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身 郭永萍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1]毕节市红色资源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内涵深,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全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有效运用于党性教育,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性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毕节示范区服务。
毕节是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地区,拥有众多的红色革命遗迹,具有得天独厚的党性教育资源。根据全国文物普查,市内现有红色文化遗存70余处,其中革命旧址12处、战斗遗址18处、红军标语2处、烈士墓8处、烈士陵园12处、烈士纪念碑16处。通过梳理,可归纳为三类(详见表1)。同时,毕节市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多党合作示范区和统一战线服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是“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先行示范区,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理论优势资源。在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的30多年里,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他们为守住毕节的“金山银山”,奋斗出毕节的绿水青山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绝壁天渠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文朝荣精神、试验区精神等都是毕节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也为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表1 毕节市主要红色资源分布情况
毕节市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其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红色基因众多等突出特点。
一是历史底蕴深厚。1934年1月,地下党员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有识青年,长期传播进步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贵州地下党毕节支部,为迎接红军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交界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进一步走向成熟。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到达黔西北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扩红成绩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红军在毕节期间,涌现出许多革命英雄故事,如钱壮飞、夏曦、吴正卿等人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和红色基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优秀的毕节儿女奋起抗争,倾囊捐助,组建抗日救国军,为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毕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数十支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土匪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有力支援了毕节解放和剿匪斗争,维护和巩固了新生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毕节人民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探索出毕节改革发展的新经验,充分展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是资源种类齐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留下了众多战斗遗址,如大方将军山红军战斗遗址、黄家坝阻击战遗址、老木孔红九军团战斗遗址等。另外,保存并修缮了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沙土镇中央红军指挥所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等多个会议旧址。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卓越贡献,毕节市政府充分重视建立和打造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纪念馆、陈列馆等,保存了一大批原始的文物和资料,陈列当时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使用过的短铳、匕首、手雷、梭镖、大刀等武器,以及生活用品、革命文件、宣传册等等。如林青纪念馆、毕节市烈士陵园、枪杆岩以及纪念钱壮飞烈士的毕节市委党校后山现场教学点等。这些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各具特色,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开展党性锻炼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三是红色基因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毕节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历史中蕴藏着众多红色基因,是红军长征精神、老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拥军爱民、紧密团结的爱国精神;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精神。[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毕节在外地的革命青年林青、秦天真等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拥护地下党;中央红军经过毕节期间,毕节人民主动给红军当向导,捐献财物,并踊跃参加红军;在红二、六军团转战黔西北后,毕节人民又为红军补充军需物资,照顾伤员,倾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充分体现了拥军爱民、紧密团结的精神。1934年毕节地下党支部成立后,地下党活动多次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但以秦天真为代表的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依然没有停止;林青在贵州地下党组织惨遭破坏被捕后舍身取义,大义凛然,对共产主义保持坚定信念;1935年范敬章为掩护红军在毕节林口镇安全宿营,在红军撤离后仍坚持革命斗争,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共产党的忠诚;周素园坚信红军必胜,多年致力于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毕节进步青年对光明道路的探寻、各游击队在困境中的自强与坚守以及乌蒙山回旋战中的审时度势,充分体现了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精神。
毕节市红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多而散的特点,资源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多点布局、各具特色、统筹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更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现场教学课程。即使在同一区域,红色资源的开发程度也会因主题、部门主管单位等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此外,很多现场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层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讲解员对教学点的历史、陈列历史遗物、图文介绍、短片展示等仅限于简单陈述,对史料挖掘不深不透,转化效果不理想、联系实际不紧密。加之多数现场教学点较为分散且距离较远,课程开发设置上难以串点连线,导致学员的参与和体验感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前,毕节市党性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可分为三类情形。第一类初步按照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标准打造,如省委党校、毕节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后山现场教学点、七星关区现场教学点(简称“一基地两教学点”)。“一基地两教学点”有教室、食堂、住宿等基础配套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学员的吃、住、学等需求,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培训,但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特色教材和精品课程欠缺、体制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第二类按照现场教学点的标准进行简单建设,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大方将军山战斗遗址等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虽然对相关遗址旧址进行了修复修缮,配套建设了陈列室和展览室,但展陈的文物或展品不多,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基本没有课程及教材,仅能开展现场的参观及简单的解说,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处于现场行走参观阶段。第三类是尚未开发的现场教学点。少数的红色资源由于年代久远,有的仅建有纪念碑,有的长期处于无人管护状态,有的甚至损毁较为严重,目前由于经费等原因,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修缮,也无法开展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如金沙县沙土镇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金沙县老木孔红九军团战斗遗址、赫章县乌蒙山回旋战斗遗址等。
基地和现场教学点的课程开发需要党校、现场教学点的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但目前各教学点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首先数量上有欠缺,如沙土镇中央红军指挥所旧址请乡镇干部作为教学点兼职解说员。枪杆岩教学点仅有2名兼职解说员,对红军的相关历史不熟悉,解说需规范和提升。其次是理论功底不扎实,阅历不丰富。党性教育决不是枯燥、呆板的说教,而是需要透彻的理论阐释,需要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在触景生情中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的效果[4]。然而部分解说员之前未从事过党性教育方面的研究,理论功底欠缺,对相关历史材料学得不深不透,现场教学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讲解缺乏深度和感悟;相对参训学员,解说员缺少阅历和经验,解说缺乏感染力,学员难以形成共情共鸣,甚至对学员的现场提问有时无法有效解答,影响了现场教学质量。
成熟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应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有配套的培训教材,固定的教师和讲解员以及优质的服务保障。目前,党性教育主要依靠党校进行,教学虽有大批教师,但也存在很多短板。一是没有形成大批知名专家教授,尤其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起步阶段,基地专职教师较少。二是没有将毕节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挖掘整合为具有毕节特色的系统课程资源。教师研发课程主要是一般课程,没有关于基地和教学点的针对性课程,更没有开发出精品课程。三是没有系统的教材,普适性的全国通用教材在特定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不适用。四是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建设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建设团队,没有常设机构和教师,导致课程资源匮乏。
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由于课程专题在开发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授课采取各类干部“一锅端”“大锅煮”的方式,缺乏对不同干部分层次授课,课程设置难以与党员干部工作紧密结合,在培训结束后学员没有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出现“激动一阵子的多,铭记一辈子的少;浮在表面的多,入脑入心的少”[5]的现象。另一方面,培训效果反馈及验收方式单一,缺乏长期有效追踪。培训效果验收更多是依靠学员撰写心得体会、评估报告、党性日记等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检查,实践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和提升,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培训收获和感受也消失殆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培训后期得不到有效追踪。
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以组织部牵头,完善宣传、党校、党史研究、文旅、高校、财政、发改等单位参与的统筹规划机制,坚持互补共享、统筹联动原则,进一步优化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建设规划布局和主题特色提炼,走好错位发展、差异化建设的路子。其次是明确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责,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组织部门要帮助解决好资源整合、师资培养、人才选聘等方面的问题,注重把学员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遵守校规校纪情况,作为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的依据之一;宣传部门要在宣传报道、改陈布展、开展活动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党史研究、文旅部门要在有关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基础建设、教学路线设计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市委党校要大力推动现场教学点发掘和建设,明确一批现场教学点,充分整合全市各类党性教育资源,指导各县(市、区)委党校有侧重地打造与党性教育培训有机衔接的有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现场教学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精品教学线路,形成特色办学布局。最后是加大经费投入。财政、发改、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在经费投入、项目立项、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解决好基地和教学点建设发展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序推进;市委党校要配合组织部抓好基地和教学点考评工作,根据评审小组的评审意见,对工作开展好、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一是高位谋划推动,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不大拆大建、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分领域、分类别进行打造,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体制健全、功能完备的“3+N”党性教育教学格局。二是借鉴先进经验,组织相关人员赴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遵义市四渡赤水培训学院等学习考察,充分借鉴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硬件建设、培训管理、运营管理等先进经验。三是压实工作责任,压实相关部门责任,着力推进各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场馆、展陈提档升级、就餐及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用好用活红军在毕节的活动足迹、旧址遗址及先进模范典型等室内外现场教学点,满足开展党性教育培训的教学、吃住、党性锻炼及训练的基本条件。
采取“共享+内育+外招”人才培养方式,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建立专兼职教师及解说员队伍,形成“专兼职教师+优秀解说员”的教学团队,确保各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满足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需求,提升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水平。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市县委党校师资和学科优势,推进两级师资共培共用、资源共建共享、课题共商共担,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二是充实队伍力量,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常态化,落实党员干部教育讲师聘任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选聘热爱党校教学工作、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充实扩大兼职教师队伍。根据现场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党校青年教师+现场教学点讲解员”的方式,打造一支有宽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解说队伍,培养一批“金牌讲解员”。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真正把热爱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通过抽调、考调、招录、培养等方式积极引才、主动育才、深入选才、大力用才,依托本地人才资源,逐步培育本土红色现场教学“名师”。三是加强队伍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市委党校、基地和教学点等有关负责人及教师到甘祖昌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杨善洲干部学院等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各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教学培训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集中力量开发红色教育课程,立足于毕节红色文化、统战文化、试验区建设实践等资源,充分整合市、县(区)委党校、高校及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师资力量,积极推动市县两级党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干部学院、市外党校等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通过明确现场教学点、合作举办分段式培训、建立师资库、互派师资、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创新培训机制和方式,统筹整合使用课程、师资、教材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教学体系完善和提升,开发专题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现场教学及微党课课程,并通过集体备课、集中试讲等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利用省级、市级师资平台,提倡“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市县党校教学科研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好课程评选。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党校抓好市级好课程精品课程评选,每年组织评选1次好课程精品课程,每2至3年组织评选1次好教材,分类分级建立好课程精品课程库、好教材库,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先选用入库的好课程、精品课程、好教材。通过颁发证书、在重点班次开展示范教学、加强宣传交流等方式,促进优质培训资源的推广运用。三是编印本地红色文化教材,将全国性通用教材转化为与基地和教学点课程相对应的特色教材,编写特色的专用教材,建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实现教材专业化、特色化,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帮助学员学深悟透。
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红色文化教学跟踪问效机制规范教学成效检验。一是推动专家“把脉问诊”。经常邀请各级领导、省组干学院、省委党校相关名师和党性教育方面专家深入各基地和教学点调研指导,为其出谋划策,扎实提升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教学培训成效。二是坚持以考促学、学用转换。在培训前期,要求学员入学培训“三带来”(本地区、本部门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希望老师予以解答的思想理论问题;本单位、本部门的一个典型案例或经验做法),让学员带着问题来、满载成果归,促进学用转化,提升培训质量。坚持“凡进必考、结业必考”通过对比入学测试和结业测试结果,了解掌握党员干部的学习提升情况。三是倡导训后跟踪,及时问效。普遍推行以“五个一”为抓手开展学用转化、跟踪问效工作,参训党员干部结合实际以推行一个“531”问效法、上一次党课或作一次专题汇报、开展一次调查研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组织一次规范的政治生日活动等检验学习成效。