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鹏
十年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推动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稳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翻开新篇章,共同走过“黄金十年”。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并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
他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和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高度重视印度尼西亚在东盟的地位和影响,愿同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此,习近平倡议东盟各国与中国共同实践“五个坚持”—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这“五个坚持”不仅是双方共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也是有力保障、不断发展、稳步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基石。
“讲信修睦”奠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政治基石。十年来,中国同东盟国家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双边的政治和战略互信。
中国和东盟国家虽然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各异,但多年来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克服种种困难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国际社会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睦邻友好的典范。而对和平环境的珍视与对国家繁荣的渴望正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最重要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东盟互信关系的首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中国政府对国际环境的长期研判。在此影响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与地区的和平,并通过加入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来促进本国经济与总体国力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在相互交往中,始终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坚定对对方战略走向的信心,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住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大方向。
“五个坚持”不仅是双方共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也是有力保障、不断发展、稳步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基石。
“合作共赢”奠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经济基石。国与国之间除了要讲诚信、讲感情,也要讲利益,要追求互利共赢。因此,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贸往来的规模和层级,尤其是中国作为大国,主动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东盟国家。为此,中国携手东盟国家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支持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守望相助”奠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安全基石。中国和东盟国家唇齿相依,也肩负着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十年来,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和东盟国家都能积极开展对话和务实合作,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双方不仅在传统安全领域建立起牢固的战略互信,而且在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联合执法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2020年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反应与互动就颇能说明问题。疫情全面测试了各国的国家与社会治理水平,尤其是医疗与公共卫生、灾难应急、央地协调等领域。疫情考验了欧盟、东盟、非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协作、应变能力。疫情还测试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协调、驰援功能与执行力、能动性。最后,疫情还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带来一场空前严峻“抽考”,检测当前全球治理的水平和国际秩序的韧性。
“心心相印”奠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在社会基层不断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才能永葆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为此,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都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双方的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交流,从而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同时也增进了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疫情暴发后,中国向东盟派出多批次志愿者,支持东盟国家的抗疫,同时也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加强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倡议将2014年设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此后,中国每年都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左右的政府奖学金名额,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开放包容”奠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文化基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这里是充满多样性的区域,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
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从来不是排他的“小圈子”,而是开放包容的“大团结”。无论是中日韩—东盟“10+3”合作,还是东盟首倡、中国力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始终充分尊重并发挥东盟组织的“中心性”,同时积极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并欢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
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表示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朝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的步伐。
十八大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翻开了“黄金十年”的新篇章。中国外交部2021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国—东盟合作事实与数据:1991—2021》报告用详尽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列举了中国与东盟三十年来各方面合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十年来,中国同东盟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相互投资蓬勃发展,经贸园区建设合作持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不断深化,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30年前的1991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仅为79.6亿美元,而2020年则达6846亿美元,扩大了85倍;2021年更是高达8782亿美元,较2020年增幅28%,比1991年则扩大了110倍。
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第12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局面。
2021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48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自东盟进口3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东盟连续第二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截至2022年1—6月,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额为4585.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货物263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1953.09亿美元,同比增长5.3%2。从国别构成看,2022年1—6月,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五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24.10%、21.14%、15.20%、14.81%和10.3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有效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贸区之一。
十八大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合作更上一层楼。2014年,双方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2015年11月,双方签署《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正式结束。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顺利,不断惠及双方企业和人民。2020年货物贸易优惠利用率高达85%,自东盟享惠进口占中国全部享惠进口的52%。
2021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表示,要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上述倡议都得到了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2003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从此,这“两会”成了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人员往来、民心相亲的桥梁与纽带。
截至2021年底,博览会和峰会已成功举办18届,共有105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3500多位部长级贵宾以及100多万名工商界领袖、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共举办400多场高层次会议、论坛及相关活动,促成一批重大机制和项目落地。
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题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包容互鉴四个关键词精练地概括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刻原因。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将为地区、为全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家园。
延伸阅读
RCEP红利正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
近日,最新发布的《东盟营商环境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以来,47.31%的受访企业对东盟营商环境持乐观预期,49.7%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扩大在东盟业务,新的制度红利正进一步吸引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
该报告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中国贸促会广西分会在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暨RCEP工商合作特别对话上发布。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作为RCEP重要成员迎来新的制度红利。《报告》指出,RCEP进一步填补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现有区域贸易规则和合作机制的缺失,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措施推动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区域整体贸易环境,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区域产业链构建,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规模占中国与全部RCEP贸易伙伴的47.2%,占比接近一半。《报告》认为,RCEP可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机遇,中国将兑现协议中对东盟欠发达成员国的特殊优惠待遇,用自身成功经验助力发达地区能力建设,帮助其克服数字鸿沟和信息藩篱,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增长。
《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和东盟陆续通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战略对接文件,双方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货币与金融方面、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多合作机遇。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
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与东盟成员持续推进中泰铁路、中老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等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此外,中国还支持东盟成员完成了包括公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设施,以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电网建设等新能源建设项目。
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了国际海缆的建设,同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建有十余条跨境陆地光缆,中国通信企业还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的企业在基站铁塔和光纤网络建设上积极开展合作。
货币与金融方面,目前,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泰铢已在外汇交易中心实现直接交易,人民币对柬埔寨瑞尔可在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中国还积极推进人民币境外清算安排,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签署了在境外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及中资银行在东盟十国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22年4月底,79家东盟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资格,占合格境外投资者总数的11.47%。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货币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此外,《报告》指出,RCEP等便利化举措使得企业能够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在区域内择优布局生产链、供应链,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布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多场景应用,中国和东盟在分享超大规模市场,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方面将具有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与此同时,东盟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与政策完善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为帮助东盟改善各成员营商环境,提升中资企业对东盟投资的意愿,《报告》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建议更好把握RCEP机遇,共享制度红利。二是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议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政策,避免出台额外的限制性清单。四是建议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五是建议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政裁量权。六是建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