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来源:新华社
本刊讯张帅 综合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据新华社消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了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崭新面貌。在中央综合展区经济建设主题区,一艘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展示了这十年的发展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 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 万元增长到3.51 万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4.4万亿元增长到39.1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 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一张柱状图展示了2012 年至2021 年财政收入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 万亿元增长到20.25 万亿元。十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效能提升,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产量连续7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近十年来,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发电装机超过24 亿千瓦,人均电力装机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长至1.7 千瓦。
亿户市场主体是稳经济的底气所在。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6 亿户,带动就业近3 亿人,2013 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 万亿元,这有力印证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6 月份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十年,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十年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
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这十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 年的第96 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 位;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 年实际使用外资1.1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62.9%;十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9 倍,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6.1%。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现状,那就是“人享其行、物畅其流”。10 年来,我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持续拓展。
到2021 年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 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 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 个、5581 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
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沿江高速铁路重点路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对于10 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将其概括为“规模优势凸显、布局更加均衡、结构日趋合理”。
从规模上看,到2021 年年底,除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 万公里外,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84.3 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 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 年前的1.3 倍、1.7 倍和3.7 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 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
从布局上看,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比重达到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信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
从结构上看,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 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 年间净增90 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
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从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到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从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到工业互联网等,我国在诸多基础设施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社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
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 年的1.03 万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2.79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 年的1.91%增长至2021 年的2.44%,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76%以上。2021 年全国研发人员预计达562 万人年,与2012 年相比近乎翻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 年的42.6 人年增至2021 年的75.3 人年。科技创新成果量质齐升,2021 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 篇,排名世界第二,是2012 年的5.4 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 年提升17.5 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 年的3.2件,提升至2021 年的19.1 件;专利申请保持较快增长势头,PCT 专利申请量从2012 年1.9 万件增至2021 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 亿元,是2012 年的5.8 倍,占GDP 比重达到3.26%。公民科学素养显著提升,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由2010 年的3.27%提高至2020年的10.5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 年的世界第34 位上升至2021 年的第12 位,表明我国已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年来,我国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科技竞争力大幅跃升。我国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我国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开展星地量子通信实验,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研发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等;中国科学家也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际超导大会马蒂亚斯奖、国际量子通信奖等国际权威奖项。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要成果,“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国产大型客机C919 顺利试飞,“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 探日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试航成功;工程科技取得重要进展,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十年来,我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 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 年的9.4%、28%提高到2021 年的15.1%和32.4%。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年来,我国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水平,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 突破、4G同步、5G 引领的跨越。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更加丰富,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速拓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 左右,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我国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中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起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年来,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严格管控新增用岛活动。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介绍,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统筹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把我国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地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通过红线的划定,建立了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
推动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部署实施了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江河湖泊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加强系统治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于区域、流域进行系统治理。“十三五”以来,重点在“三区四带”部署实施了44 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00 多万公顷,同时围绕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特别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这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涉及的地区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修复面积达到了28 万公顷。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共修复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草建设交出优异答卷:我国森林面积34.60 亿亩,森林蓄积量194.93 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 亿亩、居世界第一位;草地面积39.68 亿亩、居世界第二位;湿地面积8.50 亿亩左右;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 个国家之一,高等植物种数、脊椎动物种数分别占世界的10%和13.7%;我国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居世界前列。
深化全球伙伴关系的10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不断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6 月,习近平主席分别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场党的二十大前我国举办的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聚焦金砖、超越金砖,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 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次在关键历史节点开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访问,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上合组织扩员迈出新步伐,引领中国同有关国家关系迈上新台阶。
“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以“小船”与“大船”为喻,深刻阐明人类命运与共,只有同舟共济才能驶向光明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各国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已同181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不断深化。
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10 年。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区,一条由中国援建的公路让马哈扎扎镇的养鸡户再也不用担心鸡蛋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破损,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鸡蛋路”。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中国无偿援助的卫星助力加强气候灾变预警,为当地传统咖啡种植业增添了科技保障。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中国企业投资的青山工业园拔地而起,园区所在的莫罗瓦利县就业率、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全球发展图景中的“中国印记”不断增多,折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丰硕成果。“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10 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
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进博会、服贸会等对外合作新平台,同2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 个自贸协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全球合力。9 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深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中国已同140 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 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约1 万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朝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坚定前行,不断为共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新贡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种困难挑战仍然不减,一个个难关大考亟待攻克,但时与势始终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一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