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琦 涂文俊 豫章师范学院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继承已成为一个获得极大关注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也成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数千年劳动人民的实践与传承而来的,具有经济、文化、教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巨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非遗的生存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基础也在不断地被削弱,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所以有必要对其生存状况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
?
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总结出江西省省级及以上的体育非遗项目共有52 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11项、省级41 项,详见表1;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 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9 名。
江西省共有11 个设市区,5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抚州最多(13 项,其中有4 项国家级)、赣州(12项,其中有1 项国家级)、吉安(7 项,其中有4 项国家级)、宜春(6 项,其中有1 项国家级)、省会南昌(5 项)、上饶(3项,其中有1 项国家级)、萍乡(3 项)、九江(1 项)、新余(1 项)、景德镇(1 项),鹰潭暂时没有体育非遗项目列入名录,详见表2。
江西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方面举世瞩目。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中有2 个项目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1 个位于上饶市广信区,1 个位于吉安市永新县。其中上饶自然门武术、青云谱城南龙灯、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都位于城市,永新盾牌舞位于农村。位于城市的3 个项目都发展较好,这是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比较方便,能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此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文化差异对体育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地方特色,而地方的地域文化又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调查涉及南昌市、上饶市和吉安市三地,其中南昌比较发达,则更加注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传承人,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传承人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体育非遗项目最直接、最可靠的保护人。本研究将从选取的4 个体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收入来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详见表3。
?
从表3 中可以看出传承人的年龄偏大,都已经年过半百;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其中2 人是小学学历、1 人是高中学历、1人是大学学历;工作性质方面几乎都是专职传承人,只有1 位是务农;收入来源与其工作性质有关,专职传承人都是固定收入,而务农的来源则是农业收入。
据调查,本研究各调查对象的传承情况如表4 所示,主要从传承方式和训练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从表4 中可以看出,有2 个项目是村庄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各有1 项。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还是较为封闭的,只在村庄和家族内部传承。另外训练情况也没有任何项目是每天都训练的,训练频率较高的是上饶自然门武术和青云谱城南龙灯,每周都会组织训练;其次是永新盾牌舞,每年组织四次训练,有演出和比赛前会另外组织训练;最少的是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只有在演出和比赛前才组织训练。
江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远流长,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当地人民对其特有的文化意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劳动者的日常休闲与生活的魅力。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江西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项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想让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体育非遗的传承困境。
政府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只是在一些节日活动中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而且在这方面的资金也有限。江西省的体育非遗项目具有很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每个项目都需要许多器材,然而许多的体育非遗项目都位于农村,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使得当地的体育非遗项目走不出去,群众也大多是通过电视、手机、表演以及比赛才能去了解到甚至接触到体育非遗项目。训练也是在有比赛或者表演时才会组织训练,这会使得体育非遗项目的发展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江西省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和数据库,各个城市也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但是网站里的内容不全面,几乎都只是文字介绍,有较少的图片以及视频,互联网上能找到的相关的资料也很少,体育非遗项目的更是少之又少,例如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的相关资料,在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中只有很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几张图片,在南昌市的豫章记忆中更少,只有文字介绍。这使得群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只停留在这些文字介绍上,不利于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
根据调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偏大,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差,身体行动也会不便,从而无法演示教授难度较大的动作。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也有待提高,收入不高就会导致传承人去想着如何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事业当中去。传承人老龄化、经济收入不理想将会导致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如今的社会现代化、全球化,人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增多,特别是青少年,更倾向于去接触一些具有挑战性并且新奇的事物,对体育非遗项目不感兴趣。而且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一方面现在的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下去,另一方面青年这个年龄段都想着赚钱,再小一点的少年家里不同意,导致现在能真正继承的人少之又少,这会使得体育非遗项目逐渐消失。
因如今全球现代化进程在加快,使得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生态处于不平衡状态。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例如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赛后本来还要搭台表演的,但因“破四旧”运动许多东西遭到破坏,如今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部分活动的传承就失传了,没办法进行表演,致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出现断裂。
据统计,截至2021 年,中国人每天用于上网时间已经达到了5 个小时,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制作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游戏等,建立健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机制,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馆,使外来游客也能体验到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加大了宣传力度,提升了传播速度。
借助现有的技术多收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例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使用的道具、器材、场地、服装以及传承人可以拍照以图片的形式留存下来,另外还可以使用录像的方式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比赛的过程和传承人组织训练教学的过程记录下来,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可以采取录音、文字记录、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整理后,传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据库中。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到体育非遗项目的知识,也使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激发他们对体育非遗工作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开展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定期组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竞赛,激发民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全民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还可以在各类体育比赛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媒介与技术手段来推广和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其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从而推动它的存在与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学校既是传授知识、技能、政治思想等内容的场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虽然江西有许多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地,但是学生们并不了解体育非遗项目,没有做到真正进校园。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并且聘请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并且接触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传承人可以寻找感兴趣有想法的学生当作继承人培养。
“全民健身计划”提出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体育运动的资源布局、健身载体、赛事活动、群众参与、社会氛围等方面上提出了更多有利于体育非遗项目生存环境的改善措施。随着国家的发展,全民健身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人们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群在进行体育锻炼。尽管人们的健身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以跳舞、跑步为主,很少涉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入全民健身中,使人们都去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全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使全民都参与到体育非遗项目的学习中来,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