局限于某个单一地区,而是通过不同地区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以某一地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的营销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地域之间原料、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具有明显的组织化、一体化经营的色彩。有学者指出:“借助分布各地的贸易网络,从中搭建起较为完整的茶叶采购、加工、销售体系,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经营色彩,体现了近代徽州茶商的新变化[9]。”

猜你喜欢
茶商吴氏歙县
徽港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图说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