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

2022-10-28 03:08刘秀元宋荣方刘晋艳
铁道建筑技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胶抗折减水剂

刘秀元 宋荣方 刘晋艳

(1.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3.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1 引言

1993年,法国Bouygues公司研制出一种强度高、韧性好、耐久性以及和体积稳定性优良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即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 RPC)[1-2]。RP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材料,不但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还具有收缩徐变小、耐久性好等特点,其抗渗性、抗冻性和耐腐蚀性指标均远优于普通混凝土[3]。RPC原材料平均颗粒尺寸在0.1 μm~1 mm之间,能够填充混凝土内部细小孔隙,提高拌合物的密实性。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RPC不仅可以获得200~800 MPa的超高抗压强度,而且具有30~60 MPa的抗折强度,有效克服了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脆性问题。

RPC组成成分没有石子(粗骨料),通过改变组分的细度和活性降低材料内部的孔隙与微裂缝,从而获得超高强度与耐久性[4]。郑文忠基于56组RPC配合比试验结果,初步提出RPC配合比设计的建议公式[5]。刘秀元[6]等将RPC应用于铁路简支梁,实际效果良好。张荣华[7]、张劲[8]等人也分别对RPC的配合比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应用要求,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设定五种RPC基本配合比,通过试验结果不断优化调整配合比,最终确定出能满足工作性和强度要求的RPC配合比,并研究影响RPC强度的各种因素。

2 配合比设计

2.1 RPC性能要求

某高速铁路桥梁RPC,要求强度等级为R120,配制强度132 MPa,坍落度≥160 mm,28 d电通量<40C,抗折强度≥18 MPa,抗冻性≥F600,弹性模量≥46 GPa。

2.2 试验原材料

(1)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198 min、终凝时间264 min,烧失量为2.5%,密度3.06 g/cm3,比表面积390 m2/kg,28 d抗折强度8.6 MPa,28 d抗压强度51.4 MPa。

(2)硅灰:为优质中质微硅粉,颜色为暗灰色[9],SiO2含量为 95.12%,密度 2.2 g/cm3,烧失量2.4%,比表面积19 000 m2/kg,水含量1.2%,氯离子含量 0.018%,28 d活性指数 124%,需水量104%。

(3)粉煤灰:选用600目超细粉煤灰,颜色为灰色。

(4)石英砂:采用某砂厂订制的石英砂,粒径范围为0.16~1.25 mm,按粗细程度分为粗砂、中砂、细砂三种[10]。其中粒径0.16~0.315 mm为细砂,粒径0.315~0.63 mm为中砂,粒径0.63~1.25 mm为粗砂。

(5)减水剂:中国建材院生产的聚羧基减水剂,含固量40%;西卡公司生产的聚羧酸盐混凝土保塑减水剂3 301 MK和3 301 MU;上海马贝减水剂。

(6)钢纤维:采用特制细圆形短细钢纤维,表面镀铜,直径为0.22 mm,长度12~15 mm,抗拉强度2 800 MPa。

The protein cross-linking mechanism evidently requires much more research both with and without a photoinitiator, and such studies could yield different results depending on the relevant amino acids.

(7)石英粉:275目石英粉,颜色为白色,略微发黄[11],石英含量为90% ~95%,密度为2.65 g/cm3,硬度为7。

2.3 试验基本配合比

试验所选用基本配合比见表1。通过改变材料类型、掺量及水胶比,优选出合适的配合比。

表1 试验基本配合比 kg/m3

3 配合比试验结果

3.1 第一次配合比试验

采用基本配合比,分别进行和易性试验和试块强度试验,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和易性试验结果(第一次)

表3 试块强度试验结果(第一次)

配合比A、D抗压强度不满足120 MPa的要求,考虑更换减水剂再次试验。配合比B立方体试块拆模时较软导致变形[12],未进行强度试验,舍弃不用。配合比C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较低,舍弃不用。配合比E抗压强度满足120 MPa要求,但抗折强度较低,需再次试验。

3.2 第二次配合比试验

重新采用西卡公司生产的聚羧酸盐混凝土保塑减水剂3 301 MK和3 301 MU,对配合比D和E进行第二次试验,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和易性试验结果(第二次)

表5 试块强度试验结果(第二次)

配合比D采用减水剂3 301 MK,拆模时试块表面起皮,且很软[13],舍弃。采用减水剂3 301 MU,强度同样不满足要求,舍去不用。配合比E的抗折强度较低,原因为钢纤维含量较低(1.25%),其他配比均在1.5%及以上,增加钢纤维含量再次进行试验。

3.3 第三次配合比试验

配合比A换用上海马贝减水剂,增加配合比E中钢纤维含量,再次进行试验,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 和易性试验结果(第三次)

表7 试块强度试验结果(第三次)

配合比A在24 h拆模时试块较软,由于蒸养箱采用养护温度为50℃,开门降温2 h且加常温自来水养护,升温速度略快;3 d后配合比A产生多条裂纹,试件失效。配合比E增加钢纤维含量后,抗压强度超过120 MPa,抗折强度接近20 MPa。

3.4 最终配合比

4 RPC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4.1 养护温度及龄期对RPC强度的影响

为了研究养护温度及龄期对RPC强度的影响,对最终配合比E在不同养护温度、不同龄期下进行强度试验[14],结果见表8和图1。

表8 不同养护温度下强度试验结果

由表8可知,75℃高温蒸汽养护的抗压强度最高,达到129.4 MPa;60℃时的抗压强度为127.6 MPa,抗折强度为19.55 MPa。由此可见,蒸汽养护温度在60℃以上即可满足强度要求。

图1为标准养护条件((20±2)℃,相对湿度≥95%)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结果表明,RPC早期强度增加很快,24 h后抗压强度可达到40 MPa以上,7 d后强度增长放缓;28 d强度接近90 MPa,4 d可达到28 d强度的87%;28 d抗压强度为60℃高温蒸汽养护抗压强度的70%。随着龄期增加,水化反应进行得越充分,粉煤灰、硅灰活性得到充分释放[15],RPC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之增大。

4.2 外加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外加剂掺量增加,混凝土强度整体也在逐渐提高,当掺量提高至3%时,强度最高;随着外加剂掺量继续增加,抗压强度逐渐降低。

4.3 水胶比对强度的影响

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5],在满足流动性要求前提下,水胶比越低,混凝土强度也就越高。从图3可知,随着水胶比逐渐减小,RPC强度逐渐增加,当水胶比在0.2~0.21之间时,强度变化不大,此时混凝土的工作性也较好。

4.4 硅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硅灰掺量提高,RPC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当掺量达到胶凝材料的20%时,强度最高[16];随着硅灰掺量继续增加,RPC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硅灰粒径很小,能充分填充拌合物颗粒之间的孔隙,掺量合适时可明显提高RPC的密实性,抗压强度亦随之提高。但硅灰本身比表面积很大,拌和时需要较多的水量,随着掺量的提高,拌合物流动性会下降,导致试件难以成形。

4.5 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值非常大,而随着抗压强度提高,混凝土的脆性也随之增强,为此可在RPC中加入钢纤维以改善其韧性[17]。由图5可知,随着钢纤维掺量增加,RPC强度也随之提高,当掺量达到1.9%时,RPC强度最高;随着钢纤维掺量继续增加,RPC强度不增反降,这是因为该条件下需更多水泥浆来包裹钢纤维,而水泥浆数量不足,导致混凝土各项性能下降,强度降低。

4.6 砂胶比对强度的影响

由于钢纤维掺量增加后,RPC拌合物工作性变差,要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可以增大水胶比,但混凝土强度降低、收缩和裂纹等问题会随之出现[18]。为此,可通过改变砂子与胶凝材料的比例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由图6可知,随砂胶比提高,混凝土强度先提高后回缩,当砂胶比在1.29~1.40之间时,混凝土强度最高且表现稳定。

5 结论

(1)通过试配,得到满足该项目要求的RPC配合比为:水泥∶硅灰∶粗石英砂∶中石英砂∶细石英砂∶钢纤维∶减水剂∶水 =920∶170∶460∶340∶280∶120∶22∶174。

(2)RPC混凝土强度随龄期增加而提高,早期强度增长较快。采用蒸汽养护时,温度在60℃以上即可满足强度要求。

(3)RPC混凝土强度随外加剂、硅灰以及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均先提高再降低,掺量分别为3%、20%、1.9%时强度最高。

(4)水胶比在0.2~0.21之间时,混凝土的工作性较好,强度亦满足要求,变化不大。砂胶比在1.29~1.40之间时,混凝土强度最高且表现稳定。

猜你喜欢
水胶抗折减水剂
尾矿砂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拉压韧性
低水胶比对水泥基材料强度及微结构的影响
基于混凝土碳化性能的不同养护条件下粉煤灰临界掺量
单掺、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水泥—粉煤灰砂浆抗折强度预测
硝酸铵含量对水胶炸药爆速影响研究
浆体流变性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基于净浆扩展度的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分析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